原文
骨冷能詩庾開府,妙句天成醉翁許。
醉翁已作神清游,伯牙絕弦空千古。
謝翁家無甔石儲,獨富牙籤收繭楮。
詩豪遺墨宛在世,不與□□俱化土。
後生無復見老師,句法凜然猶可度。
幼孫風流自一種,疑是江東王謝伍。
君不見西京柱下太史公,留滯周南嘆無補。
傳家有子能續業,執手潸然只虛語。
子孫他日繼文翁,太史家風爾乎取。
詩詞問答
問:《謝公定以所藏文與可詩示其孫驥有詩次韻》的作者是誰?答:蘇過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蘇過的名句有哪些?答:蘇過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參考注釋
庾開府
指 北周 文學家 庾信 。因其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稱。 唐 杜甫 《春日憶李白》詩:“清新 庾開府 ,俊逸 鮑參軍 。” 明 夏完淳 《大哀賦》:“ 蘇屬國 之旄節終留, 庾開府 之江關永棄。”
妙句
在戲劇、音樂喜劇、演說、漫畫、幽默故事或廣告中使人頓時領悟要點的句子或短語
天成
(1).謂合於自然。《莊子·寓言》:“ 顏成子游 謂 東郭子綦 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從……七年而天成。’” 郭象 註:“無所復為。” 成玄英 疏:“合自然成。”
(2).不假人工,自然而成。《宋書·謝靈運傳論》:“至於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暗與理合,匪由思至。” 唐 韓愈 《上襄陽於相公書》:“閣下負超卓之奇材,蓄雄剛之俊德,渾然天成,無有畔岸。” 宋 曾鞏 《墨池記》:“ 羲之 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沉宗畸 《題居庸秋望圖》詩:“天成隘阻設雄關,九塞古稱茲獨壯。”
醉翁
(1).嗜酒的老人。 唐 鄭谷 《倦客》詩:“閒烹蘆筍炊菰米,會向源鄉作醉翁。” 前蜀 韋莊 《對雨獨酌》詩:“荷鍤醉翁真達者,臥雲浦客竟悠哉。” 宋 劉光祖 《長相思·別意》詞:“畫橋西,畫橋東,有淚分明清漲同。如何留醉翁?”
(2). 歐陽修 的別號。 宋 歐陽修 《醉翁亭記》:“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 醉翁 也。” 清 趙翼 《清明前二日壽菊士招同棕亭再可立堂諸公泛舟至平山堂即事》詩:“到山欲問 醉翁 蹟,數間古寺支斜陽。”
神清
謂心神清朗。《淮南子·齊俗訓》:“是故凡將舉事,必先平意清神,神清意平,物乃可正。”《晉書·衛玠傳》:“ 劉惔 、 謝尚 共論中朝人士,或問:‘ 杜乂 可方 衛洗馬 不?’ 尚 曰:‘安得相比,其間可容數人。’ 惔 又云:‘ 杜乂 膚清, 叔寳 神清。’”
伯牙
春秋 時精於琴藝的人。傳說曾學琴於著名琴師 成連 先生,三年不成。後隨 成連 至 東海 蓬萊山 ,聞海水澎湃、林鳥悲鳴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終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傳均為他所作。見 漢 蔡邕 《琴操·水仙操》。《荀子·勸學》:“ 伯牙 鼓琴而六馬仰秣。” 楊倞 註:“ 伯牙 ,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呂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鍾子期 聽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鍾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 鍾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高誘 註:“ 伯 ,姓; 牙 ,名,或作 雅 。” 唐 錢起 《美楊侍御清文見示》詩:“ 伯牙 道喪來,弦絶無人續。” 明 楊慎 《蘭亭令》:“此乃高山流水之操, 伯牙 復生,不能出其右矣。”
千古
(1) 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
千古奇聞
(3) 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別或永垂不朽。多用於輓聯、花圈等的上款
無甔石
亦作“ 無儋石 ”。謂連少量存糧也沒有。形容家貧。《漢書·揚雄傳上》:“﹝ 揚雄 ﹞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 顏師古 註:“ 應劭 曰:‘ 齊 人名小甖為儋,受二斛。’ 晉灼 曰:‘石,斗石也。’……或曰,儋者,一人之所擔負也。” 晉 皇甫謐 《高士傳·嚴遵》:“ 沖 曰:‘我有萬金,子無儋石,乃雲有餘,不亦謬乎?’”
簽收
簽名證明收到
詩豪
詩人中出類拔萃者。 唐 白居易 《劉白唱和集解》:“ 彭城 劉夢得 ,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歌詠》:“作《三豪》詩以遺之,稱 默 ( 杜默 )為‘歌豪’, 石曼卿 ‘詩豪’, 永叔 ‘文豪’。” 清 沉元滄 《題屈子詩外》詩之二:“一代才名兼意氣, 海南 沛 上兩詩豪。”
遺墨
死者留下來的親筆書札、文稿、字畫等
在世
活著;存活於世間
老人要是還在世,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
不與
不贊成
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化土
佛家指三佛土之一的變化土。即佛為化度眾生所化現的國土,亦即佛變化身所居之土。《成唯識論》卷十:“若變化身依變化土……佛變化身依之而住。” 唐 窺基 《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化土雖復説法,神通增故立變化名,法樂義劣。”
後生
(1) 少年時代與壯年期之間任何年齡的男子
(2) 青年男子,小伙子
(3) 相貌年輕
他長得後生,看不出是四十歲的人
無復
(1).不再,不會再次。《呂氏春秋·義賞》:“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 陳奇猷 校釋:“此文意謂詐偽之道,雖今可以苟且得利,後將不可復得利也。”《晉書·王導傳》:“ 桓彝 見朝廷微弱……憂懼不樂。往見 導 ,極談世事,還,謂 顗 曰:‘向見 管夷吾 無復憂矣。’” 唐 韓愈 《落葉送陳羽》詩:“落葉不更息,斷蓬無復歸。”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 聖嘆 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辨髮,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於其間矣。”
(2).指不再有,沒有。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不死之事已定,無復奄忽之慮。”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上》:“少來蒐集書史,頗得諸遺書,無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勞工,無論黑、白、黃,無復奴隸種。”
(3).沒有履行。 漢 劉向 《說苑·雜言》:“ 仲尼 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
(4).不能恢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
見老
顯得比過去老相
幾年不見,他是見老了
句法
(1)
(2) 語法的一部分,它根據被研究語言的固定用 * 述表語、修飾語和其他詞的關係
(3) 句子的結構方式;表示其在句子中相互關係的詞形式的排列
凜然
(1) 恐懼、畏懼
眾官凜然
(2) 整肅而又可敬又可怕
凜然正氣
猶可
(1).尚可;還可以。《孟子·萬章下》:“臘較猶可,而況受其賜乎?”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二》:“言猶可也,至於以貌取人,雖愚夫知其不可,而謂聖人為之乎?” 葉聖陶 《四三集·一個練習生》:“啊,那張‘進局須知’,不看猶可,一看之後,我的興奮的心臟,簡直停止了跳動!”
(2).謂也可以。《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風流
(1) 風采特異,業績突出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 才華出眾,自成一派,不拘泥於禮教
是真名士自風流
(3) 放蕩不羈
如此風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響的婚禮
(4) 具有 * 特點或 * 上得到滿足
風流小說
(5) 風俗教化
風流篤厚,禁罔疏闊。——《漢書·刑法志》
(6) 遺風,流風餘韻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 風度;儀表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唐· 杜甫《詠懷古蹟》
(8) 風韻,多指好儀態
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紅樓夢》
一種
(1).一個種類。 漢 班固 《 * 通·五行》:“水火獨一種,金木多品何?” 三國 吳 陸璣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藻,水草也,生水底,有二種。其一種,葉如雞蘇,莖大如箸。” 宋 黃庭堅 《次韻答叔原會寂照房呈稚川》:“客愁非一種,歷亂如蜜房。” 茅盾 《白楊禮讚》:“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
(2).一個部族。《後漢書·鄧訓傳》:“掩擊 迷唐 廬落大豪,多所斬獲。復追逐奔北……斬首前後一千八百餘級,獲生口二千人,馬牛羊三萬餘頭,一種殆盡。” 李賢 註:“一種,謂 迷唐 也。”
(3).一樣;同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神異·宋京師杯度》:“時 南州 有 陳 家,頗有衣食, 度 往其家,甚見料理。聞都下復有一 杯度 , 陳 父子五人鹹不信,故下都看之,果如其家 杯度 ,形相一種。” 唐 元稹 《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四首》之四:“定覺身將囚一種,未知生共死何如。” 宋 李清照 《一剪梅》詞:“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明 湯顯祖 《牡丹亭·肅苑》:“小 春香 ,一種在人奴上,畫閣里從嬌養。”
江東
古時指長江下游蕪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區,也泛指長江下游地區
據有江東。——《三國志·諸葛亮傳》
避亂江東。——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
起兵江東。
割據江東。
王謝
(1).六朝望族 王 氏、 謝 氏的並稱。《南史·侯景傳》:“ 景 請娶於 王 謝 , 帝 曰:‘ 王謝 門高非偶,可於 朱張 以下訪之。’”後以“王謝”為高門世族的代稱。 唐 劉禹錫 《烏衣巷》詩:“舊時 王 謝 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婁芳華》:“我家小娘子,出身矜貴,門楣 王 謝 ,甲第 金 張 。” 王闓運 《上征賦》:“仰 王 謝 之高風兮,夕余宿乎汝左。”
(2).指 晉 王坦之 與 謝安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桓公 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 謝安 、 王坦之 …… 王 之恐狀,轉見於色。 謝 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趨席,方作 洛 生詠,諷‘浩浩洪流’。 桓 憚其曠遠,乃趣解兵。 王 謝 舊齊名,於此始判優劣。”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西京
古都名。(1) 西漢 都 長安 , 東漢 改都 洛陽 ,因稱 洛陽 為 東京 , 長安 為 西京 。(2) 隋煬帝 建 洛陽 為 東京 ,因稱 長安 為 西京 。(3) 唐 顯慶 二年,以 洛陽 為 東都 ,因稱 長安 為 西都 ,一稱 西京 , 天寶 元年,定稱 西京 , 至德 二載,改稱 中京 。(4) 唐 至德 二載收復兩京,還都 長安 ,因 鳳翔 是兩京未復時 肅宗 之駐地,改 鳳翔郡 為 鳳翔府 ,建號 西京 , 上元 元年,廢京號。(5) 南詔王 尋閣勸 時,以 太和 (指 羊苴咩城 )為 西京 ,至 世隆 稱帝,改稱 中都 。(6) 五代 後唐 同光 元年四月 李存勖 即帝位於 魏州 ,以 魏州 為 東京 興唐府 ,以即位前的 晉王 舊都 太原府 為 西京 ,十一月復 唐 舊制改 西京 為 北京 。(7) 五代 後唐 同光 元年十一月復 唐 舊制以 京兆府 為 西京 ,至 晉 天福 三年罷京。(8) 五代 後晉 天福 三年自東都 河南府 遷都 汴州 ,以 汴州 為 東京 開封府 ,改東都 河南府 為 西京 , 漢 周 及 北宋 沿襲不改。(9) 遼 重熙 十三年,升 雲州 為 大同府 ,建號 西京 ,沿至 金 代不改。(10) 明 李自成 改 西安 曰 長安 ,稱 西京 。(11) 明 張獻忠 以 蜀 王府為宮, 成都 曰 西京 。
柱下
(1).相傳 老子 曾為 周 柱下史,後以“柱下”為 老子 或 老子 《道德經》的代稱。《後漢書·王充王符等傳論》:“貴清靜者,以席上為腐議;束名實者,以柱下為誕辭。” 李賢 註:“柱下, 老子 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 漆園 之義疏。”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詞:“莫怪新來白髮,恐是當年柱下,《道德》五千言。” 清 龔自珍 《邵子顯校刊<婁東雜著>序》:“此事成,可以傲 嬴 劉 ,媲柱下,儲以俟後聖。”
(2). 周 秦 置柱下史,後因以為御史的代稱。《漢書·張蒼傳》:“﹝ 張蒼 ﹞ 秦 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 顏師古 註:“柱下,居殿柱之下,若今侍立御史矣。” 唐 獨孤及 《張侍御寫真圖贊》:“執法柱下,分形畫工。” 明 夏完淳 《招魂》:“先生在柱下三年,從初服者六年。” 清 錢謙益 《左匯序》:“侍御起家為刑官,今方執法柱下。”參見“ 柱下史 ”。
(3).借指藏書之所。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瞽宗、辟雍、泮宮、柱下,固冊府禮樂之淵渚,師友講習之林囿也。”
太史公
漢 司馬談 為太史令,子 遷 繼之,《史記》中皆稱“太史公”。其說不一:(1)太史公為官名, 漢武帝 時置,因位在丞相之上,與三公相等,故稱。(2) 司馬談 為太史令, 司馬遷 尊其父,故稱。(3)太史令掌天文圖書等,古代主天官者皆上公,故沿舊名而稱之。參閱《史記·太史公自序》“ 談 為太史公”三家注。綜上當以第三說較為可信。後世多以“太史公”稱 司馬遷 。
留滯
亦作“ 留蹛 ”。1.停留;羈留。《史記·太史公自序》:“是歲天子始建 漢 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 周南 ,不得與從事,故發憤且卒。” 唐 王建 《荊門行》:“壯年留滯尚思家,況復白頭在天涯。”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 道光 丙申,餘留滯 嶺 外者,再閲歲矣。” 冰心 《六一姊》:“ 余媽 還捨不得走……她知道我萬不願再留滯了,只得站起來謝了 六一姊 ,又和四圍的村婦紛紛道別。”
(2).指扣留,強行留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即將該魂驗實放行,毋得勒索留滯。”
(3).擱置;阻塞。《三國志·魏志·高柔傳》:“﹝ 柔 ﹞處法允當,獄無留滯。”《南史·王儉傳》:“令史諮事,賓客滿席, 儉 應接銓序,傍無留滯。” 宋 司馬光 《乞與諸位往來商量公事札子》:“其執政有欲商量公事者……所貴論議詳盡,事無留滯。” 孫中山 《建國方略·國際共同開發實業計畫》:“假使外國銀行先遵正當之途……然後與政府訂契約,則事順易行,豈復有留滯之憂?”
(4).指擱置之事。《北齊書·循吏傳·郎基》:“﹝ 基 ﹞後帶 潁川郡 ,積年留滯,數日之中剖判鹹盡。”
(5).屯積東西;積聚。《史記·平準書》:“日者,大將軍攻 匈奴 ,斬首虜萬九千級,留蹛無所食。” 司馬貞 索隱:“留蹛無所食。墆(蹛)音迭,謂貯也。 韋昭 音滯,謂積也。又按《古今字詁》墆今‘滯’字,則墆與滯同。按,謂富人貯滯積穀,則貧者無所食也。”《後漢書·段熲傳》:“ 匈奴 、種 羌 ,並擅其地,是為癕疽伏疾,留滯脅下,如不加誅,轉就滋大。”
(6).指身處困境。《楚辭·東方朔<七諫·怨世>》:“年既已過太半兮,然埳軻而留滯。” 王逸 註:“言年已過五十,而輡軻沉滯,卒無所逢遇也。” 唐 杜甫 《引水》詩:“人生留滯生理難,斗水何直百憂寬。” 宋 司馬光 《送薛水部十丈通判并州》詩:“知君留滯久,從此欲騰驤。”
(7).指身處困境之人。《漢書·儒林傳序》:“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以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 顏師古 註:“言治禮掌故之官,本以有文學習禮義而為之,又所以遷擢留滯之人。”
周南
(1).《詩·國風》之一。後人認為《周南》所收大抵為今 陝西 、 河南 、 湖北 之交的民歌,頌揚 周 德化及南方。 漢 以後被作為詩教的典範。《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吳 公子 札 來聘……請觀於 周 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 杜預 註:“《周南》《召南》,王化之基。”《後漢書·郎顗傳》:“《周南》之德,《關雎》政本,本立道生,風行草從。” 宋 黃庭堅 《有懷半山老人再次韻》之一:“草《玄》不妨準《易》,論《詩》終近《周南》。” 明 徐霖 《繡襦記·汧國流馨》:“掃胡塵干戈收斂,《周南》化風行草偃。”亦用為最有教化的地區。 唐 張繼 《奉送王相公赴幽州》詩:“不改 周南 化,仍分 趙 北憂。” 元 王逢 《錢塘春感》詩之三:“ 周南 風俗 漢 衣冠,五色雲中憶駐鑾。”
(2).代稱 周公 。因 成周 以南之地為 周公旦 的采邑,故稱。《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繼踵乎 周南 。” 李善 註:“ 毛 《詩序》曰:‘《周南》言化自此而南。’故繫之 周公 。” 劉良 註:“ 周南 , 周公 也。”
(3).地名。指 成周 (今 河南 洛陽 )以南。《韓非子·說林下》:“ 周南 之戰, 公孫喜 死焉。”一說即 洛陽 。參閱《史記·太史公自序》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注。
(4).《史記·太史公自序》:“是嵗天子始建 漢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滯 周南 不得與從事。”後因以“周南”為滯留某地而毫無建樹之典。 唐 楊炯 《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無階封禪,空嘆息於 周南 ;絶望 夏臺 ,竟棲遲於 漢 北。” 唐 杜甫 《晴》詩之二:“回首 周南 客,驅馳魏闕心。” 宋 曾鞏 《賀熙寧四年明堂禮畢大赦表》:“永懷故事,難求 汶上 之圖;獨遠清塵,方嘆 周南 之滯。” 宋 劉克莊 《再和實之<讀邸報>》詩之二:“留落 周南 眾,蕭條 冀 北空。”
無補
沒有補益,無益
這樣恐怕無補於事
傳家
(1).傳家事於子孫。《後漢書·鄭玄傳》:“入此歲來,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誤,案之禮典,便合傳家。” 李賢 註:“傳家謂家事任子孫也。《曲禮》曰:‘七十老而傳。’”
(2).傳給子孫或子孫世代相傳。 宋 蘇軾 《再和許朝奉》詩:“傳家有衣鉢,斷獄盡《春秋》。” 清 吳偉業 《贈張以韜來鶴》詩:“草聖傳家久著聞,斗看孤鶴下層雲。” 老舍 《茶館》第一幕:“東西真地道,傳家的玩藝。”
執手
握手,拉手
執手分道去。——《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咽。——宋· 柳永《西霖鈴》
潸然
流淚的樣子
不覺潸然淚下
虛語
(1).假話;空話。《列子·周穆王》:“古之真人,其覺自忘,其寢不夢,幾虛語哉。” 漢 鄒陽 《獄中上樑王書》:“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下官聞‘仁不可恃,善不可依’,謂徒虛語,乃今知之。” 明 劉基 《發普濟過明覺寺至深居記》:“人言天下名山水,多為浮屠所占,豈虛語哉?”
(2).不用典故的語句。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總論》:“近 任昉 、 王元長 等,辭不貴奇,競須新事,爾來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
子孫
(1) 兒子和孫子
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湯問》
(2) 泛指後代
子孫相繼為王。——《戰國策·趙策》
(3) 又
子孫侯者。
人主之子孫。
遠者及其子孫。
他日
(1) 將來;來日,將來的某一天或某一時期
他日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他日驢一鳴。——《戰國策·魏策》
他日不忘老人芋。——清· 周容《芋老人傳》
願他日得志。
(2) 以往;昔日
文翁
漢 廬江 舒 人。 景帝 末,為 蜀 郡守,“仁愛好教化”,在 成都 市中起學官,入學者免除徭役,成績優者為郡縣吏,每出巡視,“益從學官諸生明經飭行者與俱,使傳教令”。 蜀 郡自是文風大振,教化大興。見《漢書·文翁傳》。後世用為稱頌循吏的典故。《隸釋·漢李翕析里橋郙閣頌》:“僉曰大平兮, 文翁 復存。” 唐 杜甫 《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詩:“但見 文翁 能化俗,焉知 李廣 不封侯。” 宋 范仲淹 《和并州鄭宣徽見寄》:“向此行春無限樂,卻慚何道繼 文翁 。” 清 姜埰 《雜詠》:“思 吳 失 張翰 ,化 蜀 愧 文翁 。”
太史
(1) 官名。三代為史官與歷官之宅,朝廷大臣。後職位漸低,秦稱太史令,漢屬太常,掌天文曆法。魏晉以後太史僅掌管推算曆法。至明清兩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負責,又稱翰林為太史
(2) 指司馬遷所著的《史記》
參之太史。——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家風
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門風
習其家風。——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