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堂銘

作者:釋守卓 朝代:宋代

止堂銘原文

旨哉斯堂,全觀全止。

是止亦止,應現何已。

法爾而然,不默則病。

必爾之歸,淵默生定。

妙定圓極,心精發光。

不出戶牖,靈鑒十方。

既超動靜,無住者存。

居之而安,左右逢原。

詩詞問答

問:止堂銘的作者是誰?答:釋守卓
問:止堂銘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止堂銘是什麼體裁?答:四言詩
問:釋守卓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守卓名句大全

注釋

1. 四言詩

2. 以上宋介諶《長靈守卓禪師語錄·偈頌》

參考注釋

應現

佛教語。謂佛、菩薩應眾生機緣而現身。《壇經·付囑品》:“未知從上佛祖應現以來,傳授幾代?”

何已

(1).為什麼。《荀子·非相》:“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楊倞 註:“‘已’與‘以’同。問何以謂之人而貴於禽獸也。”《漢書·馮唐傳》:“ 唐 對曰:‘ 齊 尚不如 廉頗 、 李牧 之為將也。’上曰:‘何已?’”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已、無盡。《說郛》卷一一七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我居四十年,昨厚貺,相感何已!”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恩遇》:“小臣得承聖教,忭幸何已。”

淵默

(1) 深沉、不說話

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莊子·在宥》

(2) 沉默不言

齊(齋)明盛服,淵默而不言。——《淮南子·秦族訓》

心精

(1).心情。 漢 王符 《潛夫論·夢列》:“心精好惡,於事驗,謂之性。”

(2).心神專一。 唐 韋應物 《學仙吟》之二:“讀多七過可乞言,為子心精得神仙。”

(3).心思;神思。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七:“ 陸釴 曰:‘凡人作詩,一題到手,必有一種供給應付之語……若作家,必如謝絶泛交,盡行麾去,然後心精獨運,自出新裁。’”

發光

(1) 發出亮光

前燈發光

(2) 放射光芒

閃閃發光

戶牖

門窗,借指家

老子戶牖之下。——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靈鑒

(1).英明的識見。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英英 文若 ,靈鑒洞照,應變知微,探賾賞要。”《舊唐書·李德裕傳》:“然臣竊念拔自先聖,偏荷寵光,若不愛君以忠,則是上負靈鑒。”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呵,我的先王,你的靈鑒不昧,請你譴責我!”

(2).猶靈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戰主國》:“鄰此復有 慈氏菩薩 像,形量雖小,威神嶷然,靈鑒潛通,奇蹟間起。”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阿踰陀國》:“以為 世親菩薩 及 師子覺 流轉惡趣,遂無靈鑒。”

十方

指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

動靜

(1) 指動作或說話發出的聲音

(2) 訊息;情況

牢城營里都沒有動靜。——《水滸傳》

無住

佛教語。實相之異名。謂法無自性,無所住著,隨緣而起。佛教稱“無住”為萬有之本。 唐 張說 《雜詩》之四:“悟滅心非盡,求虛見後生。應將無住法,修到不成名。” 唐 謝勮 《游爛柯山》詩:“惟將無住理,轉與信人説。月影清江中,可觀不可得。”

之而

鬚毛。《周禮·考工記·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戴震 補註:“頰側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鬚鬣屬也。” 王引之 《經義述聞·周官下》:“而,頰毛也;之,猶與也。作其鱗之而,謂起其鱗與頰毛也……然則之為語詞,非實義所在矣。”與 戴 說不同。後人詩文中多用以形容鬚毛狀的東西或指雕刻的鳥、獸、龍等的鬚毛耆鬣。 宋 龔頤正 《芥隱筆記·荊公押而字》:“ 荊公 乃又作‘而’字二詩:‘采鯨抗波濤,風作鱗之而。’蓋用《周禮·考工記》。” 清 王士禛 《龍門閣》詩:“出爪作之而,神奇始何代。” 清 惲敬 《吳城萬壽宮碑銘》:“之而為禽,鄂不為華,鑿堅彫疏,旌旄委蛇。”

左右逢原

《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原謂學問工夫到家後,則觸處皆得益。後以“左右逢原”泛指做事得心應手。《朱子語類》卷一三九:“前輩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擬作一篇,故後有作時,左右逢原。” 嚴復 《救亡決論》:“其究極也,必道通為一,左右逢原,故高明。”亦作“ 左右逢源 ”。 續範亭 《來南泥灣途中》詩:“有似池魚入大海,左右逢源空氣香。”

詩詞推薦

止堂銘原文_止堂銘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