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杜詩

作者:張方平 朝代:宋代

讀杜詩原文

杜陵有窮老,白頭惟苦吟。

正氣自天降,至音感人深。

昭回切雲漢,曠眇包古今。

萬壑入溟海,一枝成鄧林。

掩抑鬼神泣,寂寥星月沈。

珠憑罔象得,玉看晶采尋。

穰穰豐年穀,磊磊殊方琛。

病源問岐伯,兵略須淮陰。

流寓四方路,浩蕩平生心。

每覽述懷篇,使我清淚淫。

詩詞問答

問:讀杜詩的作者是誰?答:張方平
問:讀杜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侵韻

參考注釋

杜陵

(1).地名。在今 陝西省 西安市 東南。古為 杜伯國 。 秦 置 杜縣 , 漢宣帝 築陵於東原上,因名 杜陵 。並改 杜縣 為 杜陵縣 。 晉 曰 杜城縣 , 北魏 曰 杜縣 , 北周 廢。 唐 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挾彈飛鷹 杜陵 北,探丸借客 渭橋 西。” 唐 白居易 《新樂府·杜陵叟》:“ 杜陵 叟, 杜陵 居,歲種薄田一頃餘。” 宋 張先 《更漏子》詞:“ 杜陵 春, 秦 樹晚,傷別更堪臨遠。”

(2). 漢 宣帝 陵墓。《漢書·元帝紀》:“ 初元 元年春正月辛丑, 孝宣皇帝 葬 杜陵 。”《三輔黃圖·陵墓》:“ 宣帝 杜陵 ,在 長安 城南五十里。帝在民間時,好游 鄠 杜 間,故葬此。”

(3).指 唐 杜甫 。 宋 戴復古 《答杜子野主簿》詩:“ 杜陵 之後有孫子,自守詩家法度嚴。” 明 鄭昂 《感懷》詩:“ 王粲 淒涼仍去國, 杜陵 老大竟飄蓬。” 清 孫枝蔚 《同程穆倩訪周元亮司農》詩:“ 杜陵 仍作客, 曹霸 可無詩。”參見“ 杜陵野老 ”。

窮老

(1).貧困而年老。《漢書·遊俠傳·樓護》:“ 呂公 以故舊窮老託身於我,義當奉養。”《三國志·魏志·王朗傳》:“窮老者得仰食倉廩,則無餧餓之殍。”

(2).指窮困的老人。 唐 儲光羲 《野田黃雀行》:“窮老一頽舍,棗多桑樹稀。”

(3).終老;到老。 南朝 宋 鮑照 《代東武吟》:“少壯辭家去,窮老還入門。” 唐 元結 《<篋中集>序》:“ 吳興 沉千運 獨挺於流俗之中,強攘於已溺之後,窮老不惑,五十餘年。”

白頭

(1) 白頭髮,多指年老

少白頭

白頭到老

(2) 老年

(3) 不署名的

白頭帖子(不署名的字帖兒)

白頭材料

苦吟

反覆吟詠,苦心推敲。言做詩極為認真。 唐 馮贄 《雲仙雜記·苦吟》:“ 孟浩然 眉毫盡落, 裴祐 袖手,衣袖至穿, 王維 至走入醋瓮,皆苦吟者也。” 宋 梅堯臣 《還吳長文舍人詩卷》詩:“苦吟三十年,所獲唯巾幗。” 清 洪亮吉 《北江詩話》卷二:“可見天地間景物無所不有,苦吟者亦描寫不盡耳。” 王朝聞 《藝術創作有特殊規律》二:“苦吟的詩人所以感到苦中有樂,從根本上說,仍然是生活實踐給他提供了足以充分發揮創作的創造性的現實根據。”

正氣

(1)

(2) 同真氣。生命機能的總稱,但通常與病邪相對來說,指人體的抗病能力

(3) 四季正常氣候,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等

正氣者,正風也。——《靈樞·刺節真邪》

(4) 正常氣色

(5) 光明正大的風氣

正氣上升、邪氣下降

(6) 剛正的氣節

正氣凜然

至音

最美妙的音樂。《淮南子·說林訓》:“至樂不笑,至音不叫。”《後漢書·陳元傳》:“夫至音不合眾聽,故 伯牙 絶弦;至寳不同眾好,故 卞和 泣血。” 唐 楊炯 《益州新都縣學碑》:“至音將簡易同和,廣樂與神明合契。”

感人

(1) 令人感動

生動感人

(2) 激起感情的

感人的藝術

昭回

(1).謂星辰光耀迴轉。《詩·大雅·雲漢》:“倬彼雲漢,昭回於天。” 朱熹 集傳:“昭,光也。回,轉也。言其光隨天而轉也。” 唐 盧照鄰 《釋疾文·粵若》:“泮渙粲爛兮,象星漢之昭回。” 明 李贄 《雜說》:“噴玉唾珠,昭回雲漢,為章於天矣。”

(2).指星辰。 唐 楊炯 《老人星賦》:“晝觀雲物,夜察昭回。”

(3).指日月。 唐 上官婉兒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詩:“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 唐 沉佺期 《巫山高》詩:“ 巫山 峰十二,環合隱昭回。” 前蜀 貫休 《壽春進祝聖·千載降祥》詩:“九天宮上聖,降世共昭回。”

切雲

高冠名,一說是上與雲齊。極言其高

冠切雲之崔嵬。——《楚辭·屈原·涉江》

古今

古代和現代

古今差異

溟海

(1).神話傳說中的海名。《列子·湯問》:“終北之北有 溟海 者,天池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登 玄圃 者,悟丘阜之卑;浮 溟海 者,識池沼之褊。”

(2).大海。 漢 袁康 《越絕書·內傳陳成恆》:“ 越王 句踐 稽首再拜曰:‘昔者,孤不幸,少失先人,內不自量,與 吳 人戰,軍敗身辱,遺先人恥,遯逃出走,上棲 會稽山 ,下守溟海,唯魚鱉是見。’” 唐 高適 《同群公出獵海上》詩:“層陰漲溟海,殺氣窮幽都。” 清 顧炎武 《天津》詩:“內以輔神京,外徹溟海際。”

(3).指沙漠。 唐 崔湜 《塞垣行》:“疾風卷溟海,萬里揚砂礫。”

一枝

(1).一根枝杈。《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 晉 張華 《鷦鷯賦》:“其居易容,其求易給,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粒。”後用以比喻棲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詩:“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宋 曾鞏 《次道子中書問歸期》:“一枝數粒身安穩,不羨雲鵬九萬飛。” 清 方文 《廬山·玉簾泉》詩:“小樓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於細長的東西。《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等到望見過往的客商到了,一枝響箭便算個號令,大家纔不約而同的下山。” 老舍 《趙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項微俯,拿了一枝香菸。”

(3).一支。一個支派。《景德傳燈錄·元安禪師》:“ 石頭 一枝,看看師滅矣。” 宋 秦觀 《次韻邢敦夫秋懷》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聞。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剎院寺祖墳,是東門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無地,遂葬其傍。”

(4).一支。猶言一隊。《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正遇著 范 賊一枝游兵,劫奪行李財帛,將人口追得三零四散。”《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臣當引一枝兵,為 蔡 鄉導。”

鄧林

(1).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樹林。《山海經·海外北經》:“ 夸父 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 河 渭 , 河 渭 不足,北飲 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神哉 夸父 ,難以理尋,傾沙逐日,遯形鄧林。” 唐 韓愈 《海水》詩:“海水非不廣,鄧林豈無枝?” 清 錢謙益 《次韻何慈公歲暮感事》之四:“聞逐鄧林搜棄杖,戲禁滄海學栽桑。”

(2).比喻薈萃之處,聚匯之所。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總論》:“ 陳思 《贈弟》、 仲宣 《七哀》、 公幹 《思友》、 阮籍 《詠懷》……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謂篇章之珠澤,文彩之鄧林。” 清 魏源 《碑洞》詩:“不是碑淵海,真成鬼鄧林。”

(3).古地名。 戰國 時在 楚國 北境。《商君書·弱民》:“隱以 鄧林 ,緣以 方城 。”《史記·禮書》:“阻之以 鄧林 ,緣之以 方城 。” 司馬貞 索隱:“ 劉氏 以為今 襄州 南鳳林山 是古 鄧祁侯 之國,在 楚 之北境,故云阻以 鄧林 也。”

掩抑

低沉抑鬱

弦弦掩抑。——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鬼神

(1).鬼與神的合稱。《易·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禮記·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喪紀得其哀。” 孔穎達 疏:“鬼神得其饗者,謂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韓愈 《原鬼》:“無聲與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夫古人作書垂後……亦鑒及後人之無賴,故徐引其機,以待有心者之自為覺悟,庶不蹈妄傳之戒,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靈、精氣。《史記·五帝本紀》:“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 張守節 正義:“鬼之靈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記·五帝本紀》:“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張守節 正義:“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雲聖人之精氣謂之神,賢人之精氣謂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傳·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見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實嘉賴之,豈唯寡君?”《孝經·感應》:“宗廟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註:“事宗廟能盡敬,則祖考來格。”

(4).指形體與精靈。《禮記·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孔穎達 疏:“鬼謂形體,神謂精靈。《祭義》云:‘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體精靈相會,然後物生。”

(5).古代指天地間一種精氣的聚散變化。《易·繫辭上》:“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韓康伯 註:“盡聚散之理,則能知變化之道。” 孔穎達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為,但極聚散之理,則知鬼神之情狀也。”後世哲學家多以陰陽之變、氣的往來屈伸解釋“鬼神”。 漢 王充 《論衡·論死》:“鬼神,陰陽之名也。陰氣逆物而歸,故謂之鬼;陽氣導物而生,故謂之神。”《禮記·中庸》:“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程頤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 張子 曰:‘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愚謂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神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朱子語類》卷三:“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

寂寥

(1) 空廓

寂寥無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2) 寂靜;無人倍伴的,獨自一人的

罔象

(1).亦作“ 罔像 ”。古代傳說中的水怪。或謂木石之怪。《國語·魯語下》:“水之怪曰龍、罔象。” 韋昭 註:“或曰罔象食人,一名沐腫。”《莊子·達生》:“水有罔象。” 陸德明 釋文:“ 司馬 本作‘無傷’。云:狀如小兒,赤黑色,赤爪,大耳,長臂。一云:水神名。”《文選·張衡<東京賦>》:“殘夔魖與罔像,殪野仲而殲游光。” 薛綜 註:“罔象,木石之怪。” 宋 梅堯臣 《送聖民學士知登州》詩:“ 始皇 安得長,陰怪役罔象。”

(2).水盛貌。《楚辭·遠遊》:“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朱熹 集註:“罔象,水盛貌。”

(3).虛無。《文選·王褒<洞簫賦>》:“薄索合沓,罔象相求。” 李善 註:“罔象,虛無罔象然也。”

(4).同“ 象罔 ”。《莊子》寓言中的人物。見《莊子·天地》。 南朝 齊 張融 《答周顒書》:“但敷生靈以竦志,庶足下 罔象 以捫珠。”

穰穰

1.豐熟貌。

豐年

豐碩的年景;豐收之年

瑞雪兆豐年

磊磊

(1).眾多委積貌。《楚辭·九歌·山鬼》:“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文選·宋玉<高唐賦>》:“礫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 李善 註:“磥磥,眾石貌。” 唐 張籍 《新桃行》:“明年結其實,磊磊充汝家。”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二:“石磊磊以巉巖,木森森而聳秀。” 清 劉大櫆 《游黃山記》:“石崖中凹而旁哆,層石磊磊。”

(2).圓轉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足使義明而詞浄,事圓而音澤,磊磊自轉,可稱珠耳。”

(3).形容襟懷坦白,志節分明。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夫聖 唐 鉅跡,及賢士大夫事,皆磊磊軒天地,決不沉沒。”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其仁與義磊磊然橫天地,冠古今。” 明 唐順之 《重修解州關侯廟開顏樓記》:“蓋侯之大節磊磊如此。”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三臣謫戍》:“養就的是丹心,靖獻的是葵誠,磊磊睜睜,巍巍耿耿。”

(4).高大。 明 顧起綸 《國雅品·士品四》:“ 高參政 子業 ,負奇氣,博雅情,其為詩若磊磊喬松,凌風逈秀,響振虛谷。”

殊方

(1).不同的方法、方向或旨趣。《文子·自然》:“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漢書·董仲舒傳》:“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漢書·藝文志》:“時君世主,好惡殊方。”

(2).遠方,異域。 漢 班固 《西都賦》:“踰 崑崙 ,越 巨海 ,殊方異類,至於三萬里。” 唐 王維 《曉行巴峽》詩:“人作殊方語,鶯為舊國聲。” 孫中山 《上李鴻章書》:“集殊方之貨實,聚列國之商氓。”

病源

比喻發生缺點、毛病的原因

查明病源

公式化概念化的病源在於脫離生活、脫離鬥爭

岐伯

相傳為 黃帝 時的名醫。今所傳《黃帝內經》,即 戰國 秦 漢 時醫家託名 黃帝 與 岐伯 論醫之作。《漢書·藝文志》:“太古有 岐伯 、 俞拊 ,中世有 扁鵲 、 秦 、 和 ,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雲笈七籤》卷一百:“時有仙伯,出於 岐山 下,號 岐伯 ,善説草木之藥性味,為大醫。” 魯迅 《朝花夕拾·父親的病》:“但是 S城 那時不但沒有西醫,並且誰也還沒有想到天下有所謂西醫,因此無論什麼,都只能由 軒轅 、 岐伯 的嫡派門徒包辦。”

兵略

用兵的謀略。《淮南子·要略訓》:“兵略者,所以明戰勝攻取之數、形機之勢、詐譎之變,體因循之道,操持後之論也。”《後漢書·皇甫規傳》:“郡將知 規 有兵略,乃命為功曹。” 宋 司馬光 《蘇騏驥墓碣銘》:“吾以布衣起家至方伯,承兩朝恩渥,不可勝紀,家近 趙 魏 ,粗習兵略。” 清 薛福成 《贈太常寺卿丁公墓表》:“又能深得民心如此,始知其不僅習兵略也。”

流寓

在異鄉日久而定居

南北流寓之士,各許還其舊國。——《周書·庾信傳》

長年流寓東南亞

四方

(1)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泛指各個方面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正方形或正方體

一隻四方的木頭匣子

浩蕩

形容水勢洶湧壯闊

青冥浩蕩。——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浩蕩的長江

平生

(1) 終身;一生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婚姻是一個人的平生大事

(2) 向來;素來

他平生是很勤儉的

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清· 林覺民《與妻書》

述懷

陳述情懷,表達志向。 南朝 宋 顏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序》:“乃命史臣,累德述懷。” 清 趙翼 《甌北詩話·白香山詩》:“閒適,感傷,則隨時寫景,述懷、贈答之作,故次之。” 朱自清 《<燕知草>序》:“其實不但‘一樣’,他那洞達名理、委曲述懷的地方,有時竟是出藍勝藍呢。”

清淚

眼淚。 宋 曾鞏 《秋夜》詩:“清淚昏我眼,沉憂回我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佞幸·佞人涕泣》:“乃以數行清淚,再荷收録,終以愛弛。” 郁達夫 《沉淪》一:“他的眼睛裡就湧出了兩行清淚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緣故。”

詩詞推薦

讀杜詩原文_讀杜詩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