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盤原文
盤之中造盤之阻,綠嶕嶢隱青蓮宇。
到來精舍據其巔,春靄山雲互吞吐。
老僧面比瘦石枯,南宗棒喝全茫乎。
住山卻是本來相,何用䛁䛁辨有無。
松籟澗琴皆淨致,一窗延得千峰翠。
岩花放不入時妍,由來物各從其類。
仙風謖謖吹我裳,便尋歸徑我馬黃。
乘興應留興不盡,偶游亦廑游毋荒。
詩詞問答
問:古中盤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古中盤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十六
參考注釋
嶕嶢
亦作“嶣嶤”。 1.峻峭;高聳。《漢書·揚雄傳下》:“ 泰山 之高不嶕嶢,則不能浡滃雲而散歊烝。” 顏師古 註:“嶕嶢,高貌也。” 晉 陶潛 《擬輓歌辭》之三:“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嶤。” 宋 司馬光 《送張太博肅知岳州》詩:“波濤洶湧動寒野,樓閣嶣嶤壓暮雲。” 明 陳宏緒 《寒夜錄》卷上:“山虛水深,萬籟蕭蕭,古無人蹤,惟石嶕嶢。”
(2).指高山。 清 周亮工 《百丈岩瀑布同公蕃賦》詩:“雷耕石骨劈嶕嶢,波詭雲騰百丈高。”
青蓮宇
佛寺。 唐 李紳 《望鶴林寺》詩:“鶴棲峯下青蓮宇,花發江城世界春。” 明 何景明 《游西山》詩之二:“岧嶤碧巖際,縹緲青蓮宇。”
到來
(1) 按時接近或即將臨近
下班時間終於到來
(2) ;來到
精舍
(1) 講學的處所;收齋
(2) 僧道居住或說法布道的處所
(3) 指心,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所居之處
春靄
春日的雲氣。 唐 高適 《登廣陵棲靈寺塔》詩:“遠思駐江帆,暮時結春靄。” 唐 李德裕 《金松賦》:“含春靄而蔥蒨,映夕陽而的皪。” 宋 陳與義 《雨中》詩:“古澤生春靄,高空落暮鳶。”
雲互
像雲一樣變幻莫測。 南朝 宋 謝靈運 《辨宗論》:“故情居理上,情理雲互,物已相傾,亦中智之率任也。”《文選·王僧達<祭顏光祿文>》:“心悽目泫,情條雲互。” 劉良 註:“言情理忽失次而亂,如雲之互更變也。”
吞吐
(1) 吞入吐出,比喻大量進出
這個港口一年可吞吐三千萬噸貨物
(2) 形容言語文章條理不清,意思含糊
吞吐其詞
老僧
(1).年老的和尚。 唐 韓愈 《與孟簡尚書書》:“ 潮州 時,有一老僧號 大顛 ,頗聰明,識道理。” 宋 陸游 《夏夜泛舟書所見》詩:“山房猶復畏炎蒸,長掩柴門媿老僧。” 清 鄭燮 《題畫蘭二十一則》之七:“昔游 天目山 ,與老僧坐密室中,聞幽蘭香,不知所出。”
(2).老和尚自稱。《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老僧與檀越又有一段因緣,願投宅上為兒,以報蓋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瘦石
峭削之石。 宋 葉夢得 《為山亭晚臥》詩:“瘦石聊吾伴,遙山更爾瞻。” 宋 林景熙 《過吳門詩》:“ * 氣銷遺瘦石,緑虹影冷臥斜陽。”
南宗
我國佛教禪宗、道教、山水畫均有南宗、北宗之分。詳“ 南北宗 ”。
棒喝
佛教禪宗祖師接待來學的人時,常常當頭一棒或大聲一喝,促其領悟。比喻警醒人們的迷悟
茫乎
亦作“ 芒乎 ”。猶茫然。無所知的樣子。《莊子·天下》:“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史記·日者列傳》:“ 宋忠 、 賈誼 忽而自失,芒乎無色,悵然噤口不能言。” 金 王若虛 《四醉圖贊》:“漠乎其如忘其聲,茫乎其如忘其形。” 清 梅曾亮 《<管異之文集>書後》:“ 異之 亡,余雖於學日從事焉,茫乎不自知其可憂而可喜也。”參見“ 茫然 ”。
本來
(1) 從一開始
(2) 向來,原來
(3) 原先;先前
(4) 理所當然
何用
(1).為什麼。《詩·小雅·節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 孔穎達 疏:“何以不監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傳·莊公六年》:“何用弗受也?為以王命絶之也。”
(2).憑什麼;用什麼。《穀梁傳·僖公元年》:“是 齊侯 與? 齊侯 也。何用見其是 齊侯 也?” 漢 王充 《論衡·骨相》:“人曰命難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體。” 唐 韓愈 《食曲河驛》詩:“殺身諒無補,何用答生成?”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用、不須。《後漢書·孔融傳》:“ 文舉 舍我死,吾何用生為?” 唐 王泠然 《題河邊枯柳》詩:“今日摧殘何用道!數里曾無一株好。”《續資治通鑑·帝顯德元年》:“今皆國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韻雲……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如果那時不去射殺它,留到現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飯菜?”
有無
亦作“ 有亡 ”。1.有或無。《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游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註:“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揚雄 《羽獵賦》:“馳弋乎神明之囿,覽觀乎羣臣之有亡。” 唐 賈島 《送僧》詩:“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個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見有無。”
(2).指家計的豐或薄。《禮記·檀弓上》:“ 子游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惡乎齊?’” 陸德明 釋文:“有亡……一音無。” 孔穎達 疏:“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與宗族同其有亡。”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無,到天王廟去殺豬,宰羊,磔狗,獻雞,獻魚,求神保佑五穀的繁殖,六畜的興旺,兒女的長成,以及作疾病婚喪的禳解。”
(3).指有餘與不足。《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孫星衍 疏:“有為有餘,無為不足也。”按,《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韓愈 《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宋 蘇軾 《過雲龍山人張天驥》詩:“墟里通有無,垣牆任摧倒。”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的向深山中村莊走去,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其弟 渾 ,以家有無,葬以車一乘於 龍門山 先人兆。” 宋 曾鞏 《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其喪父也,以家之有無葬,故葬不緩。”
(5).古代哲學範疇。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實有”等義;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幾神之區;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松籟
風吹松樹發出的自然聲韻。 唐 歐陽袞 《南澗寺》詩:“松籟泠泠疑梵唄,柳煙歷歷見招提。” 宋 林逋 《深居雜興》詩之一:“隱居松籟細錚然,何獨 微之 重碧鮮。” 清 陳步雷 《湧泉寺》詩:“風傳松籟渾鐘響,雲護山光失寺門。” 陳去病 《焦山中流遇急湍》詩:“謖謖疑松籟,淙淙響石泉。”
入時
合乎最新時尚
穿戴入時
來物
未來的事。《易·繫辭上》:“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孔穎達 疏:“物,事也。然《易》以萬事告人,人因此遂知將來之事也。”《後漢書·方術傳序上》:“占也者,先王所以定禍福,決嫌疑,幽贊於神明,遂知來物者也。” 三國 魏 嵇康 《難完無吉凶攝生論》:“是以古人存而不論,神而明之,遂知來物。”
各從其類
從,歸屬;類:種類。指人或事物按其優劣、種類聚集在一起。仙風
神仙的風致。形容人的瀟灑。 明 伍餘福 《苹野纂聞·尹髼頭》:“見者以其童顏鶴髮,有仙風,爭延致之。”參見“ 仙風道骨 ”。
謖謖
(1) 形容挺勁有力;挺拔
謖謖長松
(2) 象聲詞。形容風聲呼呼作響
謖謖風來
歸徑
歸路。 南朝 齊 謝朓 《敬亭山》詩:“緑源殊未極,歸徑窅如迷。”
馬黃
見“ 馬蟥 ”。
乘興
乘著一時高興
不盡
(1)
不完全
不盡合理
(2)
沒有盡頭;不完
感恩不盡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古中盤原文_古中盤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