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閭丘諸公之臨安原文
久耽筆硯棄犁鋤,石友申申或罵予。
涉世何殊枕中夢,誤人今信案頭書。
不堪秋菊彫荒徑,欲趁春帆返敝廬。
回首交遊幸無辱,蒯緱雖短不彈魚。
詩詞問答
問:別閭丘諸公之臨安的作者是誰?答:周孚
問:別閭丘諸公之臨安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別閭丘諸公之臨安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周孚的名句有哪些?答:周孚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魚韻
參考注釋
筆硯
亦作“ 筆研 ”。1.筆和硯。泛指文具。《三國志·魏志·后妃傳》“ 文昭甄皇后 ”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年九歲,喜書,視字輒識,數用諸兄筆硯。”《世說新語·方正》“ 夏侯玄 ” 劉孝標 注引 晉 孫盛 《魏氏春秋》:“ 正始 中,護軍 曹爽 誅,徵為太常,內知不免,不交人事,不畜筆研。”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育子》:“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於地,盛菓木、飲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卷鍼綫,套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王太倉上書事》:“時舉朝失色,無敢與筆硯者。”
(2).指文墨書寫之事。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雜藝》:“猶以書工,崎嶇碑碣之間,辛苦筆硯之役。”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李岳州》:“苦心筆硯二十餘年,偕計而試者,亦僅十年,心破魂斷,以望斯舉,今復無名,豈不終無成乎?” 宋 劉攽 《遣悶》詩之一:“若能全療詩書癖,用底聊均筆硯勞。”
犁鋤
1.亦作"犁鋤"。亦作"犂鉏"。
2.農具。犁和鋤。
3.借指耕作。
石友
(1).情誼堅如金石的朋友。 晉 潘岳 《金谷集作詩》:“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 唐 杜牧 《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同心真石友,寫恨蔑河梁。” 宋 黃庭堅 《次韻奉酬劉景文河上見寄》:“珍重多情惟石友,琢磨佳句問潛郎。” 清 曹寅 《過朴鎮有懷王允文北試不歸》詩:“論歸多石友,擲卦遇山爻。”
(2).指硯。 宋 王炎 《題童壽卿博雅堂》詩:“ 剡溪 來楮生, 歙 穴會石友。” 宋 范成大 《復以蟾硯歸龔養正》詩:“夢裡何人歌式微,覺來石友在書幃。” 清 曹寅 《竹村惠硯》詩:“邸舍餘閒困墨逋,平生石友慰操觚。”
申申
(1) 舒適安閒的樣子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
(2) 反覆不休
申申而詈
涉世
接觸社會,經歷世事
宗人夷吾有美名,博學不及衍,涉世聲譽過之。——《晉書·孔衍傳》
何殊
猶何異。 毛 * 《向 * 的十點要求》:“以此制憲,何殊官樣文章。”
枕中夢
唐 沉既濟 《枕中記》載, 盧生 宿 邯鄲 旅舍,遇道人授以枕,入夢,歷數十年富貴榮華,子孫滿堂。及醒,依舊孑然一身。後因以“枕中夢”比喻富貴榮華皆虛幻之事,轉眼成空。 宋 陸游 《閬中作》詩:“俱是 邯鄲 枕中夢,墜鞭不用憶京華。”參見“ 黃粱夢 ”。
誤人
貽害於人。《佛本行集經》卷四三:“自行邪道復誤人, * 愚痴何所別。” 毛 * 《改造我們的學習》二:“謬種流傳,誤人不淺。”
案頭
几案上或書桌上
操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三國演義》
不堪
(1)
用於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深
忙碌不堪
疲備不堪
(2)
壞到極點
那飯菜都系不堪之物。——《紅樓夢》
彫荒
凋敝荒涼。《宋書·南平穆王鑠傳》:“上以 兗 土彫荒,罷 南兗 併 南徐州 。”《南史·周朗傳》:“ 建康 蓋是舊都,彫荒已極。且王氣已盡,兼與北止隔一 江 ,若有不虞,悔無所及。”
敝廬
破舊的房子。亦作謙辭。《禮記·檀弓下》:“君之臣免於罪,則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 晉 陶潛 《移居》詩之一:“敝廬何必廣,取足蔽牀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序》:“予所居先人之敝廬,西為小圃,有池焉。”
回首
(1) 把頭轉向後方
(2) 回顧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婉辭。死亡
回首之日
游幸
指帝王或后妃出遊。《北史·雀光傳》:“﹝陛下﹞專薦郊廟,止決大政,輔神養和,簡息游幸,則率土屬賴,含生仰悅矣。” 宋 蘇轍 《乞御製集敘狀》:“而復厲精庶政,親決萬機,故其游幸無益之文,見存無幾。”《紅樓夢》第十七回:“待貴妃游幸時,再請定名,豈不兩全?”
(1).指帝王出遊。《魏書·斛斯椿傳》:“又説帝數出遊幸,號令部曲,別為行陣。” 宋 蘇舜欽 《游洛中內》詩:“早晚金輿此游幸,鳳樓前後看山河。” 明 馮夢龍 《女丈夫·隋帝南巡》:“萬乘之尊,豈可輕身游幸?”
(2).泛指遊樂。 元 李文蔚 《圯橋進履》第一折:“我是箇道童,道法又不精,在山中閒遊幸。”
無辱
(1).謙詞。猶言不勞枉駕。《左傳·昭公二年》:“非伉儷也,請君無辱。”《儀禮·士昏禮》:“凡行事必用昬昕,受諸禰庿。辭無不腆、無辱。” 鄭玄 註:“主人不謝來辱。” 賈公彥 疏:“主人不謝來辱者,此亦是不為謙虛,教女正直之義也。”
(2).不受恥辱;不受侮辱。 漢 劉向 《說苑·敬慎》:“諺曰:‘誡無詬,思無辱。’夫不誡不思,而以存身全國者,亦難矣。”《三國志·魏志·何虁傳》:“ 太祖 性嚴,掾屬公事,往往加杖。 虁 常蓄毒藥,誓死無辱,是以終不見及。” 清 王夫之 《讀通鑑論·唐昭宣帝三》:“﹝ 丁會 ﹞不北面以推戴弒君之賊,為佐命之勛臣,而身亦可以無辱矣。”
蒯緱
(1).用草繩纏結劍柄。《史記·孟嘗君列傳》:“ 馮先生 甚貧,猶有一劍耳,又蒯緱。” 裴駰 集解:“言其劍把無物可裝,以小繩纏之也。” 金 元好問 《麥嘆》詩:“單衣適至骭,一劍又蒯緱。”
(2).指劍。 明 王錂 《春蕪記·訪友》:“愁覩青霜點鬢毛,蒯緱長夜氣蕭蕭。” 清 方文 《舟次裕溪》詩:“羽檄飛金勒,商歌托蒯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