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馮參政致事

作者:李源道 朝代:元代

送馮參政致事原文

天眷雖隆志叵渝,拂衣歸去不躊躕。

百年喬木推耆舊,九老香山入畫圖。

力疾不辭春命駕,感恩直欲夜含珠。

聖王已有黃金像,一舸秋風下五湖。

詩詞問答

問:送馮參政致事的作者是誰?答:李源道
問:送馮參政致事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送馮參政致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源道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源道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虞韻

參考注釋

天眷

(1).上天的眷顧。語出《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一:“ 太宗 諭曰:‘朕仰承天眷,攻城必克。’”

(2).指帝王對臣下的恩寵。《晉書·庾冰傳》:“非天眷之隆,將何以至此。” 唐 元稹 《為蕭相讓官表》:“伏望再移天眷,重選時英。” 宋 蘇軾 《代滕甫辨謗乞郡書》:“臣何足言,有辱天眷。” 歐陽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第一場:“一個人得一個知己朋友已經很不容易,何況是上蒙天眷!”

拂衣

(1).提起或撩起衣襟。《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姦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拂衣從之。” 杜預 註:“拂衣,褰裳也。”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乃有使酒之客,及於難侵之性,不能堪之,拂衣拔棘,而手足相及。”

(2).揮動衣服。形容激動或憤激。 漢 楊惲 《報孫會宗書》:“是日也,拂衣而喜,奮袖低昂,頓足起舞。”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孔 慨然曰:‘……今猶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於是拂衣而去。” 唐 穀神子 《博導志·崔玄微》:“ 醋醋 怒曰:‘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拂衣而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聽稗》:“那班門客才曉得他是 崔 魏 逆黨,不待曲終,拂衣散盡。”

(3).振衣而去。謂歸隱。 晉 殷仲文 《解尚書表》:“進不能見危授命,忘身殉國;退不能辭粟 首陽 ,拂衣高謝。” 南朝 宋 謝靈運 《述祖德》詩:“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裡。” 唐 王維 《送張五歸山》詩:“幾日同攜手,一朝先拂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世態紛紜,半生塵里朱顏老;拂衣不早,看罷傀儡鬧。”

歸去

回去

離家已久,今當歸去

躊躕

見“ 躊躇 ”。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喬木

高大的樹木

並汾喬木。——宋· 沈括《夢溪筆談》

廢池喬木。——宋· 姜夔《揚州慢》詞

耆舊

年高望重者。《漢書·蕭育傳》:“上以 育 耆舊名臣,乃以三公使車,載 育 入殿中受策。” 唐 杜甫 《憶昔》詩之二:“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説。” 元 虞集 《蘇武慢》詞:“空自笑 洛下 書生, 襄陽 耆舊,夢底幾時曾見。” 清 方苞 《白雲先生傳》:“當是時, 三楚 、 吳 、 越 耆舊,多立名義,以文術相高。” 鄭澤 《壬子秋日作詩奉呈》:“煌煌《邱》與《索》,淵粹惟耆舊。先生守遺經,清風淡儒素。”

九老

指 唐 白居易 、 胡杲 等九人。 宋 范仲淹 《依韻酬太傅張相公見贈》:“ 臥龍 鄉曲多賢達,願預逍遙九老中。”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詩之二:“頽然如九老,白髮連蒼髯。” 明 方孝孺 《萬壽堂記》:“昔之以年稱者如 商山 之四皓, 洛 之九老。”詳“ 九老圖 ”。

香山

(1).山名。(1)在今 河南省 洛陽市 龍門山 之東。 唐 白居易 曾在此築石樓,自號 香山居士 。(2)在 江蘇省 吳縣 西南。相傳 吳王 種香處。下有采香徑。(3) 北京市 西郊 西山 山嶺之一。主峰 鬼見愁 ,形勢峻拔。名勝古蹟有 碧雲寺 、 靜宜園 、 雙清別墅 、 香山寺 、 朝陽洞 等。園林清幽,景色宜人。為京郊遊覽勝地。

(2). 洛陽 龍門山 上 香山寺 的省稱。 唐 白居易 《修香山寺記》:“ 洛 都四郊,山水之勝, 龍門 首焉; 龍門 十寺,觀游之勝, 香山 首焉。”參見“ 香山寺 ”。

畫圖

圖畫(多用於比喻)

這些詩篇構成了一幅農村生活的多彩的畫圖

力疾

(1).動作有力而迅速。《國語·越語下》:“今其來也,剛彊而力疾,王姑待之。”

(2).勉強支撐病體。《三國志·魏志·曹爽傳》:“臣輒力疾,將兵屯 洛水 浮橋,伺察非常。” 唐 杜甫 《奉酬李都督表文早春作》詩:“力疾坐清曉,來詩悲早春。”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續記》:“大病初癒,才能起坐,夜雨淅瀝,愴然有懷,便力疾寫了一點短文。”

不辭

樂意去乾,不辭讓或不推辭

不辭勞苦

命駕

命人駕車馬,也指乘車出發

感恩

(1)

(2) 感謝別人給予自己的恩惠

感恩不盡

(3) 餐前或餐後對上帝表示感謝

含珠

(1).口中銜珠。《莊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為!”

(2).喻懷才。 宋 梅堯臣 《哀國子黃助教》詩:“儒者務欲博,誦説窮冬秋。衣裙未及解,含珠以見求。”

死者口中所含之珠。《呂氏春秋·節喪》:“國彌大,家彌富,葬彌厚。含珠鱗施,﹝夫﹞玩好貨寶,鐘鼎壺濫,轝馬衣被戈劍,不可勝其數。” 高誘 註:“含珠,口實也。” 章炳麟 《信史下》:“古之葬者,含珠鱗施。鱗施者,玉柙是也。”參見“ 含 ”。

聖王

(1).古指德才超群達於至境之帝王。《禮記·冠義》:“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左傳·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 楊朱 、 墨翟 之言盈天下。” 唐 柳宗元 《封建論》:“彼封建者,更古聖王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而莫能去之;蓋非不欲去之也,勢不可也。” 魯迅 《花邊文學·知了世界》:“ 中國 的學者們,多以為各種智識,一定出於聖賢,或者至少是學者之口;連火和草藥的發明套用,也和民眾無緣,全由古聖王一手包辦: 燧人氏 , 神農氏 。”

(2).為對皇帝的諛稱。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四》:“ 唐文皇 以藥酒賜 房玄齡 婦,我太祖為 徐中山 易夫人,即此知婦人妒者,必不容於聖王之世。”

黃金

(1)

(2) 銅

黃金折。——《戰國策·齊策四》

太傅齎黃金。

(3) 金

天作黃金色。——《廣東軍務記》

(4) 金黃色

黃金絡馬頭。——《樂府詩集·陌上桑》

(5) 見“金”

秋風

秋天的風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詩詞推薦

送馮參政致事原文_送馮參政致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