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雁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聞雁原文

嘹唳長空雁陣過,行宮月影上松蘿。

寒更半為抽思永,秋韻無妨入耳多。

瑟瑟風涼愁欲斷,寥寥天末遠相和。

蘆花浦漵明如鏡,清怨瀟湘意若何。

詩詞問答

問:聞雁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聞雁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聞雁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歌韻 出處: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卷二十九

參考注釋

嘹唳

形容聲音響亮淒清。 南朝 齊 謝朓 《從戎曲》:“嘹唳清笳轉,蕭條邊馬煩。” 唐 陳子昂 《西還至散關答喬補闕知之》詩:“葳蕤蒼梧鳳,嘹唳白露蟬。” 宋 梅堯臣 《范饒州夫人輓詞》之一:“江邊有孤鶴,嘹唳獨傷神。” 清 陳維崧 《天香·中元感舊》詞:“許多流鶯聲細,似啼猿 楚 峽嘹唳。” 王亞平 《塑像》詩:“嘹唳的候雁,結隊飛向南方。”

長空

寬廣高遠的天空

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毛 * 《蝶戀花·答李淑一》

遨遊長空

雁陣

群雁飛行時排列整齊的行列隊形

只緣花底鶯鳴巧,致令天邊雁陣分。——《歧路燈》

宮月

照臨宮廷之月。 唐 白居易 《答馬侍御見贈》詩:“苑花似雪同隨輦,宮月如眉伴直廬。” 唐 李商隱 《宮中曲》:“雲母濾宮月,夜夜白於水。”

松蘿

亦作“ 松羅 ”。1.即女蘿。地衣門植物。體呈絲狀,直立或懸垂,灰白或灰綠色,基部多附著在松樹或別的樹的樹皮上,少數生於石上。可入藥,有祛寒退熱的作用。《詩·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施於松上” 毛 傳:“女蘿、兔絲,松蘿也。” 唐 黃滔 《敷水盧校書》詩:“宅帶松蘿僻,日唯猿鳥親。”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四·松蘿》:“松蘿能平肝邪、去寒熱,同瓜蒂諸藥則能吐痰。”

(2).借指山林。 唐 王維 《別輞川別業》詩:“依遲動車馬,惆悵出松羅。” 唐 孟郊 《擢第後東歸書懷》詩:“松蘿雖可居,青紫終當拾。” 宋 蘇軾 《杜處士傳》:“古人有三聘而起松蘿者,迫實用也。”

(3).茶名。因產於 安徽省 歙縣 松蘿山 ,故名。 明 許次紓 《茶疏·產茶》:“若 歙 之松羅, 吳 之虎邱, 錢唐 之龍井,香氣穰郁,並可雁行。”

寒更

(1).寒夜的更點。 唐 駱賓王 《別李嶠得勝字》詩:“寒更承夜永,涼景向秋澄。” 元 王惲 《秋夜》詩:“鐘鼓寒更永,乾坤夜色蒼。” 清 陳維崧 《高山流水·即席別吳門諸子偕園次返梁溪並呈伯成先生》詞:“楓橋下,幾船夜火,一派寒更。”

(2).借指寒夜。 唐 溫庭筠 《宿輝公精舍》詩:“擁褐寒更徹,心知覺路通。” 唐 秦韜玉 《長安書懷》詩:“涼風吹雨滴寒更,鄉思欺人撥不平。”《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華經講經文》:“寒更漏永睡稠穋,魂夢將心處處游。”

思永

考慮長久之道。《書·皋陶謨》:“慎厥身,修思永。” 孔 傳:“慎修其身,思為長久之道。” 唐 趙蕃 《甸人獻嘉禾賦》:“聖慮彌深,皇猷思永。”

秋韻

猶秋聲。 北周 庾信 《詠畫屏風詩》之十一:“急節迎秋韻,新聲入手調。” 宋 歐陽修 《玉樓春》詞:“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無妨

不妨

有意見,無妨直率提出來

入耳

悅耳;中聽

不堪入耳

瑟瑟

(1) 形容風聲或其他輕微的聲音

秋風瑟瑟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2) 形容顫抖

瑟瑟發抖

風涼

(1).指涼風。 唐 杜甫 《立秋雨院中有作》詩:“樹濕風涼進,江喧水氣浮。”

(2).謂有風而涼爽;涼爽。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酢法》:“初置瓮於北蔭中風涼之處,勿令見日。”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二·景隆八發》:“爾乃以瓦為枕,以棺為鋪,逍遙乎風涼,從容乎日晡。” 洪深 《五奎橋》第一幕:“此刻倒風涼了。”

(3).使身體清涼爽快;納涼。 楊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他想出去風涼風涼,一推門,燈光射出去,只見……飛舞著好一片大雪。” 華山 《陣地春節散記》:“他滿臉紅光,正在洞口風涼,大概是在火爐邊包了好半天餃子,熱了。”

(4).猶輕鬆。 郭沫若 《<創造十年>發端》:“這一段文章說得倒還風涼,不過先生的苦心我們是不好忽略看過的。” 魏金枝 《任樟元和三個地主》:“你倒說得風涼,收了我的租,不幫我,還來勸我。”

(5).古地名。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渭水三》:“《關中圖》曰: 麗山 之西,川中有阜,名曰 風涼原 ,在 磈山 之陰, 雍州 之福地,即是原。” 唐 皎然 《送如獻上人游長安》詩:“閒尋 鄠 杜 看修竹,獨上 風涼 看古原。”

寥寥

(1).空虛貌。《呂氏春秋· * 》:“俗主虧情,故每動為亡敗,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盡府種,筋骨沉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 高誘 註:“極三關之欲以病其身,故九竅皆寥寥然虛。”《文選·江淹<雜體詩·效謝混《遊覽》>》:“淒淒節序高,寥寥心悟永。” 李善 註:“《莊子》曰:‘寥已吾志。’ 郭象 曰:‘寥然空虛也。’” 宋 曾鞏 《將之江淛遂書懷別》詩:“功名竟安在,富貴空寥寥。” 明 姚士粦 《見只編》卷中:“自從辭君親,久不為是役。落落無為鄉,寥寥不齊邑。伊誰與為禮,見此孤立石。”

(2).寂寞;孤單。 唐 宋之問 《溫泉莊臥疾寄楊七炯》詩:“移疾臥茲嶺,寥寥倦幽獨。” 明 梁辰魚 《瓦盆兒·立秋夜悼亡》套曲:“聽落葉,小窗敲,怎禁他雲房獨掩夜寥寥。空贏得淚痕濃,黯淡了鮫綃。” 清 唐孫華 《題張漢昭小像》詩:“寥寥 蔣生 徑,賴有 羊 與 求 。聞君妙方術,久疾應手瘳。”

(3).形容數量少。 唐 權德輿 《舟行見月》詩:“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兩三聲。”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二:“古今當其任者,蓋寥寥可數。” 清 趙翼 《舟行》詩:“知有煙村緣水灣,寥寥一犬吠柴關。” 巴金 《利娜》:“無垠的荒野,稀落的城市,寥寥的人口,稀少的村莊。”

(4).廣闊;空曠。 三國 魏 曹操 《善哉行》之三:“寥寥高堂上,涼風入我室。”《魏書·術藝傳·張淵》:“恢恢太虛,寥寥帝庭,五座並設,爰集神靈。”註:“恢恢、寥寥,皆廣大清虛之貌。” 金 王若虛 《哀雁詞》:“鳥之遠害,宜莫如鴻,浩浩長風,寥寥遠空,邈乎冥濛,去萬里而無窮。” 清 周亮工 《與黃濟叔論印章書》:“寥寥寰宇,罕有合作,三十年來,其 朱修能 乎?”

(5).雄勁;清越。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雄渾》:“荒荒油雲,寥寥長風。” 唐 姚合 《過無可上人院》詩:“寥寥聽不盡,孤磬與疏鍾。” 唐 鄭綮 《開天傳信記》:“ 力士 再拜賀曰:‘非常之事也,願陛下為臣一奏之。’其聲寥寥然,不可名言也。”

天末

天的盡頭。指極遠的地方。 漢 張衡 《東京賦》:“眇天末以遠期,規萬世而大摹。” 唐 杜甫 《天末懷李白》詩:“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寄徐二義尊大梁》詞:“故人天末不見,使我思華年。” 葉聖陶 《夜》:“狗吠聲同汽車的嗚嗚聲遠得幾乎渺茫,好象在天末的那邊。”

相和

互相應和

當哭相和也。——清· 林覺民《與妻書》

蘆花

蘆葦的白色花毛

浦漵

水邊。 唐 楊炯 《青苔賦》:“桂舟橫兮蘭枻觸,浦漵邅迴兮心斷續。” 唐 杜甫 《戲題畫山水圖歌》:“舟人漁子入浦漵,山木盡亞洪濤風。” 宋 王安石 《雨花台》詩:“新霜浦漵綿綿浄,薄晚林巒往往青。” 清 秋瑾 《送別》詩:“浦漵燈將燼,窗前淚未乾。”

清怨

淒清幽怨。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卷中:“詳其文體,察其餘論,固知憲章 鮑明遠 也。所以不閒於經綸,而長於清怨。” 唐 錢起 《歸雁詩》:“二十五絃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清 納蘭性德 《虞美人》詞之二:“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 丁玲 《杜晚香》:“她只是對自己的無能,悄悄地懷著一種清怨。”

瀟湘

(1).指 湘江 。因 湘江 水清深故名。《山海經·中山經》:“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 江 淵, 澧 沅 之風,交 瀟湘 之淵。”《文選·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詩》:“ 洞庭 張樂池, 瀟湘 帝子游。”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 娥皇 女英 隨 舜 不返,死於 湘水 。” 唐 李白 《遠別離》詩:“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王琦 注引《湘中記》:“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鮮明。” 元 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韻》:“ 鳳池 分付夔龍去,萬頃 瀟湘 屬 湛然 。” 明 徐禎卿 《古意》詩:“帝子葬何處, 瀟湘 雲正深。”

(2). 湘江 與 瀟水 的並稱。多借指今 湖南 地區。 唐 杜甫 《去蜀》詩:“五載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關塞阻,轉作 瀟湘 游?”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送劉恭父趨朝》詞:“歸輔五雲丹陛,回首 楚 樓千里,遺愛滿 瀟 湘 。” 明 何景明 《雁》詩:“長風度關塞,九月下 瀟 湘 。”

若何

如何;怎樣

人馬若何分撥,自由軍師定奪

使歸就戮於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詩詞推薦

聞雁原文_聞雁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