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原文
瀦水畿南巨浸低,曰宣曰受利耕犁。
一觀形勢浮輕舫,久計修防賴偃堤。
甓社菱絲詎相讓,天光波影總堪題。
籌民練士無非事,詎止瑩鋒為鸊鵜。
詩詞問答
問:白洋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白洋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白洋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齊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九
參考注釋
瀦水
蓄水。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權智》:“ 瓦橋關 北與 遼 人為鄰,素無關河為阻,往歲六宅使 何承矩 守 瓦橋 ,始議因陂澤之地,瀦水為塞。” 宋 陸游 《硯湖》詩序:“余得英石,數峰環立,其中凹處,可容一龠,因以瀦水代硯滴,名之曰硯湖。”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西北水田》:“皆 浙 東人牟利,堰荒積不毛之地,瀦水生育,以至蕃盛耳。”
巨浸
(1).大水。指大河流。 唐 駱賓王 《夏日游德州贈高四》詩:“ 鬲津 開巨浸,稽阜鎮名都。” 唐 衛次公 《渭水貫都賦》:“原夫 渭 者 雍 之巨浸,都者人之所聚。” 宋 陳善 《捫虱新話·論孟子之書有巧妙處》:“吾謂此一章似 長江 巨浸,瀰漫無際,而渾浩迴轉,不可名狀。” 清 黃景仁 《望泗州舊城》詩:“ 泗 淮 合處流湯湯,作此巨浸如天長。”
(2).大水。指大海。 唐 許彬 《府試萊城晴日望三山》詩:“不易識 蓬瀛 ,憑高望有程。盤根出巨浸,遠色到孤城。” 宋 范仲淹 《上呂相公並呈中丞諮目》:“﹝ 太湖 ﹞雖北壓 揚子江 而東抵巨浸,河渠至多,堙塞已久,莫能分其勢矣。” 孫中山 《建國方略·行易知難》第四章:“倘無羅經以定方向,則汪洋巨浸,水天一色,四顧無涯,誰敢冒險遠離海岸,深蹈迷途,而赴不可知之地哉?”
(3).大水。指洪水。 宋 陸游 《讀夏書》詩:“巨浸稽天日沸騰,九州人死若丘陵。” 宋 葉適 《故知廣州薛公墓志銘》:“嗚呼!巨浸、大疫, * 成丘。”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七·<授經圖>》:“此書舊無刊本, 大梁 水後, 西亭 藏書數萬卷皆付巨浸。”
(4).大水。指大湖澤。《宋史·食貨志上一》:“ 太湖 者,數州之巨浸,而獨洩以 松江 之一川,宜其勢有所不逮。”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其山滙於巨浸中,是名 西湖 。”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祥異·蟾蜍》:“ 嘉慶 己卯八月, 河 決, 開封 蘭陽 一帶皆成巨浸。”
耕犁
亦作“ 耕犂 ”。耕田犁地。泛指耕作。《三國志·吳志·薛綜傳》:“乃教其耕犂,使之冠履。” 唐 孟郊 《寒溪》詩:“幽幽棘針村,凍死難耕犂。” 宋 李綱 《病牛》詩:“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形勢
在其周圍環境中所處的情形或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形的相對的或綜合的境況
輕舫
猶輕舟。《南史·齊魚復侯子響傳》:“輕舫還闕不得,此苦之深,唯願矜憐。” 清 嚴繩孫 《發維揚》詩:“輕舫春流上,煙光浄客衣。”
久計
長久的打算。 宋 蘇軾 《與程正輔》:“某凡百如昨,北徙已絶望,作久計矣。”《剪燈餘話·秋夕訪琵琶亭記》:“今夕當歸舍中,謀為久計。”
甓社
即 甓社湖 。 明 王世貞 《送陳司訓遷高郵》詩:“珠還收 甓社 ,劍已鑄干將。”參見“ 甓社湖 ”。
菱絲
菱蔓。 唐 李賀 《南園》詩之九:“瀉酒木蘭椒葉蓋,病容扶起種菱絲。”
相讓
(1) 退讓,寬容忍耐
在利益上相讓
(2) 謙讓,禮讓
相讓為上
天光
(1) 日光;天空的光輝
我們且離了這個地方,外面見見天光,可好不好?——《兒女英雄傳》
水色天光
(2) 白晝
來回九十里,現在天光又短,一霎就黑天,…。——《老殘遊記續集遺稿》
(3) 天色
(4) 〈方〉∶早晨;天亮
(5) 天色與湖光
上下天光。——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練士
(1).精兵。《管子·地圖》:“繕器械,選練士,為教服,連什伍,徧知天下,審御機數,此兵主之事也。”《呂氏春秋·愛類》:“王也者,非必堅甲利兵選卒練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 * 之士民也。”
(2).訓練士兵。
(3).選拔士兵。 清 魏源 《<聖武記>敘》:“楨富柄強……以之蒐器,器不窳;以之練士,士無虛伍。”
無非
不外;沒別的
他無非就有三板斧功夫
鸊鵜
亦作“鷿鵜”。見“ 鸊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