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幕張廣甸大西門,惠遠筵加三接恩。
敷澤早知消伏葬,詰戎亦示重苞根。
炮聲疑啟春雷蟄,士氣真教寰海吞。
仁祖德威懸聖日,於皇赫濯至今存。
詩詞問答
問:《大西門賜宴諸外藩回部並閱軍容因成長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二十七
參考注釋
西門
(1) 位於城牆西方的門
(2) 複姓
三接
謂三度接見。語本《易·晉》:“晉, 康侯 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孔穎達 疏:“晝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賜蕃多,又被親寵頻數,一晝之間,三度接見也。”後多以“三接”為恩寵優獎之典。 宋 范仲淹 《賢不家食賦》:“敦三接而何善不臻,達四聰而無遠勿訪。” 金 朱之才 《臥病有感二十韻》:“ 荀爽 歲九遷, 康侯 日三接。” 明 楊慎 《八月二日經筵紀事》詩:“晉晝延三接, 堯 旻達四聰。”一說,接讀為捷,“三接”即三捷。 高亨 註:“接讀為捷,戰勝曰捷。此乃 周 初故事, 康侯 出征異國,俘馬甚多,以獻於王。其戰也,一日三勝。”
謂數度交戰。三,言其數之頻繁。 晉 左思 《魏都賦》:“推鋒積紀,鋩氣彌鋭,三接三捷,既晝亦月。” 唐 符載 《保全鎮圖記》:“紅旗拉風,長戟如倚,晨暮三接,朱殷谿瀆。”
早知
對未來事件能超常預知的現象
消伏
消除。《後漢書·明帝紀》:“今何以和穆陰陽,消伏災譴?”《後漢書·楊厚傳》:“因陳 漢 三百五十年之戹,宜蠲法改憲之道,及消伏災異。” 宋 蘇轍 《御試製策》:“陛下戒慎天災,震懼日食、淫雨、煗氣、江河之失度,而思聞消伏之理。”
詰戎
見“ 詰戎治兵 ”。
示重
表示器重。 明 陳子龍 《皇明虞求徐公行狀》:“苟當其意,即得美遷,以市恩示重,其所以羅致公者至再。”
春雷
春天打的雷
士氣
(1) 士兵的戰鬥意志,也指民眾的鬥爭精神
全體教員士氣高漲
(2) 指讀書人的氣勢、作風
士氣為之一新
真教
(1).指佛教,佛法。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融覺寺》:“雖石室之寫金言, 草堂 之傳真教,不能過也。”《敦煌變文集·妙法蓮花經變文》:“至心啟告十萬尊,誰解宣揚微妙法,若能為我談真教,身為奴僕不為難。”
(2).指純真的教化。 明 劉元卿 《賢奕編·警喻》:“彼其所以章軌真教,敦典崇禮,敷政明刑,其術萬方,無非使人同歸於善而已。”
寰海
海內;全國。 南朝 梁 江淹 《為建平王慶明帝疾和禮上表》:“仁鑄蒼岳,道括寰海。” 唐 韓愈 《為韋相公讓官表》:“毫釐之差,或致弊於寰海;晷刻之誤,或遺患於歷年。”《水滸傳》第三二回:“仁兄禮賢下士,結納豪傑,名聞寰海,誰不欽敬!” 清 龔自珍 《地丁正名》:“寰海之內,無一人不復者也,仁莫大焉!”
德威
(1).謂以德行威。《書·呂刑》:“德威惟畏。” 孔穎達 疏:“以德行其威罰, * 畏之而不敢為非。” 唐 韓愈 《送區弘南歸》詩:“況今天子鋪德威,蔽能者誅薦受禨。”
(2).恩德與威權。崑曲《十五貫》第四場:“執法嚴明,德威並行……平生願,效 包拯 。”
聖日
猶聖時。 唐 張喬 《北山書事》詩:“聖日雄藩靜,秋風老將閒。”
於皇
(1).嘆詞。用於讚美。《詩·周頌·武》:“於皇 武王 ,無競維烈。” 漢 班固 《靈台》詩:“屢惟豐年,於皇樂胥。” 晉 潘岳 《關中》詩:“於皇時 晉 ,受命既固。” 宋 葉適 《祭史太師文》:“於皇 孝宗 !廟祏既祔;四海恫瘝,三年縞素。”
(2).借指帝王。《晉書·江逌傳》:“建靈臺,浚辟雍,立宮館,設苑囿,所以弘於皇之尊,彰臨下之義。”
赫濯
威嚴顯赫貌。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禁衛·世錦衣掌衛印》:“ 江陵 敗, 劉 復與政府及廠璫 張鯨 交結用事,赫濯者幾二十年。” 清 許纘曾 《睢陽行》:“璽書赫濯神祗驚,日麗中天民受祉。”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先練水師再圖東征疏》:“迨我 高宗 ,武功赫濯,震懾八荒。”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