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岩原文
谷邃山深雲作堆,水源窮處梵宮開。
隈岩石藏何年轉,飛錫高僧近日回。
翠竹黃花皆佛事,斷橋流水小天台。
超然步出松關外,塵世紛紛付劫灰。
詩詞問答
問:羅漢岩的作者是誰?答:嚴士貞
問:羅漢岩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羅漢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嚴士貞的名句有哪些?答:嚴士貞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灰韻 出處:石倉歷代詩選卷二百七十八
參考注釋
水源
(1) 水道的源頭或上游
(2) 河流的發源地或源頭
(3) 民用水、工業用水或灌溉用水的來源
威脅要切斷水源
窮處
(1).謂鄉居不仕;隱居。《晏子春秋·問上二》:“ 晏子 辭,不為臣,退而窮處。”《荀子·儒效》:“﹝君子﹞窮處而榮,獨居而樂。” 漢 嚴忌 《哀時命》:“孰魁摧之可久兮,願退身而窮處。”《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天下誠有土崩之勢,雖布衣窮處之士或首惡而危海內, 陳涉 是也。”
(2).困居。 唐 韓愈 《與大顛師書》:“海上窮處,無與話言。”
貧瘠閉塞之地。 唐 韓愈 《送區冊序》:“ 陽山 ,天下之窮處也。”
梵宮
原指梵天的宮殿。後多指佛寺。 南朝 梁 沉約 《瑞石像銘》:“永言鷲室,棲誠梵宮。” 唐 王勃 《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梵宮霞積,香閣星浮。” 元 耶律楚材 《憩解州邵薛村洪福院》詩:“天兵南出 武陽東 ,暫解征鞍憩梵宮。” 清 李漁 《憐香伴·僦居》:“寳菴花竹成林,闌乾曲折,不似梵宮結構,竟像人家的書舍一般。”
飛錫
(1).佛教語。謂僧人等執錫杖飛空。據《釋氏要覽》卷下:“今僧遊行,嘉稱飛錫。此因高僧 隱峰 游 五臺 ,出 淮西 ,擲錫飛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來多是飛錫。”《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 王喬 控鶴以沖天, 應真 飛錫以躡虛。” 李周翰 註:“ 應真 ,得真道之人,執錫杖而行於虛空,故云飛也。”
(2).佛教語。指僧人遊方。 唐 冷朝陽 《同張深秀才游華嚴寺》詩:“有僧飛錫到,留客話松間。” 宋 王安石 《寄國清處謙》詩:“近有高僧飛錫去,更無餘事出山來。” 清 錢謙益 《與素華禪師書》:“彌天飛錫,仍歸舊隱。”
(3).佛教語。指遊方僧。 唐 張說 《襄州景空寺題融上人蘭若》詩:“何由侶飛錫,從此脫朝簪。”
高僧
道行修煉達到較高水平的僧侶
近日
近來;剛過去的數日內
近日士大夫家。——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翠竹黃花
《景德傳燈錄·慧海禪師》:“迷人不知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華,無非般若。黃華若是般若,般若即同無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後因以“翠竹黃花”指眼前境物。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公冶長一》:“將有以‘斯’為此心者,抑將有以‘斯’為眼前境物、翠竹黃花、燈籠露柱者。”
佛事
和尚或尼姑誦經拜佛之事;亡者之家請僧尼念經超度亡靈
斷橋
(1).毀壞的橋樑。 唐 杜甫 《過故斛斯校書莊》詩之二:“斷橋無復板,臥柳自生枝。” 宋 蘇軾 《正月二十四日與兒子過同游羅浮道院及棲禪精舍過作詩和其韻寄邁迨》:“斷橋尋勝踐,脫屨欣小揭。” 元 曹文晦 《九月一日清溪道中》詩:“斷橋歸郭路,細雨過溪人。” 清 王韜 《淞隱漫錄·乩仙逸事》:“或遇枯木寒花,斷橋流水,輒低徊不忍去。”
(2).橋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白堤 上。自 唐 以來已有此名。或言本名 寶祐橋 ,又名 段家橋 ,今罕有稱者。 唐 張祜 《杭州孤山寺》詩:“ 斷橋 荒蘚澁,空院落華深。” 宋 周密 《武林舊事·湖山勝概》:“ 斷橋 ,又名 段家橋 ,萬柳如雲,望如裙帶。” 清 王韜 《淞隱漫錄·吳也仙》:“家住 西湖 斷橋 北,緑楊深處有柴門。”
流水
(1) 流動的水
落花流水春去也。
(2) 商店銷售額
流水收入
(3) 立即;趕快;急急忙忙
他流水就說
天台
(1).謂尚書台、省。《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天臺縣遠,眾所絶意。”《北齊書·文宣帝紀》:“仍攝天臺,總參戎律。”《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東朝乎?” 胡三省 註:“天臺,謂尚書省。”參見“ 三臺 ”。
(2).對太守、縣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稱。《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賴你?’ 程元 道:‘……萬乞天臺老爺做主。’” 明 鄭仲夔 《耳新·經國》:“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
山名。 唐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 天台 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明 楊珽 《龍膏記·邂逅》:“聽言詞有意相憐,怕重來 天台 路遠。”詳“ 天台山 ”。
超然
(1) 超脫世俗
歷史家所必需的超然態度
(2) 悵惘的樣子
超然不對
松關
(1).猶柴門。 唐 孟郊 《退居》詩:“日暮靜歸時,幽幽扣松關。” 清 吳偉業 《贈願雲師》詩:“故人扣松關,匡牀坐酬酢。”
(2).古關名。在 陰山 。 元 耶律楚材 《過夏國新安縣》詩:“昔年今日渡 松關 ,車馬崎嶇行路難。”原註:“西城 陰山 有 松關 。” 元 王惲 《玉堂嘉話》卷四:“戈船飛渡,而天塹無憑;鐵馬長驅,而 松關 失險。”
世紛
人世間的紛亂。《後漢書·班彪傳贊》:“ 彪 識皇命, 固 迷世紛。” 宋 陸游 《幽居雜題》詩之四:“獨往成初志,安居謝世紛。” 金 王若虛 《茅先生道院記》:“公以高蹈聞四方,賢愚少長莫不仰其風。觀其擺落世紛,悽心於沖漠之境,始終四十年。”
劫灰
亦作“刧灰”。亦作“刦灰”。亦作“刼灰”。本謂劫火的餘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上·竺法蘭》:“昔 漢武 穿 昆明池 底,得黑灰,問 東方朔 。 朔 云:‘不知,可問 西域 胡人。’後 法蘭 既至,眾人追以問之, 蘭 云:‘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後因謂戰亂或大火毀壞後的殘跡或灰燼。 宋 陸游 《數年不至城府丁巳火後始見》詩:“陳跡關心己自悲,劫灰滿眼更增欷。” 明 趙詒琛 《<逸老堂詩話>跋》:“癸丑夏六月,遭亂,所有藏書數萬卷,一旦盡失,而是書原本亦遭刦灰。” 清 呂留良 《<賴古堂集>序》:“忽焉,天地震盪,刦灰晝飛,猿鶴蟲沙,蒼黃類化。” 清 金農 《褚先生老毀儒服寄贈》詩:“歷盡刧灰人隔世,飈輪輾破 * 升。” 清 黃遵憲 《鐵漢樓歌》:“頽垣敗瓦不可踏,刼灰昏黑堆成隅。” 陳三立 《書感》詩:“八駿西遊問刧灰,關河中斷有餘哀。” 陳毅 《偷渡梅關》詩:“攀藤附葛君須記,萬載 梅關 著劫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