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帖子詞·其三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端午帖子詞·其三原文

文場磨勘索清真,廷試因之易此辰。

漫惜芳朝孤節物,所期讜論對天人。

詩詞問答

問:端午帖子詞·其三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端午帖子詞·其三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端午帖子詞·其三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四

2. 四月十一日禮闈揭曉貢士當即赴廷試因本年定例尚需磨勘遂定期於重五引對

參考注釋

文場

(1).猶文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總術》:“文場筆苑,有術有門。”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堂碑》:“駭飛兔於文場,躍雕龍於筆海。” 元 鍾嗣成 《凌波仙·吊范子英》曲:“詩籌酒令閒吟詩,占文場第一功。” 魯迅 《花邊文學·小品文的生機》:“倘若真的是‘天地大戲場’,那么,文場上當然也一定有醜腳--然而也一定有黑頭。”

(2).科舉的考場。 唐 白居易 《醉後走筆酬劉五主簿長句之贈》:“齊入文場同苦戰,五人十載九登科。” 宋 陸游 《感舊贈超師》詩:“我赴文場君受戒,道邊曾共望高宗。” 明 馮惟敏 《不伏老》第一折:“既然將琴劍書箱安下了,不免到文場前面,探訊息,看條約,走一遭去,早來到場門前也。”

(3).戲曲樂隊所用管弦樂器的統稱。如京劇的胡琴、二胡、三弦、月琴、笛、嗩吶等。同鑼、鼓等“武場”合稱場面。舊時習慣上也把演奏管弦樂的樂師稱為“文場”。

(4).曲藝的一種,流行於 廣西 桂林 、 柳州 一帶。

磨勘

(1). 唐 宋 官員考績升遷的制度。 唐 時文武官吏由州府和百司官長考核,分九等注入考狀,期滿根據考績決定升降,並經吏部和各道觀察使等復驗,稱“磨勘”。 宋 代設審官院主持此事。《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五》:“戊午,詔應南郊行事官,並付三銓磨勘,優與處分。” 宋 范仲淹 《答手詔條陳十事》:“今文資三年一遷,武職五年一遷,謂之磨勘。”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二:“ 唐 制,郊祀行慶,止進勛階, 五代 肆赦,例遷官秩,本朝因之。 孫何 、 耿望 言其非制,定三年磨勘進秩之法。”《續資治通鑑·宋真宗鹹平四年》:“審官院初引對京官於 崇政殿 ,遷秩有差。京朝官磨勘引對自此始。”

(2).科舉時代對鄉、會試卷派翰林院儒臣等覆核,稱“磨勘”。 清 陶福履 《常談·磨勘》:“ 唐 開元 二十五年,禮部侍郎 姚亦 奏請應試進士等唱第訖,其所試雜文及策送中書門下詳覆。此磨勘所由昉也。國朝 康熙 四十一年壬午科,始磨勘鄉試硃墨卷。 乾隆 元年,戶部侍郎 李紱 奏請增派翰、詹、科、道官磨勘。”

(3).查核。《太平廣記》卷三八○引 唐 穀神子 《博異志·鄭潔》:“或十日方一去,但云磨勘文案未畢,所言受罪亦不見其餘,但拷問科決而已。” 宋 范仲淹 《再奏辯滕宗諒張亢》:“一面勘鞫乾連人,並將已取到 慶州 錢帛文帳磨勘。”

(4).反覆琢磨;鑽研。 明 李東陽 《麓堂詩話》:“但憶與 彭民望 作悲秋長律七言四十韻,不欲重用一字,已乃令亡弟 東山 細加磨勘,有一字乃復易之。” 明 高攀龍 《答顧涇陽先生論格物》:“但子細磨勘,似説得稍闊。” 清 黃宗羲 《明儒學案·太常王塘南先生時槐》:“ 塘南 之學,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謂洞澈心境者矣。”

清真

(1) 純真樸素

清真寡慾

(2) 真實自然

文貴清真

(3) 明清時,中國 * 教學者介紹該教教義,曾用“清淨無染”、“真主原有獨真,謂之清真”等語,稱頌該教崇奉的真主。故稱 * 教為清真教,寺曰清真寺

清真寺

廷試

由皇帝親自策問,在朝廷上舉行的考試

節物

(1).作為;行事。《呂氏春秋·士容》:“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節物甚高而細利弗賴。” 高誘 註:“節物,事也。行事甚高,細小之利不恃賴之也。”

(2).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 晉 陸機 《擬明月何皎皎》詩:“踟躕感節物,我行永已久。” 宋 蘇舜欽 《秋夕懷南中故人》詩:“向夕依闌念昔游,蕭條節物更他州。” 清 吳偉業 《礬清湖》詩:“生還愛節物,高會逢茱萸。” 沉尹默 《五月五日》詩:“節物忺人角黍香,榴花到眼益清狂。”

(3).應節的物品。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 靖康 初,京師織帛及婦人首飾衣服皆備四時,如節物則春旛、燈毬、競渡、艾虎、雲月之類。”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摘抄·史二》:“中城兵馬司前食盒塞道,至不得行,余怪問之,曰:‘此中城各大家至兵馬處送節物也。’”《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滿 正在家中喫利市飯,忽見老門子 陸有恩 來拜年,叫道:‘ 金阿叔 恭喜了!有利市酒,請我吃碗!’ 金令史 道:‘兄弟,總是節物,不好特地來請得。今日來得極妙,且喫三盃。’”

所期

期望。《梁書·王錫傳》:“一日見二賢,實副所期。”《南史·蔡約傳》:“今用卿為近蕃上佐,想副我所期。”

讜論

正直之言,直言。 宋 歐陽修 《為君難論》:“忠言讜論,皆沮屈而去。” 明 張居正 《答銓部李石塘書》:“惟公往在西臺,屢聞讜論。比奉翰札,率多溢美之詞。” 續範亭 《延安五老》詩:“讜論一發四座驚,各黨各派齊擁護。”

天人

(1) 天和人;天象和人事

天人之際

天人合一

(2) 仙人;神人;才能或容貌出眾的人

(3) 特指天子

詩詞推薦

端午帖子詞·其三原文_端午帖子詞·其三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