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詩·其一·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

作者:李賢 朝代:明代

原文

悠悠返行舟,異鄉非我居。

興盡復來歸,夢覺心於於。

我非汗漫遊,何必窮海隅。

歸心逐去鳥,風波阻脩途。

不比鴟夷子,扁舟向五湖。

舊宅有松菊,秋色未蕭疏。

西城薄有穫,無勞事贏餘。

開樽會鄰曲,幽樂當何如。

詩詞問答

問:《和陶詩·其一·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的作者是誰?答:李賢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四部

參考注釋

悠悠

(1) 長久,遙遠

悠悠長夜

(2) 遙遠的

悠悠未來

(3) 形容從容不迫

(4) 眾多

(5) 荒謬

悠悠之談

(6) 飄動的樣子

羌笛悠悠雪滿地。——宋· 范仲淹《漁家傲》

(7) 庸俗

(8) 形容憂傷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爾心。——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9) 形容悠閒自在

白雲千載空悠悠。——唐· 崔顥《黃鶴樓》

悠悠自得

行舟

駕駛船隻

行舟在長江中

異鄉

外鄉,外地他鄉

飄泊異鄉

來歸

(1) 歸順;歸附

(2) 古代稱女子出嫁(從夫家方面說)

(3) 歸來,回來

夢覺

(1).猶夢醒。《太平寰宇記》卷一三六引 晉 乾寶 《搜神記》:“忽如夢覺,猶在枕旁。” 唐 韓愈 《宿龍宮灘》詩:“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 元 張遜 《水調歌頭》詞:“漠漠梁間燕子,款款花邊蝴蝶,夢覺卻 并州 。” 明 李開先 《喻意》詩:“夢中有客惠佳酒,呼奴抱去熱來嘗。忽聽鷄聲驚夢覺,鼻內猶聞酒氣香。”

(2).睡夢和醒來。 清 魏源 《偶然吟十八首呈婺源董小槎先生為和師感興詩而作》之十六:“夢覺小生死,生死大夢覺。”

于于

(1).自得貌。《莊子·應帝王》:“ 泰氏 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成玄英 疏:“于于,自得之貌。” 唐 白居易 《和朝回與王鍊師游南山下》詩:“興酣頭兀兀,睡覺心於於。” 宋 沉遼 《走筆酬亨甫所示二篇次韻和之》之一:“始來 齊山 秋正肅,山間于于太古俗。” 明 何景明 《霍山辭》:“視其體腴然,其度于于然,不異平居也。” 茅盾 《霜葉紅似二月花》五:“ 朱行健 老先生的義子 朱競新 ,白夾翩翩,搖著一把名人書畫的七骨大摺扇,于于然來了。”

(2).相屬貌。 元 蒲道源 《閒居記事》詩之一:“凌晨出求糴,于于如櫛比。”

(3).多難貌,屈曲貌。 漢 揚雄 《太玄·飾》:“白舌于于屈於根。” 范望 註:“于于,多難之貌。” 司馬光 集註:“于于,屈皃。”

誇誕貌。一說佞媚貌。《莊子·天地》:“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於於以蓋眾,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 陸德明 釋文:“於於,並如字。”又引 司馬彪 曰:“誇誕貌。” 成玄英 疏:“於於,佞媚之謂也。”

猶于于。自得貌。 清 黃景仁 《閒居感懷》詩:“逢欣稍於於,紆感仍邑邑。” 王闓運 《衡陽程君墓志銘》:“於皇中興,惟 楚 有材,或公或侯,風起雲飛,君乃於於不出里闈,納駟於庭,英彥員歸。”

汗漫遊

世外之游。形容漫遊之遠。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歸》詩:“復見 陶唐 理,甘為汗漫遊。” 仇兆鰲 注引《淮南子》:“ 若士 謂 盧敖 曰:‘吾與汗漫遊於九垓之外。’” 元 耶律楚材 《過雲川和劉正叔韻》:“西域風塵汗漫遊,十年辜負舊漁舟。” 清 方文 《路灌溝喜遇談長益話舊》詩:“聞爾京師去,真成汗漫遊。” 清 鈕琇 《觚賸·神僧》:“我將從師為汗漫遊,師許之乎?” 葉玉森 《一島》詩:“煙蘿半壁能分我,請息諸天汗漫遊。”

何必

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窮海

僻遠的海邊。亦指大海。《後漢書·耿恭傳論》:“余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 漢 羞。”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池上樓》詩:“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 明 唐順之 《謝賜銀幣表》:“頓增中戶三家之產,且適窮海四時之溫。”

歸心

(1) 回家的念頭。即歸思

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晉· 王讚《雜詩》

(2) 真心歸附

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論語·堯日》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國魏· 曹操《短歌行》

風波

(1) 風和波浪。比喻生活或命運中所遭遇的不幸或盛衰變遷

世路風波

惹出風波

(2) 亂子;糾紛

風波迭起

阻脩

見“ 阻修 ”。

不比

不同於,有差異,不可相比

不想今年不比往年。——劉半農《擬擬曲》

鴟夷子

即 鴟夷子皮 。 唐 李白 《古風》之十八:“何如 鴟夷子 ,散髮棹扁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范公石湖》:“豈 鴟夷子 成功於此,扁舟去之。”《古今小說·李公子救蛇獲稱心》:“ 范蠡 乃 越國 之上卿,因獻 西施 於 吳王 夫差 ,就中取事,破了 吳國 。後見 越王 義薄,扁舟遨遊五湖,自號 鴟夷子 。”參見“ 鴟夷子皮 ”。

扁舟

小船

一葉扁舟

扁舟尋釣翁。——唐· 李白《還山留別金門知己》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舊宅

又稱“舊宇”、“故居”、“故宅”。從前曾經居住過的房子

松菊

松與菊不畏霜寒,因以喻堅貞節操或具有堅貞節操的人。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相公贈別》詩:“田園松菊今迷路,霄漢鴛鴻久絶羣。”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二八:“ 陶潛 酷似 臥龍 豪,萬古 潯陽 松菊高。”

秋色

(1) 一種中常橄欖棕色,它比一般橄欖棕色稍暗,且稍稍綠些

(2) 秋天的景色

秋色宜人

蕭疏

(1) 淒涼的,孤寂的

白雲飛雨過南山,碧落蕭疏春色閒。——《封神演義》

(2) 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瓠葉轉蕭疏。——杜甫《除架》

勞事

勞動操作之事。《周禮·天官·宮人》:“凡寢中之事:埽除,執燭,共鑪炭,凡勞事。” 鄭玄 註:“勞事,勞褻之事。” 孫詒讓 正義:“謂上三者之外,凡王之六寢中勞苦卑褻之事,宮人並掌之。” 宋 岳珂 《桯史·隆興按鞠》:“ 孝宗 鋭志復古,戒燕安之鴆,躬御鞍馬,以習勞事,倣 陶侃 運甓之意。”

開樽

亦作“ 開尊 ”。舉杯(飲酒)。 唐 杜甫 《獨酌》詩:“步屧深林晚,開樽獨酌遲。” 宋 秦觀 《長相思》詞:“開尊待月,掩箔披風,依然燈火 揚州 。”《北宮詞紀·滿庭芳·自述》:“大地回春。雪兒飄深深閉門,魚兒膾旋旋開尊。”

鄰曲

鄰居;鄰人。 晉 陶潛 《游斜川》詩序:“與二三鄰曲,同游 斜川 。”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韓勢敗笑鑒》:“飢餓乞憐之聲,達於鄰曲。” 阿英 《明朝的笑話》二一:“一夕,乘醉訪鄰曲一個隱士。”

何如

(1) 如何,怎么樣

今日之事何如。——《史記·項羽本紀》

誠好惡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則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勝過或不如

與其強攻,何如智取

詩詞推薦

和陶詩·其一·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原文_和陶詩·其一·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