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宋史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讀宋史原文

則平輔藝祖,創業定九州。

闔戶讀論語,臨政決如流。

惟是持綱要,不以枝葉求。

廳中置大瓮,簿書一以投。

滿即焚通衢,無稽時為休。

後來孰稱賢,太初平陽儔。

水旱常入告,幾先見事周。

然於陳利■,報罷多無留。

二公豈拒言,惡人攻已尤。

仗馬喻百官,千載徒貽羞。

伊尹志有無,毫釐千里殊。

君相更異勢,達聰邇言收。

用中有權衡,槩絕非良謀。

詩詞問答

問:讀宋史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讀宋史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八

2. 去聲

參考注釋

藝祖

亦作“萟祖”。有文德之祖。《書·舜典》:“歸,格於藝祖,用特。” 孔 傳:“巡守四岳,然後歸告至 文祖 之廟。藝,文也。” 孔穎達 疏:“才藝文德,其義相通,故蓺為文也。”後用以為開國帝王的通稱。 唐 張說 《唐享太廟樂章·光大舞》:“肅肅藝祖,滔滔濬源。” 宋 沉遘 《五言陳橋驛》詩:“萟祖昔臣 周 , 周 德久已衰。” 清 顧炎武 《日知錄·藝祖》:“人知 宋 人稱太祖為藝祖,不知前代亦皆稱其太祖為藝祖……然則﹝藝祖﹞是歷代太祖之通稱也。”

創業

亦作“剙業”。開創基業。 漢 張衡 《西京賦》:“ 高祖 創業,繼體承基。” 宋 陳亮 《酌古論·桑維翰》:“或難於剏業而資為聲援,或急於中興而用為輔翼。”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洛翰》:“ 高皇帝 創業之初,有 洛翰 者,本 劉 姓, 中原 人。” 郭小川 《他們下山開會去了》詩:“在整個創業時期,它發揮了最卓越的力量。”

九州

(1) 中國的別稱

(2) 日本四主島中最南的島

闔戶

閉門。《易·繫辭上》:“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 孔穎達 疏:“闔戶,謂閉藏萬物若室之閉闔其戶。” 唐 薛用弱 《集異記·王積薪》:“纔暝,婦姑皆闔戶而休。” 清 珠泉居士 《雪鴻小記》:“ 翠 闔戶悲號,截髪以誓,奸謀乃寢。”

論語

孔子言論的彙編,儒家最重要的經典。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時朱熹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使之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論語總計20篇,1.2萬字

臨政

親理政務。《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夙興夜寐,朝夕臨政,此以知其恤民也。”《後漢書·陳蕃傳》:“今陛下臨政,先誅忠賢。遇善何薄?待惡何優?” 宋 曾鞏 《宜黃縣縣學記》:“而臨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講。”

持綱

抓住綱領;執持政綱。 漢 黃香 《九宮賦》:“握璇璣而布政,總四七而持綱。” 唐 溫庭筠 《感舊陳情獻李僕射》詩:“視草絲綸出,持綱雨露懸。” 明 陳子龍 《直言禍亂之源疏》:“夫王者之道,執簡而御繁,持綱而舉目,任人而已。”

不以

(1).不為,不因。《禮記·表記》:“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2).不用;不靠。《孟子·離婁上》:“ 離婁 之明, 公輸子 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宋 曾鞏 《上歐蔡書》:“故其言無不信聽,卒能成 貞觀 太平,刑置不以,居 成 康 上。” 洪深 《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下篇:“合作完成演出,而不以自身取勝,不獨立吸引注意。”

(3).無論;不管。《資治通鑑·後唐潞王清泰二年》:“或事應嚴密,不以其日;或異日聽於閤門奏牓子,當盡屏侍臣,於便殿相待。”《元史·刑法志一》:“雖有牙符而無織成聖旨者,不以何人,並勿啟,違者處死。”

枝葉

(1) 枝條和樹葉

那棵大樹枝葉茂盛

(2) 比喻瑣碎的言辭或情節

(3) 子孫

(4) 喻同宗旁支

強本乾,弱枝葉

中置

(1).謂上菜至半。《左傳·昭公二十八年》:“饋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嘆。中置,自咎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嘆。” 楊伯峻 註:“中置,上菜之半也。”

(2).中途擱置。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惜乎書而未及序次,輒被人言,遂復中置。”

簿書

(1).記錄財物出納的簿冊。《周禮·天官·小宰》“八曰聽出入以要會” 漢 鄭玄 註:“要會,謂計最之簿書。” 宋 蘇軾 《謝秋賦試官啟》:“方將區區於簿書米鹽之間,碌碌於塵埃箠楚之地。” 清 劉大櫆 《乞捐輸以待周急引》:“其取息幾何,其已用及未用幾何,登之簿書,歲終會計。”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說:上官如雲,過客如雨,簿書如山,錢穀如海,朝夕趨陳檢點,尚恐不及,苦哉!苦哉!”

(2).官署中的文書簿冊。《漢書·賈誼傳》:“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 唐 李紳 《宿越州天王寺》詩:“休按簿書懲黠吏,未齊風俗昧良臣。” 明 李東陽 《再哭體齋迭見慰哭子韻》:“山斗正懸天下望,簿書長繞病中身。” 清 李漁 《慎鸞交·譎諷》:“憲駕經臨,自當遠接,只因簿書碌碌,致失郊迎,多有得罪。”

通衢

四通八達的道路。 漢 班昭 《東征賦》:“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 晉 陶潛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詩:“時來苟冥會,宛轡憩通衢。” 宋 葉適 《修路疏》:“出門無礙,方是通衢;著腳不牢,未為坦道。” 郁達夫 《過去》:“三面濱海的通衢里,建築著許多顏色很沉鬱的洋房。”

無稽

無可查考;沒有根據

無稽之言勿聽。——《書·大禹謨》

無稽之事。——清· 黃宗羲《原君》

荒誕無稽

時為

猶專為,單為。《敦煌變文集·難陀出家緣起》:“緣有 孫陁羅 是妻,容顏殊勝,時為戀著是妻,世尊千方萬便,教化令教出家,且不肯來。” 蔣禮鴻 通釋:“‘時為’猶如説專為、單為。”

後來

屬於隨後的時間或時期的;繼…之後出現的

後來的情況好多了

後來的行動

初平

傳說中的仙人。 唐 曹唐 《小遊仙》詩之四十:“共愛 初平 住九霞,焚香不出閉 金華 。” 郁達夫 《秋日偕曾蔭千游金華承黃志雄導遊北山諸勝並示新輯<雙龍記勝>讀後題詩》之二:“游罷洞天三十六,歸來辛苦記 初平 。”

水旱

(1) 水澇和乾旱

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2) 水陸

水旱交界

入告

謂以事上聞。《書·君陳》:“爾有嘉謀嘉猷,則入告爾後於內,爾乃順之於外。”《三國演義》第一一四回:“ 髦 曰‘……朕意已決,便死何懼。’言訖,即入告太后。”

先見

預見;事前顯露發生或其性質

鄉下人對於下雪似乎更有先見

報罷

(1).古謂批覆所言之事作罷,即言事不準。《漢書·梅福傳》:“數因縣道上言變事,求假軺傳,詣行在所條對急政,輒報罷。”《新唐書·楊朝晟傳》:“前請報罷, 張公 已舍 邠 矣。”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一:“ 沆 居重位,實無補萬分,唯中外所陳利害,一切報罷之,惟此少以報國爾!”

(2).科舉時 * 試落第,亦稱報罷。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杜少陵詩》:“ 天寶 六載召試至 長安 ,報罷之後,則日益飢窘,觀其詩可知也。”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報聞罷》:“今人以落第為報罷。”

二公

指府和縣的副職。《儒林外史》第二三回:“適才我站在門口,遇見敝縣的二公。”參見“ 二太爺 ”。

惡人

(1) 品質惡劣的人

惡人先告狀

(2) 相貌醜陋的人

仗馬

(1).皇帝儀仗隊所用的馬。裝飾華麗,通常用於朝會、祀典、出巡等。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今謂之殿門天武官,極天下長人之選,八人。上御前殿,則執鉞立於 紫宸門 下,行幸則為禁圍門,行於仗馬之前。”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三卷:“西面 * 旗一、五星旗五、五鳳旗十。仗馬每面三疋,每疋御龍官四人。”

(2).比喻坐享俸祿而不敢言事之官。語出《新唐書·奸臣傳·李林甫》:“ 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寵市權,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祿養資,無敢正言者。補闕 杜璡 再上書言政事,斥為 下邽 令。因以語動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將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後雖欲不鳴,得乎?’由是諫爭路絶。” 清 王九齡 《竊祿》詩:“無聲慚仗馬,有淚對刑書。”

百官

各種官吏

千載

千年。形容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羣臣乃盛陳‘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唐 韓愈 《歧山下》詩:“自從 公旦 死,千載閟其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 純皇 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於一旦。”

貽羞

使蒙受羞辱。 唐 呂溫 《代竇中丞與襄陽於相公書》:“致遠之效莫彰,貽羞之責斯及。” 明 朱鼎 《玉鏡台記·下鏡》:“竊恐有玷名門,貽羞淑女。” 魯迅 《準風月談·吃教》:“因 劉勰 自謂夢隨 孔子 ,乃始論文,而後來做了和尚,遂譏其‘貽羞往聖’。”

伊尹

商湯 大臣,名 伊 ,一名 摯 ,尹是官名。相傳生於 伊水 ,故名。是 湯 妻陪嫁的奴隸,後助 湯 伐 夏桀 ,被尊為阿衡。 湯 去世後歷佐 卜丙 (即 外丙 )、 仲壬 二王。後 太甲 即位,因荒淫失度,被 伊尹 放逐到 桐宮 ,三年後迎之復位。《尚書·伊訓》:“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 伊尹 祠於先王。”《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伊尹 放 大甲 而相之,卒無怨色。” 杜預 註:“ 大甲 , 湯 孫也,荒淫失度。 伊尹 放之 桐宮 三年,改悔而復之,而無恨心。”《呂氏春秋·本味》:“ 有侁氏 女子採桑,得嬰兒於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 伊水 之上……故命之曰 伊尹 。’” 高誘 註:“以其生於 伊水 ,故名之 伊尹 ,非有訛也。” 唐 韓愈 《送孟東野序》:“ 夏 之時,五子以其歌鳴, 伊尹 鳴 殷 , 周公 鳴 周 。” 梁啓超 《新民說》第十二節:“欲求國之自尊,必先自國民人人自尊始。 伊尹 曰:‘余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余覺之而誰也。’”一說, 伊尹 藉故放逐 太甲 ,自立七年,後 太甲 還,被殺。參閱《竹書紀年》卷上、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二章第一節。

有無

亦作“ 有亡 ”。1.有或無。《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游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註:“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揚雄 《羽獵賦》:“馳弋乎神明之囿,覽觀乎羣臣之有亡。” 唐 賈島 《送僧》詩:“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個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見有無。”

(2).指家計的豐或薄。《禮記·檀弓上》:“ 子游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惡乎齊?’” 陸德明 釋文:“有亡……一音無。” 孔穎達 疏:“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與宗族同其有亡。”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無,到天王廟去殺豬,宰羊,磔狗,獻雞,獻魚,求神保佑五穀的繁殖,六畜的興旺,兒女的長成,以及作疾病婚喪的禳解。”

(3).指有餘與不足。《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孫星衍 疏:“有為有餘,無為不足也。”按,《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韓愈 《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宋 蘇軾 《過雲龍山人張天驥》詩:“墟里通有無,垣牆任摧倒。”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的向深山中村莊走去,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其弟 渾 ,以家有無,葬以車一乘於 龍門山 先人兆。” 宋 曾鞏 《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其喪父也,以家之有無葬,故葬不緩。”

(5).古代哲學範疇。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實有”等義;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幾神之區;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君相

(1).國君的上儐。《周禮·秋官·司儀》:“每門止一相。及廟,唯君相入。” 鄭玄 註:“惟君相入,客臣也;相不入矣。”

(2).國君與國相。《國語·晉語九》:“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 韋昭 註:“君, 康子 ;相, 段規 。”

異勢

形勢或態勢不同。《商君書·開塞》:“ 周 不法 商 , 夏 不法 虞 ,三代異勢,而皆可以王。”《漢書·晁錯傳》:“臣又聞小大異形,彊弱異勢,險易異備。”《陳書·任忠傳》:“兵家稱客主異勢,客貴速戰,主貴持重。”

達聰

(1).語出《書·舜典》:“明四目,達四聰。” 孔 傳:“廣視聽於四方,使天下無壅塞。”後以“達聰”謂廣泛聽取,明鑑四方。 唐玄宗 《削李林甫官秩詔》:“ 堯 謂達聰,四凶在列; 周 稱盛德,三監俶擾。”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六》:“言當以達聰為獨斷,而不以臆決為獨斷也。”

(2).使通暢;使疏通。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伊水》:“昔 大禹 疏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間北流,故謂之 伊闕 矣…… 傅毅 《反都賦》曰:‘因 龍門 以暢化,開 伊闕 以達聰也。’”

邇言

淺近的話或左右親信的話

以大知而察及邇言。——清· 劉開《問說》

維邇言是聽,維邇言是爭。——《詩·小雅·小旻》

中有

即中陰。《俱舍論·分別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大乘義章》卷八:“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四講:“ 犢子 主張有‘中有’(‘生有’與‘死有’之間的狀態),此論也有‘中間涅槃’即在中有中入滅的說法。”詳“ 中陰 ”。

權衡

評量;比較

權衡利弊

權衡輕重

絕非

絕對不是

如不報導事實就絕非公正

良謀

見“ 良謨 ”。

詩詞推薦

讀宋史原文_讀宋史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