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後一日小宴廷臣·其一原文
廷臣例宴上元後,繼節花鐙尚綴檐。
揄策底惟肅旒冕,聯情亦欲洽堂廉。
碗浮寒具三筲黍,盤貯水晶五色鹽。
兩闋梨園供奉聽,箴兼善頌正何嫌。
詩詞問答
問:上元後一日小宴廷臣·其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上元後一日小宴廷臣·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上元後一日小宴廷臣·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鹽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八十六
參考注釋
廷臣
朝內大官。
廷臣自楊最楊爵得罪後。—— 清· 張廷玉《明史》
上元
(1).節日名。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舊唐書·中宗紀》:“﹝ 景龍 四年﹞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觀燈。”《水滸傳》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節,好生晴明,黃昏月上,六街三市,各處坊隅巷陌,點放花燈,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登高》:“歲上元夜,寺僧燃燈遶塔奏樂,金光明空,樂作天上矣。”
(2).古代曆法名稱之一。《史記·天官書》:“其紀上元。” 司馬貞 索隱:“上元是古歷之名。”《新五代史·司天考》:“布算積分,上求數千萬歲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會於子,謂之上元,以為曆始。”
(3).舊以六十年為一甲子,講陰陽五行的人以三個甲子共一百八十年為一周,稱其中的第一個甲子為“上元”。
(4).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女名,即“上元夫人”。 唐 王勃 《七夕賦》:“ 上元 錦書傳寶字, 王母 瓊箱薦金約。” 唐 李白 《古風》之四三:“西海宴 王母 ,北宮邀 上元 。”
(5).指上天、太空。 唐 《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爐》詩:“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
(6).指帝王。 明 張居正 《壽嚴少師三十韻》:“握斗調元化,持衡佐上元。”
旒冕
(1).即冕旒。 清 黃遵憲 《西鄉星歌》:“上有一人戴旒冕,是為日神之子天帝孫。”
(2).謂戴冕旒。 宋 洪邁 《夷堅乙志·更生佛》:“吏引入殿下,王者旒冕坐其上。”參見“ 冕旒 ”。
(3).借稱帝王。《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三·北齊明堂樂歌》:“鬯齊雲終,折旋告罄。穆穆旒冕,藴誠畢敬。”《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隋太廟歌》:“饗禮具,利事成。佇旒冕,肅簪纓。” 宋 王禹偁 《擬留侯與四皓書》:“ 良 願先生……俯降殿庭,辱對旒冕,定下之惑,決君之疑。”
堂廉
(1).殿堂的側邊。《儀禮·鄉飲酒禮》:“設席於堂廉,東上。” 鄭玄 註:“側邊曰廉。”《禮記·喪大記》:“卿大夫即位於堂廉楹西,北面東上。” 孔穎達 疏:“堂廉,謂堂基南畔,廉陵之上。”
(2).泛指殿堂,廳事。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詩之二:“毅然如九官,羅立在堂廉。” 清 金農 《近事》詩:“曦光烘紙坐堂廉,書字無緣換束縑。”
(3).借指朝廷。《明史·劉宗周傳》:“廠衛司機察,而告訐之風熾;詔獄及士紳,而堂廉之等夷。” 清 龔自珍 《明良論四》:“將見堂廉之地,所圖者大,所議者遠,所見者深。” 蔡東藩 《唐史演義》第四三回:“群臣均對仗奏陳, 玄宗 當然準奏,堂廉壅蔽,因得盡除。”
寒具
(1).一種油炸的麵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餅法》:“環餅,一名‘寒具’;截餅,一名‘蠍子’。皆須以蜜調水溲麪。若無蜜,煮棗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論鑑識收藏購求閱玩》:“昔 桓玄 愛重圖書,每示賔客。客有非好事者正飡寒具,以手捉書畫,大點污。” 宋 陸游 《西窗》詩:“看畫客無寒具手,論書僧有折釵評。”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部四·寒具》:“ 林洪 《清供》云:寒具,捻頭也。以糯粉和麪,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餘,宜禁菸用。觀此,則寒具即今饊子也。以糯粉和麪入少鹽,牽索紐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 清 趙翼 《題黃陶庵手書詩冊》詩:“摩挲忍污寒具油,激賞欲浮大白酒。”
(2).禦寒的衣物。《太平廣記》卷三三八引 唐 戴孚 《廣異記·朱自勸》:“﹝ 自勸 ﹞謂婢曰:‘方冬嚴寒,聞汝和尚未挾纊,今附絹二匹,與和尚作寒具。’婢承命持還,以絹授尼。”《宋史·文苑傳六·劉恕》:“﹝ 恕 ﹞自 洛 南歸,時方冬,無寒具。 司馬光 遺以衣襪及故茵褥。”
水晶
透明的石英,是貴重礦石,可用來制光學儀器、無線電器材和裝飾品等
水晶頂:規定五品官用的禮帽頂子;水晶丸:荔枝
五色
指青、黃、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種色彩
五色紛披。——《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梨園
(1) 唐玄宗時教練伶人的處所。後世因稱戲班為梨園,又稱戲劇演員為梨園弟子
梨園子弟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白居易《長恨歌》
金陵梨園部也。——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2) 又
梨園以技鳴者。
供奉
(1) 祭祀神佛、祖先
(2) 唐代有高深修養的文人及藝術家,皆被皇帝羅致左右,以某種技藝侍奉帝王
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 宣宗初亦召供奉。—— 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兼善
(1).謂使他人得到好處。《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孫奭 疏:“古之人得志遭遇其時,則布恩澤而加被於民。”
(2).全好;各方面都擅長。 晉 潘岳 《楊荊州誄》:“草隸兼善,尺牘必珍。”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兼善則 子建 、 仲宣 ,偏美則 太沖 、 公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