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十原文
客去空山結靜緣,不妨飽食恣高眠。
未知明日為晴日,且喜今年是有年。
到處綠陰供客坐,誰家促柱奏繁弦。
最憐江樹知人意,隔斷三城萬井煙。
詩詞問答
問: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十的作者是誰?答:王漸逵
問: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十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曲肱吟(越秀山中)·其十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漸逵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漸逵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2. 越秀山中
參考注釋
空山
幽深少人的山林。 唐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詩:“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明 李攀龍 《仲春虎丘》詩:“古剎雲光杳,空山劍氣深。” 李大釗 《警 * 父老書》:“空山已無歌哭之地,天涯不容漂泊之人。”
靜緣
靜因之道。意謂心要保持虛靜,並能順應事物之理。 唐 張說 《虛室賦》:“理涉虛趣,心階靜緣。室惟生白,人則思玄。”
不妨
(1)
最好還是
你不妨現在就告訴他
(2)
無任何害處
你不妨去碰碰運氣
(3)
表示懷疑或不確定
我不妨說,傳導聲音的機械裝置是完善的
飽食
吃得飽,充分滿足了需要量
高眠
(1).高枕安眠。 唐 耿湋 《春日題苗發竹亭》詩:“閒詠疏篁近,高眠遠岫微。” 宋 王禹偁 《五更睡》詩:“左宦離雙闕,高眠盡五更。” 清 李漁 《蜃中樓·姻阻》:“介壽歸來, 河 清無事,龍宮盡日高眠。”
(2).指閒居。 唐 李華 《與弟莒書》:“未遇 趙公 之舉,馬廄高眠,古今一也。” 明 袁宏道 《初杜門》詩:“一笑揮銅綬,高眠謝部民。”
明日
明天
明日復明日
明日去。——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明日徐公來。——《戰國策·齊策》
明日造朝。——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晴日
晴天。 唐 蘇頲 《奉和春日幸望 * 應制》:“東望望春春可憐,更逢晴日柳含煙。” 明 高啟 《雨中曉臥》詩之一:“閒人晴日猶無事,風雨今朝正合眠。” 毛 * 《沁園春·雪》詞:“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且喜
猶言可喜、幸喜。 元 無名氏 《鴛鴦被》第一折:“員外,且喜且喜,小姐説今夜晚間約定在 玉清庵 中與你赴期,教我先將的鴛鴦被來了也。”《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且喜他不裝模樣,見説做醮,便肯輕身出觀來到我家。”《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且喜是月半天氣,還辨得出影響來。” * 《和 * 同志七絕》之四:“抗戰連年秋復秋,今秋且喜稻如油。”
今年
指現在的這一年
有年
經過很多年
從業有年
業是有年。——明· 劉基《賣柑者言》
如是者亦有年。——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到處
各處;處處
陪客人到處參觀
到處找他
客坐
見“ 客座 ”。
誰家
(1).何家,哪一家。《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二·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歛魂魄無賢愚。”《水滸傳》第二八回:“ 武松 忍耐不住,按定盒子,問那人道:‘你是誰家伴當?怎地只顧將酒食來請我?’”《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舉人 道:‘去年在誰家作館?’”
(2).誰,何人。 唐 張鷟 《遊仙窟》:“ 十娘 詠曰:‘眼心俱憶念,心眼共追尋;誰家解事眼,副著可憐心?’” 元 無名氏 《鴛鴦被》第二折:“他題的名姓兒別,語話兒差,空著我擔個沒來由牽掛,這不識羞的漢子你是誰家?” 孫犁 《澹定集·致鐵凝信(三)》:“ 魯迅 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列有對照表(即真人與書中人),也沒有聽說有誰家向作者提出抗議,或是起訴。”
(3).何處。 唐 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 洛 城。” 宋 張元乾 《石州慢》詞:“誰家疏柳低迷,幾點流螢明滅。” 元 張壽卿 《紅梨花》第一折:“貪和你書生打話,暢好是兜兜搭搭,因此上不知明月落誰家。”
(4).怎樣。 唐 王建 《寄劉蕡問疾》詩:“年少病多應為酒,誰家將息過今春。” 宋 張炎 《數花風·別義興諸友》詞:“好遊人老,秋鬢蘆花共色。征衣猶戀去年客。古道依然黃葉,誰家蕭瑟!”
(5).怎能。 唐 韓愈 《杏園送張徹侍御歸使》詩:“歸來身已病,相見眼還明。更遣將詩酒,誰家逐後生。” 宋 吳文英 《瑞龍吟·送梅津》詞:“ 西湖 到日,重見梅鈿皺。誰家聽琵琶未了,朝驄嘶漏。”
(6).為什麼。 宋 蘇軾 《秋興》詩之一:“野鳥游魚信往還,此身同寄水雲間。誰家晚吹殘紅葉,一夜歸心滿舊山。” 宋 蘇軾 《謝人見和前篇》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元 張可久 《折桂令·湖上道院》曲:“ 雙井 先春採茶, 孤山 帶月鋤花,童子誰家,貪看 西湖 ,懶誦《南華》。”
(7).甚么。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二出:“生:適來聽得一派樂聲,不知誰家調弄?眾:《燭影搖紅》。” 錢南揚 校註:“誰家調弄,猶雲‘甚么曲調’。” 宋 張炎 《台城路·抵吳書寄舊友》詞:“雁拂沙黃,天垂海白,野艇誰家分曉?”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驚夢》:“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8).甚么東西。 唐 杜甫 《少年行》:“馬上誰家白面郎,臨階下馬坐人牀。不通姓字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元 楊暹 《西遊記》第三本第十二出:“[鬼母雲]誰家一個黃口孺子,焉敢駡我?”參見 張相 《詩詞曲語辭彙釋·誰家》。
促柱
(1).急絃。支絃的柱移近則絃緊,故稱。 漢 馬融 《長笛賦》:“若絙瑟促柱,號鍾高調。”
(2).指移近支絃的柱,以使絃緊。 宋 陸游 《真珠簾》詞:“歸去,想閒窗深院,調絃促柱。” 清 無名氏 《帝城花樣·綺人傳》:“所惜鶡旦不鳴,三絃不敢促柱,吹笛者往往宛轉高下以就之。”
繁弦
亦作“ 繁弦 ”。 1.繁雜的弦樂聲。 漢 蔡邕 《琴賦》:“於是繁絃既挹,雅韻復揚。” 唐 王維 《魚山神女祠歌·送神曲》:“悲急管兮思繁弦,神之駕兮儼欲旋。”
(2).比喻蟲鳴聲。 茅盾 《三人行》五:“現在是人聲漸寂,草蟲的繁弦從各處起來,迴蕩於清涼的夜氣中間。”
知人
(1).謂能鑑察人的品行、才能。《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史記·宋微子世家》:“ 宋宣公 可謂知人矣,立其弟以成義,然卒其子復享之。” 宋 曾鞏 《贈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 蘇君 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清 錢謙益 《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擇將如擇醫,以知人為能事。”
(2).謂懂人事。《史記·趙世家》:“ 趙簡子 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
(3).謂懂得人事變化之道。《禮記·中庸》:“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鄭玄 註:“知天、知人,謂知其道也。”
有智慧的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 林堯叟 註:“明智之人,乃能思降。知,音智。” 唐 韓愈 《贈太傅董公行狀》:“公之將薨也,命其子三日歛。既歛而行,於行之四日, 汴州 亂。故君子以公為知人。”
隔斷
(1) a 把一個結構(如房屋、房間或圍欄)的一部分同另一部分分開
(2) 用分隔物(如牆)把…分成幾部分
萬井
(1).古代以地方一里為一井,萬井即一萬平方里。《漢書·刑法志》:“地方一里為井……一同百里,提封萬井。”
(2).千家萬戶。 唐 陳子昂 《謝賜冬衣表》:“三軍葉慶,萬井相歡。”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桂林中秋》詞:“千里江山如畫,萬井笙歌不夜。” 明 鳳尹岐 《送兄廣東參政應奎》詩:“青連橄欖千家雨,黃觸桄榔萬井煙。”《花月痕》第八回:“閣( 呂仙閣 )分三層……遠則四圍山石,萬井人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