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因果·其二·苦學二首原文
大郎雖然不識字,曉會天下事。
生生世世說真言。
妙法聽幽玄。
見性得超三界外,諸佛為期會。
志心修道得生天。
地獄永無緣。
詩詞問答
問:求因果·其二·苦學二首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求因果·其二·苦學二首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三
參考注釋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曉會
明白,理解。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二:“其書已經重譯,宜其不同,但流俗以此書薦亡,不知中國鬼神如何曉會。”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生生世世
佛教講輪迴,“生生世世”指每次生在世上的時候,也就是每一輩子。現在借指一代又一代,世世代代
我生生世世忘不了這一刻的感覺
真言
(1) 真話
他說的句句都是真言
(2) 梵語“陀羅尼”的義譯,即“咒語”
口念真言
妙法
(1) 巧妙的辦法或權宜之計
一種特別的妙法使他父親的房子有了電燈而不用花錢
(2) 佛教指義理深遠的佛法
幽玄
(1).幽深玄妙。《周書·武帝紀上》:“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色空有,理極幽玄。” 魯迅 《準風月談·夜頌》:“夜是造化所織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們溫暖、安心。”
(2).謂玄虛的釋道哲理。 晉 葛洪 《抱朴子·論仙》:“況乎神仙之遠理,道德之幽玄,仗其短淺之耳目,以斷微妙之有無,豈不悲哉?” 唐 駱賓王 《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雲笈七籤》卷八八:“實為聾瞽之徒,豈覺幽玄之理,步步就死,兀兀不知人間。”
(3).幽昧,昏暗。 唐 黃滔 《課虛責有賦》:“夫如是則洞啟幽玄,曾無險隘。”
(4).猶幽冥。陰間。《後漢書·皇后紀下·靈思何皇后》:“逆臣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
見性
佛教語。謂悟徹清淨的佛性。《壇經·般若品》:“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明 李贄 《答鄧石陽書》:“若人能空之,則不得謂之太虛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學者專以見性為極則也耶!”《天雨花》第二七回:“鎖閉三年併五載,試他見性與明心。”
三界
(1).佛教指眾生輪迴的欲界、 * 和無 * 。見《俱舍論·世分別品》。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三界流動,以罪苦為場。化盡則因緣永息,流動則受苦無窮。” 唐 寒山 《詩》之二一三:“可畏三界輪,念念未曾息。” 宋 王安石 《望江南·歸依三寶贊》詞:“三界裡,有取總災危。” 清 龔自珍 《最錄<列子>》:“ 莊子 見道十三四, 列子 見道十七八,丁 * 之未東,皆未脫離三界。”道教沿用其說而稍異。 唐 呂岩 《敲爻歌》:“似此逍遙多快樂,遨遊三界最清奇。”
(2).猶三屆,三期。《元史·選舉志二》:“都監歷三界,陞務使,一周歲為滿,月日不及者通理。務使歷三界,陞提領。”
期會
約期聚集
發征期會。——《史記·貨殖列傳》
志心
(1).心氣。《素問·陰陽類論》:“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王冰 註:“脈伏鼓擊而不上浮者,是心氣不足。”參見“ 心氣 ”。
(2).專心;誠心。《壇經·般若品》:“志心諦聽,吾為汝説。”《太平廣記》卷四四引 唐 薛漁思 《河東記·蕭洞玄》:“ 王屋 靈都觀 道士 蕭洞玄 ,志心學鍊神丹,積數年,卒無所就。”《西遊記》第四九回:“ 行者 見了,忍不住厲聲叫道:‘菩薩,弟子 孫悟空 志心朝禮。’”
修道
(1).猶行道,謂實踐某種原則或思想。《孫子·形》:“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南史·袁粲傳》:“混其聲跡,晦其心用……修道遂志,終無得而稱焉。”
(2).特指道家修煉以求成仙。 漢 王充 《論衡·道虛》:“夫修道求仙,與憂職勤事不同。”
(3).指學習、實行宗教教義。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一人修道,濟度幾許蒼生?免脫幾身罪累?幸熟思之!”《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 皇甫 真人已知斬妖劍不靈,自去入山修道去了。”
(4).遵循某種原則、規律。《管子·正世》:“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誅殺不以理,重賦斂,竭民財……財竭則不能無侵奪。”
生天
(1).升上天空。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俄而夕騖東返,落日西懸,綺霞映水,蛾月生天。”
(2).佛教謂行十善者死後轉生天道。《 * 念處經·觀天品》:“一切愚痴凡夫,貪著欲樂,為愛所縛,為求生天,而修梵行,欲受天樂。”《法苑珠林》卷三一引《雜寶藏經》:“我聞石室比丘尼,若能信心出家,一日必得生天。” 唐 李紳 《龜山寺魚池》詩:“汲水添池活白蓮,十千鬐鬣盡生天。凡庸不識慈悲意,自葬江魚入九泉。” 嚴復 《和荊公》:“生天成佛者,都是有犧牲。”
地獄
(1) 某些宗教的說法,指人死後靈魂在地下受折磨的地方,跟“天堂”相對
(2)
(3) 比喻受苦受難的地方
(4) 黑暗、喧鬧、混亂和壞人無法無天的地方
無緣
(1) 人與事物或人與人之間沒有碰到一起的可能性,為迷信說法
相見無緣
(2) 無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