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高鼎仲

作者:何鞏道 朝代:明代

寄高鼎仲原文

鴻文玉面兩翩然,占得時名正妙年。

對鏡誰知雲礙水,照人長似月登天。

貪尋前夢惟憑酒,愛寄新詩自寫箋。

無恨暮帆惆悵處,一聲橫笛亂江煙。

詩詞問答

問:寄高鼎仲的作者是誰?答:何鞏道
問:寄高鼎仲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寄高鼎仲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何鞏道的名句有哪些?答:何鞏道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鴻文

(1).鴻雁群飛時形成的文字之狀。 漢 揚雄 《太玄·文》:“次六:鴻文無范,恣於川。” 司馬光 集註:“謂鴻鴈之飛,偶有文字之象,而無法也,遇川則自恣而已。”

(2).巨著;大作。 漢 王充 《論衡·佚文》:“鴻文在國,聖世之驗也。” 明 陳子龍 《行路難》詩:“鴻文雖留千載後,大抵是非都茫茫。”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七篇:“惟 誼 尤有文采,而沉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與 鼂錯 之《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皆為 西漢 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

玉面

(1).尊稱人的容顏。《公羊傳·宣公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

(2).美好的容貌。 南朝 梁簡文帝 《烏棲曲》之四:“織成屏風金屈膝,朱脣玉面燈前出。” 唐 李白 《浣紗石上女》詩:“玉面 耶溪 女,青蛾紅粉妝。”《隨園詩話》卷一引 清 徐柯 《過平原有見》詩:“玉面珠璫坐錦車,蟠雲作髻兩分梳。”

(3).白色的臉。指玉面狸。 宋 朱松 《牛尾狸》詩之一:“壓槽玉面天涯見,琢雪庖霜照眼明。”

(4).白色的臉。指玉花驄的臉。 元 張昱 《昔游》詩:“冠翹鶡尾朱袍盛,馬頓金羈玉面斜。” 明 高明 《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玉面、銀鬃、秀膊、青花。”

(5).指梅花。 宋 《虞美人》詞:“冰膚玉面 孤山 裔,肯到人間世。天然不與百花同,卻恨無情輕付、與東風。”

翩然

形容動作輕鬆迅速的樣子

翩然起舞

時名

指當時的聲名或聲望。 唐 韓愈 《舉錢徽自代狀》:“可以專刑憲之司,參輕重之議,況時名年輩俱在臣前,擢以代臣,必允眾望。” 金 元好問 《自題寫真》詩:“東塗西抹竊時名,一線微官誤半生。” 清 周亮工 《悼元御兼懷仲侍》詩:“看盡飛鳶驚往事,好乘欵段謝時名。”

妙年

指少壯之年。《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終軍 以妙年使 越 。” 唐 杜甫 《奉贈嚴八閣老》詩:“扈聖登黃閣,明公獨妙年。” 宋 賀鑄 《南鄉子》詞:“眉宇有餘妍,初破瓜時正妙年。” 清 李漁 《比目魚·贈行》:“你乘此妙年,正該出去應舉。” 茅盾 《清明前後》第一幕:“人在這樣情形下,既非聖賢,難免要有點牢騷,而 唐文君 雖在妙年,竟也象老婆子那樣咀碎。”

登天

(1).升天。《左傳·成公十年》:“小臣有晨夢負公以登天。”《莊子·大宗師》:“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宋史·神宗紀一》:“ 嘉祐 八年侍 英宗 入居 慶寧宮 ,嘗夢神人捧之登天。”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五章第九節:“ 秦國 西有 儀渠國 ,父母死,火燒遺體,稱為登天。”

(2).指登帝位。《素問·上古天真論》:“昔在 黃帝 ,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迺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人將失之耶?’” 王冰 註:“ 黃帝 後鑄鼎於 鼎湖山 ,鼎成而白日升天。” 清 俞樾 《內經辨言》:“成而登天,謂登天位也。《易·明夷》傳曰:‘初登於天,照四國也。’可説此經登天之義。故下文即云:‘迺問於天師。’迺者承上之詞,見 黃帝 既登為帝,乃發此問也。”

(3).指成仙。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若幸可止家而不死者,亦何必求於速登天乎?”

(4).比喻極難。《孟子·盡心上》:“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金 元好問 《跋閒閒自書樂善堂詩》:“從善如登天,從惡如棄屣,而於趨舍乖,知之不審耳。”《水滸傳》第七二回:“花魁的風流聲價,播傳寰宇,求見一面,如登天之難,何況親賜酒食。”《紅樓夢》第十回:“你如今要鬧出了這個學房,再想找這么個地方兒,我告訴你説罷,比登天的還難呢!”

新詩

(1).新的詩作。 晉 張華 《答何劭詩》之一:“良朋貽新詩,示我以游娛。” 唐 杜甫 《解悶》詩之七:“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 清 黃遵憲 《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留別日本諸君子》詩:“海外偏留文字緣,新詩脫口每爭傳。”

(2).指“五四”以來的白話詩。 毛 * 《關於詩的一封信》:“詩當然應以新詩為主體。”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寫新詩,我填舊詞,也是個詩人高唱的時代。”

惆悵

傷感;愁悶;失意

羈旅而無友生,惘悵兮而私自憐。——《楚辭·九辯》

惆悵人亡書亦絕,後人無復見《青囊》!——《三國演義》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橫笛

笛子。即今七孔橫吹之笛,與古笛之直吹者相對而言。 唐 張巡 《聞笛》詩:“旦夕危樓上,遙聞橫笛音。”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 後漢 馬融 所賦長笛…… 李善 為之注云:‘七孔,長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橫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謂之橫吹,非 融 之所賦者。” 胡道靜 校證引 朱珔 《<文選>集釋》:“至古笛多用豎吹,而今則橫吹,猶之古簫用比竹,今簫則用單竹。” 宋 李清照 《滿庭霜》詞:“難堪雨藉,不耐風柔。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

江煙

指江上的雲氣、煙靄。 唐 徐彥伯 《採蓮曲》:“妾家 越 水邊,搖艇入江煙。” 唐 姚合 《過杜氏江亭》詩:“野色吞山盡,江煙襯水流。” 清 汪琬 《送再從侄處默》詩:“雁逐江煙下,潮衝 楚 樹流。”

詩詞推薦

寄高鼎仲原文_寄高鼎仲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