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元旦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壬寅元旦原文

壬寅年值壬寅月,獻歲祥重符發春。

任養鴻濛敷大德,始生煦嫗沐深仁。

物含喜意宣舒疊,人語宮聲遠鬯誾。

元會太和移五日,遇齋祈谷倍虔申。

詩詞問答

問:壬寅元旦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壬寅元旦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壬寅元旦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八十五

2. 四日上辛受賀祈谷元旦值齋因移御殿禮於初五日

參考注釋

寅月

即農曆正月。古人把十二支和十二個月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農曆十一月配子,稱為建子之月。由此順推,十二月為建醜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簡稱寅月。

獻歲

進入新的一年;歲首正月。《楚辭·招魂》:“獻歲發春兮,汨吾南征。” 王逸 註:“獻,進;征,行也。言歲始來進,春氣奮揚,萬物皆感氣而生。”《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獻歲。” 宋 司馬光 《和宋子才致仕後歲旦見贈》:“閒官逢獻歲,拜揖亦紛然。” 清 劉獻廷 《郴州元旦》詩之三:“新知指可屈,獻歲亦勞勞。”

發春

(1).春氣發動。謂春天萬物發生。常用以指孟春。《楚辭·招魂》:“獻歲發春兮,汩吾南征。” 王逸 註:“言歲始來進,春氣奮揚,萬物皆感氣而生。” 漢 桓寬 《鹽鐵論·授時》:“發春而後,懸青幡而策土牛,殆非明主勸耕稼之意,而春令之所謂也。”《後漢書·馮衍傳下》:“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 李賢 註:“開、發,皆始也。《爾雅》曰:‘春為發生。’” 唐 李華 《含元殿賦》:“及乎獻歲元辰,東風發春。” 元 王惲 《雙鴛鴦·柳圈辭》曲:“暖煙飄,緑楊橋。旋結柔圈折細條,都把發春閒懊惱,碧波深處一時拋。”

(2).指農曆正月。《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陽、孟陬、上春、初春、開春、發春。” 唐 柳宗元 《再至界圍岩水簾遂宿岩下》詩:“發春念長違,中夏欣再覩。”

任養

保養,養育。《史記·律書》:“壬之為言任也,言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 漢 班固 《 * 通·五行》:“北方者,陰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南方者,任養之方,萬物懷任也。”

鴻濛

見“ 鴻蒙 ”。

大德

(1) 大功德;大恩

吾且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2) 品德高尚

(3) 德行高尚的人

(4) 大節,堅定地按照道德、藝術和其他價值準則辦事

煦嫗

亦作“ 煦姁 ”。1.撫育;愛撫;長養。《禮記·樂記》:“天地訢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 鄭玄 註:“氣曰煦,體曰嫗。” 孔穎達 疏:“天以氣煦之,地以形嫗之,是天煦覆而地嫗育,故言煦嫗覆育萬物也。” 唐 黃滔 《祭宋員外》:“優遊五府,輝映雙旌;兩地之隆崇物望,一方之煦姁人情。” 清 王韜 《智說》:“煦嫗姑息近仁,亦仁之偏也。”

(2).溫暖,暖和。 唐 白居易 《歲暮》詩:“加之一盃酒,煦嫗如陽春。”

喜意

(1).喜悅的心情。《漢書·晁錯傳》:“妄賞以隨喜意,妄誅以快怒心。”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五:“欣欣的喜意,秋早爽健的氣概送我們歸寓。”

(2).歡樂的表情。 茅盾 《子夜》十:“﹝ 杜竹齋 ﹞並沒說話,可是臉上已有幾分喜意。” 郭沫若 《雙倍的春天》:“ 北京 市民夾道歡迎,花雨滿天,歡雷震地,人人臉上都煥發出無上的喜意。”

宮聲

(1).五音中的宮音。也指宮聲調。《管子·幼官》:“君服黃色,味甘味,聽宮聲,治和氣。”《禮記·月令》“其音宮” 漢 鄭玄 箋:“季夏之氣和則宮聲調。”《宋書·樂志一》:“以宮聲正方而好義,角聲堅齊而率禮,弦哥(歌)鐘鼓金石之作備矣。”

(2).指樂曲。 宋 歐陽修 《送楊寘序》:“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 孫道滋 ,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體也。”

元會

皇帝於元旦朝會群臣稱正會,也稱元會。始於 漢 。 魏 晉 以降因之。《晉書·禮志下》:“ 魏武帝 都 鄴 ,正會 文昌殿 ,用 漢 儀,又設百華燈。 晉氏 受命, 武帝 更定元會儀。”《宋書·禮志一》:“正旦元會,設 * 樽於殿庭,樽蓋上施 * ,若有能獻直言者,則發此樽飲酒。” 南朝 梁武帝 《罷鳳凰銜書詔》:“一日元會,太樂奏鳳凰銜書伎。” 唐 杜審言 《歲夜安樂公主滿月侍宴應制》詩:“明朝元會日,萬壽樂章陳。”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五日

(1).指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唐 馮贄 《雲仙雜記·靈運須》:“ 中宗 時, 安樂公主 五日鬥百草。” 宋 姜夔 《訴衷情·端午宿合路》詞:“石榴一樹浸溪紅,零落小橋東。五日淒涼心事,山雨打船篷。”

(2).謂任職不會長久。即將去職。 宋 王禹偁 《公退言懷》詩:“兩衙決事官差我,五日延英詔問誰?”參見“ 五日京兆 ”。

祈谷

古代祈求穀物豐熟的祭禮。《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孔子家語·郊問》:“則又祈穀於上帝。”

標籤:元旦

詩詞推薦

壬寅元旦原文_壬寅元旦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