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銜杯山欲暝,此意老僧傳。
渴借烹泉飲,寒邀補衲穿。
拈花梅正蕊,卓錫劍方煙。
夜永鐘聲歇,殷勤相為言。
詩詞問答
問:《己卯孟冬黎美周將上公車偕黎君選謝伯子陳中行過訪海曲邀李代際顯國家從右文伯承侄明公陟遐暨兩兒載酒羅浮夢夜過寶蓮寺分賦四首·其三·一蓮寺訪僧》的作者是誰?答:何吾騶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何吾騶的名句有哪些?答:何吾騶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詞韻第七部
參考注釋
銜杯
亦作“ 銜盃 ”。亦作“ 銜桮 ”。口含酒杯。多指飲酒。 晉 劉伶 《酒德頌》:“捧甖承槽,銜杯漱醪。” 唐 李白 《廣陵贈別》詩:“繫馬垂楊下,銜盃大道間。” 唐 司空圖 《重陽阻雨》詩:“重陽阻雨獨銜桮,移得家山菊未開。” 明 徐渭 《仲兄墓志銘》:“素忘分,日與兄銜杯。” 郁達夫 《晨發名古屋》詩之二:“一曲《陽關》人隔世,銜杯無語看山明。”
見“ 銜杯 ”。
亦作“ 啣盃 ”。銜杯。謂飲酒。 清 曹寅 《送亮生南還兼寄些山先生》詩:“風廊微照兩啣杯,能待城闉簇騎回。”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記》卷一:“漉沙者步水中如鷺,亭上人啣盃望之,彼則自顧其業耳。”
見“ 啣杯 ”。
老僧
(1).年老的和尚。 唐 韓愈 《與孟簡尚書書》:“ 潮州 時,有一老僧號 大顛 ,頗聰明,識道理。” 宋 陸游 《夏夜泛舟書所見》詩:“山房猶復畏炎蒸,長掩柴門媿老僧。” 清 鄭燮 《題畫蘭二十一則》之七:“昔游 天目山 ,與老僧坐密室中,聞幽蘭香,不知所出。”
(2).老和尚自稱。《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老僧與檀越又有一段因緣,願投宅上為兒,以報蓋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補衲
(1).縫補,補綴。 柔石 《為奴隸的母親》:“一個憔悴異常的鄉人,衣服補衲的,頭髮很長,在他的腋下,挾著一個紙包。”
(2).指破舊的僧衣。 唐 戴叔倫 《贈行腳僧》詩:“補衲隨緣住,難違塵外蹤。”
(3).指寫詩作文堆砌典故。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總論》:“遂乃句無虛語,語無虛字,拘攣補衲,蠹文已甚。” 陳延傑 註:“用事過多,形同補衲,是為文之蠹也。”
拈花
(1).見“ 拈花一笑 ”。
(2).繡花。《醒世恆言·蔡瑞虹忍辱報仇》:“那女子生得有十二分顏色,善能描龍畫鳳,刺繡拈花。”
卓錫
卓,植立;錫,錫杖,僧人外出所用。因謂僧人居留為卓錫。 元 張伯淳 《楞伽古木》詩:“ 道林 卓錫舊種此,髣髴於今八百年。” 明 鄭仲夔 《耳新·梵勝》:“師卓錫 岑山 ,苦心實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僧》:“西僧自西域來,一赴 五臺 ,一卓錫 泰山 。”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發蛟》:“山之麓有古寺,曰 清浄庵 ,地僅半弓,編茅為屋,一老僧卓錫其中。”
夜永
夜長;夜深。多用於詩中。 唐 戴叔倫 《白薴詞》:“美人不眠憐夜永,起舞亭亭亂花影。” 唐 張喬 《雨中宿僧院》詩:“夜永樓臺雨,更深江海人。”
殷勤
(1) 情意深厚
鞠養殷情
致殷勤之意。——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
(2) 熱情周到
殷勤的服務員
(3) 勤奮
殷勤小心
(4) 禮物
日後致殷勤
為言
(1).與之說話;與之交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汾水》:“ 辛 貌醜,妻不為言。”
(2).猶為意。《史記·管晏列傳》:“ 管仲 貧困,常欺 鮑叔 , 鮑叔 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詐偽之言。為,通“ 偽 ”。《詩·唐風·采苓》:“人之為言,苟亦無信。”《詩·唐風·采苓》:“人之為言,胡得焉。” 孔穎達 疏:“人之詐偽之言。” 陳奐 傳疏:“古‘為、偽、譌’三字同。《毛詩》本作‘為’,讀作‘偽’也。為言即讒言,所謂小行無徵之言也。”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己卯孟冬黎美周將上公車偕黎君選謝伯子陳中原文_己卯孟冬黎美周將上公車偕黎君選謝伯子陳中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