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遇災蠲賑循常經,賑則有期蠲賦耳。
積逋原在不蠲例,加賑更惟待特旨。
新正江浙逋盡寬,入疆民瘼尤詳揣。
雖無展轉溝壑人,大半衣裳多藍縷。
賑期視災為短長,長者較可短奚恃。
命加一月普予糧,無論極次貧同視。
撙節庶可度青黃,尚在有司善經理。
謄黃謝惠亦何必,調幕懷慚正無已。
詩詞問答
問:《降旨加賑江南去歲被災州縣詩以志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九
2. 葉
參考注釋
蠲賑
亦作“ 蠲振 ”。免除租稅,救濟飢貧。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山川》:“不獲成災,少沾蠲賑。”《明史·英宗前紀》:“秋七月乙酉, 河 決 大名 ,沒三百餘里,遣使蠲振。” 清 劉光第 《美酒行》:“告災有大府,蠲賑來鄰疆。”
循常
(1).遵守常規。《後漢書·仲長統傳》:“又中世之選三公也,務於清慤謹慎,循常習故者。”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英雄》:“聰能謀始,明能見機,而勇不能行,可以循常,而不可以慮變。”《元典章·台綱二·體察》:“各道提刑按察司改為肅政廉訪司,其所責任,與前不同,若復循常,必致敗事。”《花月痕》第四六回:“天象示警於上,人事舛迕於下。而內閣大臣,猶循常襲故,旅進旅退於唯唯諾諾之間,清夜捫心,其能 * 乎?”
(2).尋常;普通。《後漢書·劉愷傳》:“有司不原樂善之心,而繩以循常之法,懼非長克讓之風,成含弘之化。”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斯實不世之隆恩,寧曰循常之恆禮。” 唐 韓愈 《答劉正夫書》:“今後進之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聖賢人為法者。雖未必皆是,要若有 司馬相如 、 太史公 、 劉向 、 揚雄 之徒出,必自於此,不自於循常之徒也。”
蠲賦
免除賦役。《元史·泰定帝紀一》:“曩屢詔中外百司,宣布德澤,蠲賦詳刑,賑恤貧民,思與黎元共享有生之樂。”
積逋
指累欠的賦稅。亦謂積欠賦稅。《宋史·儒林傳七·魏了翁》:“差知 漢州 , 漢 號為繁劇, 了翁 化善俗為治,首蠲積逋二十餘萬,除科抑賣酒之弊。” 明 歸有光 《馬政蠲貸》:“先皇帝在位十年,間時有赦,百姓安生樂業,而積逋亦少。”《明史·呂維祺傳》:“擢 南京 戶部右侍郎,總督糧儲,設會計簿,鉤考隱沒侵欺,及積逋不輸,各數十百萬,大者彈奏,小者捕治。”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一》:“今若此,殆非所以飾四方之觀聽也!謂外吏富乎?積逋者又十且八九也。” 黃遠庸 《借款內脈之解剖》:“即不借款,以今日積逋之重、國步之危,何嘗不可致監督財政之厄!”
不蠲
不以為潔。《書·呂刑》:“斷制五刑,以亂無辜,上帝不蠲,降咎於 苗 。” 孔穎達 疏引 鄭玄 云:“天以 苗民 所行腥臊不絜,故下禍誅之。”《國語·周語上》:“明神不蠲而民有遠志。” 韋昭 註:“蠲,潔也。”
特旨
帝王的特別詔令。 宋 陸游 《江西到任謝表》:“然而異恩賜第,弗由場屋之選掄;特旨造廷,非出公卿之論薦。”《宋史·選舉志三》:“從軍以後,立軍功及人材出眾者,特旨擢用。”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宮闈·今上篤厚中宮》:“此後伉儷彌篤,恩禮有加,次年即特旨建儲,人心大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六回:“這是甚么大事,非得弄一個特旨下來不為功。”
新正
農曆新年正月
因歲暮就在家過了年,新正方起身上任。——《平山冷燕》
民瘼
民眾的疾苦。語本《詩·大雅·皇矣》:“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馬瑞辰 通釋:“《漢書》、《潛夫論》及《文選》注,並引作‘求民之瘼’。”《後漢書·循吏傳序》:“廣求民瘼,觀納風謡。”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民瘼其瘳,國用有加。” 宋 李綱 《與秦相公書》之十二:“入境之初,詢問民瘼。耆老皆雲,累年以來,既盜賊之所蹂踐,又科需之所搔擾。” 明 方孝孺 《書學齋佔畢後》:“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龔自珍 《水調歌頭·竹嶼病起賦一詞送別》詞:“帝念東南民瘼,一髮牽之頭動,親問六州鹺。”
展轉
(1) 翻身貌。多形容臥不安席
(2) 經過許多人的手或經過許多環節的地方
展轉四明天台。—— 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溝壑
溪谷,山澗
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戰國策·趙策》“填溝壑”,此處是死的意思
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岩,亦此類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大半
(1) 很可能
他大半不來了
(2) ,大概
衣裳
衣服的通稱
身上衣裳。——唐· 白居易《賣炭翁》
與衣裳。——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淚滿衣裳。——唐·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振衣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藍縷
破衣裳
短長
(1) 缺點和長處
(2) 事情的是非和人的好壞
(3) 意料不到的變故
(4) 物品的短與長
(5) 人的個子的矮或高
長者
(1) 年紀大、輩份高的人
傷長者之意。——《戰國策·燕策》
為長者折枝。——《孟子·梁惠王上》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唐· 杜甫《兵車行》
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2) 指有德行的人
忠厚長者
市人皆以嬴為小人,而以公子為長者。——《史記·魏公子列傳》
以君為長者。——《戰國策·魏策》
(3) 顯貴的人
較可
(1).疾病減輕;痊癒。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我相思為他,他相思為我,從今後兩下里相思都較可。” 王季思 校註:“較謂病減輕也。可,助辭。較可猶雲輕可。” 元 武漢臣 《生金閣》第一折:“來到這半途中,染了一場凍天行的病證,方纔較可。”
(2).猶言還可以。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不甚醉顏酡,卻早嫌玻璃盞大。從因我,酒上心來較可。” 王季思 校注引 毛西河 曰:“言不勝醉者,可因酒乎,因我耳。若因酒猶較可耳。”
一月
(1).一年的第一月。《書·泰誓序》:“一月戊午,師渡 孟津 。” 孔 傳:“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更與諸侯期而共伐 紂 。”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帝王諱名》:“唯 秦始皇 以父 莊襄王 名 楚 ,稱 楚 曰 荊 ;其名曰 政 ,自避其嫌,以正月為一月。”
(2).一個月。《詩·小雅·採薇》:“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鄭玄 箋:“一月之中三有勝。”《漢書·律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晉 葛洪 《抱朴子·論仙》:“及見 武皇帝 試閉 左慈 等,令斷穀近一月,而顏色不減,氣力自若。”《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捻指之間,在家中早過了一月有餘。”
(3).第一個月。《淮南子·精神訓》:“萬物背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十月而生。” 唐 陳陶 《種蘭》詩:“一月薰手足,兩月薰衣裳,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腸。”
無論
(1) 不論;不管
無論天氣多么冷,每天早晨他都要到江河去游泳
(2) 不要說;不用說
無論魏晉。——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無論數十輩。——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棄者無論。——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次貧
比赤貧貧窮的程度較低的
撙節
(1).抑制;節制。《禮記·曲禮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孫希旦 集解:“有所抑而不敢肆謂之撙,有所制而不敢過謂之節。”《南史·顏延之傳》:“恭敬撙節,福之基也。驕佷傲慢,禍之始也。”《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十年》:“臨滿盈則思挹損,遇逸樂則思撙節。”
(2).節省;節約。《新唐書·柳公綽傳》:“遭歲惡,撙節用度,輟宴飲,衣食與士卒鈞。”《明史·周經傳》:“濫費無紀,至帑藏殫虛,宜大為撙節。”
(3).調節;料理。《醒世姻緣傳》第九二回:“老人心性漸漸的沒了正經,飲食不知飢飽,都是別人與他撙節。”《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須先生出個方兒,把這幾樁事,撙節得長遠些,享用著安穩些便好。”
青黃
(1).青色和黃色。《楚辭·九章·橘頌》:“緑葉素榮,紛其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王逸 註:“言橘葉青,其實黃,雜糅俱盛,爛然而明。” 宋 范成大 《晚步東郊》詩:“水墨依林寺,青黃負郭田。”
(2).又指黃中帶青。形容不健康的臉色。 張天翼 《仇恨》:“每張青黃的臉上沒了先前的興奮。”
(3).泛指色彩。 漢 王充 《論衡·別通》:“人目不見青黃曰盲,耳不聞宮商曰聾,鼻不知香臭曰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凡摛表五色,貴在時見,若青黃屢出,則繁而不珍。” 宋 蘇舜欽 《上執政啟》:“匠者得溝中之斷木,飾以青黃。”
(4).謂用彩色加以修飾。語出《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 唐 韓愈 《祭柳子厚文》:“凡物之生,不願為材。犧尊青黃,乃木之災。” 宋 蘇軾 《謝中書舍人啟》:“溝中不願於青黃,爨下無心於宮徵。”
(5).指四時之樂。《漢書·禮樂志》:“靈安留,吟青黃。” 顏師古 註:“青黃,謂四時之樂也。”
(6).猶言是非、黑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卻奩》:“偏是咱學校朝堂,混賢奸不問青黃。”
有司
指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
陛下可將彼家屬送有司問罪。——《三國演義》
召有司案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諸葛亮《出師表》
授之於有司。——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善經
好的法則。《左傳·宣公十二年》:“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杜預 註:“經,法也。” 三國 魏 何晏 《景福殿賦》:“上則崇稽古之弘道,下則闡長世之善經。”
謄黃
舊時皇帝下的詔書,由禮部用黃紙謄寫,叫謄黃。《清會典事例·禮部二七·頒詔》:“司官奉詔至大堂,陳於黃案,禮部堂官率所屬行三跪九叩禮,興,恭閲詔書,謄黃鐫刻,頒行天下。”
亦何
何其;多么。 晉 葛洪 《神仙傳·陰長生》:“況仙人亦何急急,令聞達朝闕之徒,知其所云為哉!” 唐 杜甫 《鹿頭山》詩:“斯人亦何幸,公鎮踰歲月。” 清 方文 《宋遺民詠·趙子固孟堅》:“嗟彼承旨者,失身亦何愚!”
懷慚
心中慚愧。 漢 朱浮 《為幽州牧與彭寵書》:“往時 遼東 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 河東 ,見羣豕皆白,懷慙而還。”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牘·卻要》:“自是諸子懷慙,不敢失敬。” 唐 張繼 《春申君祠》詩:“當時珠履三千客, 趙 使懷慚不敢言。” 宋 曾鞏 《上歐陽舍人書》:“ 韓吏部 云:‘誠使 屈原 、 孟軻 、 揚雄 、 司馬遷 、 相如 進於是選,僕知其懷慚,乃不自進而已爾。’此言可念也。”
無已
(1) 沒有休止;不止
誅求無已
(2) 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