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寫照哨鹿圖此圖乃辛酉年初幸木蘭哨鹿命郎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哨鹿曾教寫照為,扈行原有十人隨。

卻看介爾惟存我,底事翻然都逝其。

視昔由今語已信,何真非幻義堪思。

似乎否也證臨鏡,骨格依前鬢有絲。

詩詞問答

問:《題寫照哨鹿圖此圖乃辛酉年初幸木蘭哨鹿命郎世寧所為者彼時扈從諸臣年長於予者如來保輩頗多少於予者如傅恆輩共十有二人今皆不見憮然有懷因成是什雲十人者舉成數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三十一

參考注釋

哨鹿

打獵時吹哨效鹿聲引鹿。又因圍場為哨鹿之所,後亦稱圍場為哨鹿。《清續文獻通考·王禮十二》:“每歲白露後,鹿始出聲而鳴。效其聲呼之可至,謂之‘哨鹿’。國語曰‘木蘭’。今以為圍場之通稱。”按,國語,指滿語。

寫照

(1) 畫人的肖像

傳神寫照

(2) 描寫刻畫

礦工生活的真實寫照

扈行

隨從皇帝出行。《明史·陶凱傳》:“其後扈行陪祀,有所獻,帝輒稱善。”《明史·顧鼎臣傳》:“帝將南巡,立皇太子,命 言 扈行, 鼎臣 輔太子監國。”

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翻然

(1) 形容改變得很快而徹底

翻然悔悟

(2) 也作“幡然”

今語

現代的通俗語言。 劉師培 《文說》二:“況訛言亂真,別有一因:怯書今語,勇效昔言。”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再版說明》:“古書中較難讀的篇章詞句,本編一般都譯成今語。”

似乎

仿佛;有些像

他們似乎無所不談

臨鏡

對鏡。 唐 元稹 《三兄遺白角巾》詩:“暗梳蓬髮羞臨鏡,私戴蓮花恥見人。”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趙五娘憶夫》:“憶昔事君子,鷄鳴下君床,臨鏡理笄總,隨君問高堂。”

骨格

(1).人或動物的骨頭架子。亦指人的體格;身材。《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那 玉英 雖經了許多磨折,到底骨格猶存。將息數日,面容頓改。” 沙汀 《盧家秀》:“ 盧家秀 同他相反,矮垛垛的,骨格寬大,白晰紅潤的寬臉上長著一對大而發亮的眼睛。”

(2).比喻詩文或其他事物的骨架或主體。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律切則骨格不存,閒暇則纖穠莫備。” 元 陳宜甫 《舊扇吟寄程雪樓廉使》:“攜持骨格輕,發揮力量大。” 胡適 《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七:“ 章炳麟 的文章,所以能自成一家,也並非因為他模仿 魏 晉 ,只是因為他有學問做底子,有論理做骨格。”

(3).骨氣;品格。 唐 吳融 《赴闕次留獻荊南成相公三十韻》:“骨格凌秋聳,心源見底空。” 蔣光慈 《少年飄泊者》十七:“我想,一個人總要有點骨格,決不應如牛豬一般的馴服。”

(4).氣質;儀態。 元 鄭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此子生的形容端正,骨格清奇,非等閒之人也。” 明 何景明 《相逢行贈孫從一》詩:“只今骨格殊恆調,傾都見者嗟英妙。”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三:“見骨格清整,白鬚飄然。”

依前

照舊;仍舊。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榆白楊》“尤忌捋心”原註:“捋心則科茹不長,更須依法燒之,則依前茂矣。” 唐 韓愈 《黃家賊事宜狀》:“不能別立規模,依前還請攻討。” 宋 張先 《南鄉子·中秋不見月》詞:“今夜相思應看月,無人。露冷依前獨掩門。”《水滸傳》第二一回:“那婆娘復翻身轉又上樓去,依前倒在牀上。”

詩詞推薦

題寫照哨鹿圖此圖乃辛酉年初幸木蘭哨鹿命郎原文_題寫照哨鹿圖此圖乃辛酉年初幸木蘭哨鹿命郎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