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李公麟吳中三賢圖·其一·范蠡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事濟飄然避世喧,五湖煙水意行存。

種山不聽幾先語,第八徒悲犯玉門。

詩詞問答

問:《題李公麟吳中三賢圖·其一·范蠡》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三

參考注釋

事濟

(1).事業完成;事情辦成功。 漢 賈誼 《新書·耳痹》:“事濟功成, 范蠡 負室而歸 五湖 。”《三國志·吳志·潘濬陸凱傳贊》:“ 胤 ( 陸胤 )身絜事濟,著稱南土,可謂良牧矣。”《晉書·李流載記》:“若功成事濟,約與君三年迭為主。”

(2).猶事情。 元 無名氏 《小孫屠》戲文第十四出:“你哥哥不聽人説話,取了這個婦女,不知做了不良事濟,你哥哥把它殺了。” 元 無名氏 《小孫屠》戲文第十五出:“作事濟,不點實。如今怎生來救你?”

飄然

(1) 形容飄搖的樣子

(2) 形容輕飄飄像要飛揚的樣子

飄然欲仙

(3) 形容心情輕鬆的樣子

世喧

塵世的喧囂。 唐 王維 《口號又示裴迪》:“安得捨塵網,拂衣辭世喧。” 宋 曾鞏 《過介甫》詩:“淡爾非外樂,恬然忘世喧。”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煙水

亦作“煙水”。霧靄迷濛的水面。 唐 孟浩然 《送袁十嶺南尋弟》詩:“ 蒼梧 白雲遠,煙水 洞庭 深。” 宋 辛棄疾 《沁園春·靈山齊庵賦》詞:“新堤路,問 偃湖 何日,煙水濛濛?” 明 文徵明 《石湖》詩:“ 石湖 煙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鳥亂啼。”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煙水淼茫,廬舍遮映。”

意行

(1).謂心之所思。《管子·內業》:“見利不誘,見害不懼,寬舒而仁,獨樂其身,是謂雲氣,意行似天。”

(2).猶信步。 唐 劉禹錫 《蠻子歌》:“腰斧上高山,意行無舊路。” 宋 范成大 《與正夫朋元游陳侍御園》詩:“沙際春風捲物華,意行聊復到君家。” 清 錢謙益 《登南岩抵破山即事》詩:“意行曳杖隨所騁,遙林紅葉紛相請。”

(3).思想行為。《韓非子·說疑》:“亂主則不然,不知其臣之意行,而任之以國。”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督叔弼季默詩及破余酒戒》:“意行無人非,駿發不中休。”

種山

謂種植山地。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自述》:“欲查問前 東王 楊秀清 ,住在 桂平縣 平隘山 ,在家種山燒炭為業,並不知機。”

不聽

(1).謂不聽從別人的意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齊侯 不聽左右, 魏主 不聽譽者,而明察照羣臣。”《後漢書·伏湛傳》:“ 步 欲留與 隆 共守二州, 隆 不聽。”《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早勸他不聽,此刻後悔了,卻是遲了。”

(2).不允許。《北史·魏世祖太武帝紀》:“庚戌,詔自三公已下至於卿士,其子息皆詣太學……不聽私立學校,違者師身死,主人門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及見女,暴怒,杖逐而出,不聽入門。”

(3).不定罪。《禮記·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聽獄訟,必三刺。有旨無簡不聽。” 鄭玄 註:“簡,誠也。有其意無其誠者,不論以為罪。” 孔穎達 疏:“既得其所犯之罪雖有旨意,無誠實之狀,則不聽之,不論以為罪也。”

幾先

猶機先;先兆。 宋 蘇舜欽 《蜀士》詩:“吾相柄天下,處事當幾先。”《明史·倪元璐傳》:“主移宮者弭變於幾先,爭移宮者持平於事後。”

第八

複姓。 漢 有 第八矯 。見《元和姓纂》卷八引《風俗通》。

玉門

(1).宮闕,帝闕。《楚辭·劉向<九嘆·怨思>》:“背玉門以犇騖兮,蹇離尤而乾詬。” 王逸 註:“玉門,君門。”

(2).飾玉的門。《晏子春秋·諫下十八》:“及 夏 之衰也,其王 桀 背棄德行,為璿室玉門。”《淮南子·道應訓》:“ 文王 歸,乃為玉門,築 靈臺 ,相女童,擊鐘鼓,以待 紂 之失也。”

(3).山名。《楚辭·劉向<九嘆·遠遊>》:“回朕車俾西引兮,褰虹旗於 玉門 。” 王逸 註:“ 玉門 ,山名也。” 三國 魏 曹操 《陌上桑》詩:“駕虹霓,乘赤雲,登彼 九疑 歷 玉門 。”

(4).古關名。即 玉門關 。《漢書·西域傳序》:“﹝ 西域 ﹞東則接 漢 ,阸以 玉門 、 陽關 ,西則限以 蔥嶺 。” 南朝 宋 鮑照 《建除》詩:“成軍入 玉門 ,士女獻壺漿。” 宋 陸游 《枕上》詩:“荷鋤家圃知何憾,猶勝生求入 玉門 。” 明 吳騏 《塞下曲》:“四牡騑騑出 玉門 ,詔持繒帛賜 烏孫 。”參見“ 玉門關 ”。

(5).中醫謂處女的 * 口。《脈經·脈證》:“師曰:帶下有三門,一曰胞門,二曰龍門,三曰玉門。已產屬胞門,未產屬龍門,未嫁女屬玉門。”

詩詞推薦

題李公麟吳中三賢圖·其一·范蠡原文_題李公麟吳中三賢圖·其一·范蠡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