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題林逋詩帖卷四疊前韻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再題林逋詩帖卷四疊前韻原文

不到西湖十五載,物景民情在心曲。

重來情景未殊前,祗覺鬢霜異前綠。

乘閒試步孤山陰,一泓碧水浸群玉。

其間知有處士墳,無神道碑已絕俗。

依然梅樹護墓門,千秋地下安漆燭。

樂飢樂道趣有餘,廿年城市不及足。

向題三詩和蘇韻,真跡不厭韓畫肉。

繼得二札仍疊吟,更識沈作先我錄。

攜來卷冊相印證,朗誦那藉招隱曲。

徘徊半晌命歸輿,掃塵跡動清風竹。

竹風拂徑菜花黃,雖弗柴桑亦疑菊。

詩詞問答

問:再題林逋詩帖卷四疊前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再題林逋詩帖卷四疊前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五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七十一

2. 向曾三用蘇軾韻題林逋詩帖卷繼得和靖二札冊有沈周用蘇韻題其後余亦仍疊韻題之茲南巡至浙江卷冊並攜行篋展對印證因四疊韻題識歲月

參考注釋

不到

(1)

不足,少於…

不到四分鐘駛行了一公里

(2)

未到;不出席或未出席

教師抱怨那個孩子不到學校上課

(3)

不周到

我們是粗人,照顧不到,請多原諒

西湖

湖名。在浙江省杭州市區以西,三面環山(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周長15公里,被孤山、白堤、蘇堤分隔為外西湖、里西湖、後西湖、小南湖和岳湖

物景

景物。 五代 王周 《過武寧縣》詩:“行過 武寧縣 ,初晴物景和。” 宋 梅堯臣 《答水丘》詩:“時雨乍晴,物景鮮麗。” 宋 樓鑰 《王成之給事囿山堂》詩:“主人意軒豁,物景供曠快。”

民情

(1) 人民的生產、工作以及風俗習慣等情況

熟悉地理民情

(2) 指人民的思想、意願等

在心

放在心上;用心

這事我一定在心去辦

重來

(1).再來;復來。 晉 陶潛 《雜詩》之一:“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宋 秦觀 《望海潮·洛陽懷古》詞:“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事事堪嗟。” 劉大白 《丁寧·春雪》:“讓寒飆卷將凍雨,重來稱霸。”

(2). 漢 樂曲名。《宋書·樂志一》:“ 章帝 元和 二年,宗廟樂……加宗廟食舉《重來》、《上陵》二曲,合八典為上陵食舉。”《宋書·樂志一》:“ 漢 太樂食舉十三曲:一曰《鹿鳴》,二曰《重來》。”

情景

(1) 感情與景色

情景交融

(2) 情形,情況

久別的情景

過去相會時的情景

未殊

(1).未斷氣,沒死。《後漢書·來歙傳》:“ 蜀 人大懼,使刺客刺 歙 ,未殊,馳召 蓋延 。”

(2).無差異,相同。 唐 高適 《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解榻情何限,忘言道未殊。”

鬢霜

形容鬢髮斑白如霜。 宋 梅堯臣 《依韻和誠之淮上相遇》:“形槁已能同散木,鬢霜從聽著寒蓬。” 元 姚燧 《南鄉子·次馮雪厓韻》詞之二:“日覺鬢霜加,欲對清罇戀物華。” 清 查慎行 《秋感》詩:“幾見白頭翁,髩霜復如漆。”

孤山

山名。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中,孤峰獨聳,秀麗清幽。 宋 林逋 曾隱居於此,喜種梅養鶴,世稱 孤山處士 。 孤山 北麓有 放鶴亭 和梅林。 宋 沉括 《夢溪筆談·人事二》:“ 林逋 隱居 杭州 孤山 ,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雲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 宋 林逋 《宿姑蘇淨惠大師院》詩:“ 孤山 猿鳥 西湖 上,懶對寒燈詠《式微》。” 清 趙翼 《寓西湖十日雜記以詩》:“ 孤山 好林館,丹碧隱青漣。” 清 秋瑾 《梅十章》之九:“ 孤山 林下三千樹,耐得寒霜是此枝。” 郭沫若 《瓶》詩之四:“我是憑倚在 孤山 的水亭,我是佇立在亭外的水濱。”

泓碧

指水色清澈碧綠。亦指清澈碧綠的水。 明 李東陽 《南溪賦》:“乘舟而泛,則泓碧長曳,汰痕圓暈。” 清 劉大櫆 《游黃山記》:“洞口水不絶如簾,旁一池泓碧,是曰 蓮花之洞 。” 清 魏源 《重遊盤山寺》詩之一:“山重水複中,放出一泓碧。”

其間

(1) 在中間

兩幢房子及夾在其間的院子

頹然其間者。——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北與寇往來其間。——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袍敝衣處其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時出於其間焉。——蔡元培《圖畫》

(2) 指某一段時間

參加這項工作已有半年了,這其間,他學到不少新的知識

有處

謂有處置的辦法。《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你兩人且莫悲傷,我看你不像哥妹,快説真情,下官有處。”《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 宋敦 道:‘這價錢也是公道了。’想起……不上一百銅錢,總湊與他,還不勾一半。‘我有處了, 劉順泉 的船在 楓橋 不遠。’便對 陳三郎 道:‘價錢依了你,只是還要到一個朋友處借辦,少頃便來。’”

有處所。《呂氏春秋·圜道》:“ 黃帝 曰:‘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 陳奇猷 校釋:“此文謂帝無永恆不變之處所,乃是在‘有處所’與‘無處所’之間遞相變換。”

神道碑

(1) 指神道前的石碑,上面記載死者生前事跡

(2) 也指神道碑上的文字記錄

依然

照往常,依舊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墓門

墓道之門

千秋

(1) 千年

(2) 歲月久遠

(3) 生日。敬辭,指人的壽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氣,豈不惹人議論?——曹雪芹《紅樓夢》

地下

(1) 處於、生長在或位於地面下的

地下洞

地下根莖

(2) 秘密活動

地下的革命活動

漆燭

傳說用漆做的燭。 宋 宋汴 《采異記》:“靈座中又得青石銘記一片,朱字篆若方偃云:‘ 開成 二年開,雖開不葬埋。漆燭猶未點,留待 沉彬 來。’乃就葬之。”

樂飢

亦作“ 樂飢 ”。療飢;充飢。樂,通“ 療 ”。《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泌 之洋洋,可以樂飢。” 高亨 註:“樂,借為療。《列女傳·賢明》引作療。” 宋 蘇軾 《十二琴銘·玉磬》:“其清越以長者,玉也;聽萬物之秋者,磬也。寶如是,中藜藿,不再食。以是樂飢,不以告糴。” 清 顏光敏 《顏氏家藏尺牘·孫侍讀一致》:“縱放意於山水,山水果可樂飢,即肆力於詩文。”一說“樂”音lè,“樂飢”謂樂道而忘飢。參閱《詩·陳風·衡門》 毛 傳。

見“ 樂飢 ”。

道趣

修道的情趣。《晉書·皇甫謐傳》:“ 謐 上疏自稱草莽臣,曰:‘臣以尫弊,迷於道趣,因疾抽簪,散髮林阜,人綱不閒,鳥獸為羣。’” 唐 張南史 《秋夜聞雁寄南十五兼呈空和尚》詩:“晚節聞君道趣深,結茅栽樹近東林。”

城市

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通常是周圍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不及

(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幾年前

(2)

趕不上,來不及

躲避不及

後悔不及

(3)

夠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為對風采的描繪…,這部書是其他任何書都不及的

真跡

書畫家本人的原作

這一幅畫是唐伯虎的真跡

不厭

(1).不嫌;不加以排斥。《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韓非子·難一》:“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凡此皆有倫有脊之言,雖巧而不厭其巧。”

(2).不合。《文選·班彪<王命論>》:“取捨不厭斯位,符瑞不同斯度,而苟昧權利,越次妄據,外不量力,內不知命,則必喪保家之主。” 李善 注引 韋昭 曰:“厭,合也。”

(3).不滿足;不飽。厭,通“ 饜 ”。《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史記·伯夷列傳》:“然 回 也屢空,糟穅不厭,而卒蚤夭。”《漢書·王莽傳中》:“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姦。” 明 方孝孺 《贈金溪吳仲實序》:“必學於詩、書、禮、樂、六藝之文至於終身而不厭。”

(4).不服。《漢書·景帝紀》:“諸疑獄,若雖文致於法而於人心不厭者,輒讞之。” 顏師古 註:“厭,服也。”

不魘,不做惡夢。厭,通“ 魘 ”。

畫肉

指畫名馬僅畫出馬的肥大的形體而顯不出其神駿之氣。詳“ 畫骨 ”。

得二

(1).謂善於憑藉正反兩方面的條件,及時因勢利導,以達目的。二,指陰、陽。亦具體指吉與凶、善與惡、得與失等。語本《易·繫辭下》:“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孔穎達 疏:“貳,二也。謂吉凶二理,言《易》因自然吉凶二理以濟民之行也。欲令趨吉而避凶,行善而不行惡也。”《文選·任昉<王文憲集序>》:“體三才之茂,踐得二之機。” 李善 註:“子曰:‘知幾其神乎! 顏氏 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而未嘗復行。’ 韓康伯 曰:‘在理則昧,造形則悟, 顏子 之分也,失之於幾,故有不善,得之於二,不遠而復,故知之未嘗復行也。’”

(2).謂一舉而得雙虎。 春秋 魯 大夫 卞莊子 刺虎的故事。見《史記·張儀列傳》。《晉書·姚萇載記》:“吾欲移兵嶺北,廣收資實,須 秦 弊 燕 迴,然後垂拱取之。兵不血刃,坐定天下,此 卞莊 得二之義也。”

仍疊

頻繁。 南朝 梁 沉約 《與沉淵薦沉驎士表》:“ 元嘉 以來,聘召仍疊;玉質踰潔,霜操日嚴。”

相印

相投合,相一致。 魯迅 《集外集·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牆,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

丞相之印。《戰國策·秦策三》:“ 應侯 因謝病,請歸相印。”《史記·張儀列傳》:“乃以相印授 張儀 ,厚賂之。” 唐 韓愈 《桃林夜賀晉公》詩:“手把命珪兼相印,一時重疊賞元功。”

朗誦

清清楚楚的高聲誦讀

高聲朗誦,也都不怕計氏聽見。——《醒世姻緣傳》

招隱

(1).徵召隱居者出仕。 唐 高適 《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詩:“幸逢明盛多招隱,高山大澤徵求盡。” 明 楊慎 《春興》詩:“難教遲暮從招隱,擬把生涯學醉歌。” 清 周亮工 《與王啟伯總戎》詩:“ 小山 有賦人招隱,大樹無心世任看。”

(2).招人歸隱。 唐 駱賓王 《酬思玄上人林泉》詩:“聞君招隱地,髣髴 武陵 春。” 明 薛蕙 《草堂》詩:“珍重故人招隱意,草堂南郭可淹留。” 清 楊承憲 《三姝媚》詞:“拂拂空香,引訪秋騷客,來歌招隱。”

徘徊

(1) 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猶豫不決

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追者益近。——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3) 危險常顧

經常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半晌

(1) 〈方〉

(2) 半天

(3) 好大一會兒,好久

我走了半晌才走到

塵跡

見“ 塵跡 ”。

亦作“塵蹟”。猶陳跡。 唐 羊士諤 《梁國惠康公主輓歌詞》之一:“湯沐成塵跡,山林遂寂寥。” 宋 范成大 《王希武通判輓詞》之一:“堂堂今不見,塵跡自依然。”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下:“佩響些些,塵跡謝繁華。”

清風

清涼的風

清風徐來

清風明月

竹風

竹間之風。 唐 杜甫 《遠遊》詩:“竹風連野色,江沫擁春沙。” 南唐 馮延巳 《歸自謠》詞之一:“何處笛,深夜夢回情脈脈,竹風檐雨寒窗滴。” 宋 蘇軾 《西齋》詩:“褰衣竹風下,穆然中微涼。”

花黃

古代婦女的面飾。用金黃色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貼在額上,或在額上塗點黃色

對鏡貼花黃。——《樂府詩集·木蘭詩》

柴桑

(1).古縣名。 西漢 置,因縣西南有 柴桑山 得名,治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 東漢 末, 諸葛亮 見 孫權 於此,共圖抗 曹 。 晉 以後歷為 潯陽郡 和 江州 治所。 隋 廢。 晉 郭璞 《江賦》:“鼓洪濤於 赤岸 ,淪餘波乎 柴桑 。”

(2).借指 晉 陶潛 。因其故里在 柴桑 ,故稱。 清 錢謙益 《吳封君七十序》:“指 婁水 為 潯陽 ,即家園為 廬 阜,飲 柴桑 之酒,一觴獨進;鼓 少文 之琴,眾山皆響。” 陳三立 《次韻黃知縣苦雨》:“陸沉共有神州痛,休問 柴桑 漉酒巾。”

(3).據《宋書·隱逸傳·陶潛》載, 潛 晚年隱居故里 柴桑 ,有腳疾,外出輒命二兒以籃輿舁之。後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清 趙翼 《哭亡兒耆瑞》詩之五:“葬留 嬴 博 空題墓,歸到 柴桑 孰舁輿?”

詩詞推薦

再題林逋詩帖卷四疊前韻原文_再題林逋詩帖卷四疊前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