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箭頭歌(並序)原文
南山爛盡蒼雲根,飄風勢欲傾崑崙。老靦作鏃幾千載,神鑱鬼削秋無痕。
沈沙不隨戈戟折,太陰玄精壯冰結。
五丁手抉出重泉,猶帶堯時九烏血。
鵂鶹驚破膽,罔兩走折足。
獨有老於菟,坐嘯風滿谷。
猿臂將軍骨已枯,蒼頭廬兒金僕姑,時乎時乎奈爾靦!
詩詞問答
問:石箭頭歌(並序)的作者是誰?答:謝應芳
問:石箭頭歌(並序)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參考注釋
南山
指終南山,在陝西省西安市南
雲根
(1).深山雲起之處。 晉 張協 《雜詩》之十:“雲根臨八極,雨足灑四溟。” 唐 杜甫 《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詩:“ 忠州 三峽內,井邑聚雲根。” 仇兆鰲 註:“ 張協 詩‘雲根臨八極’註:五嶽之雲觸石出者,雲之根也。” 元 馬致遠 《黃粱夢》第一折:“醉歸去松陰滿身,泠然風韻,鐵笛聲吹斷雲根。”
(2).山石。 宋 梅堯臣 《次韻答吳長文內翰遺石器》:“山工日斵器,殊匪事樵牧。掘地取雲根,剖堅如剖玉。” 傅尃 《瘞鶴銘》詩:“墨痕斑駁蘚花溼,雲根割取如人立。”
(3).道院僧寺。為雲遊僧道歇腳之處,故稱。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愒曾臺兮陟雲根,坐澗下兮越風穴。” 唐 司空圖 《上陌梯寺懷舊僧》詩之一:“雲根禪客居,皆説舊吾廬。”
風勢
(1) 風的情勢;風力
到了傍晚,風勢越來越大了
(2) 比喻事態發展的情勢
探探風勢再說
崑崙
亦作“崐侖2”。1.古代亦寫作“崑崙”。 崑崙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間,西接 帕米爾 高原,東延入 青海 境內。勢極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達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話傳說, 崑崙山 上有 瑤池 、 閬苑 、 增城 、 縣圃 等仙境。《莊子·天地》:“ 黃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辭·離騷》:“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遠以周流。” 唐 韓愈 《雜詩》之三:“ 崑崙 高萬里,歲盡道苦邅。”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 黃 流亂注?”
(2).古代西方國名。《書·禹貢》:“織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敘。” 孔 傳:“織皮,毛布。有此四國,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內。”一說此指 崑崙山 。 孔穎達 疏引 鄭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島 南部及 南洋 諸島各國或其國人。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溫水》:“闇中大戰, 謙之 手射 陽邁 柁工,船敗縱橫, 崑崙 單舸接得 陽邁 。” 唐 張籍 《崑崙兒》詩:“ 崑崙 家住海中洲,蠻客將來 漢 地游。”《舊唐書·南蠻傳·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號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稱。 唐 王維 《賀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並師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余德》:“向暮,有兩崑崙捉馬挑燈,迎導以去。”參見“ 崑崙奴 ”。
(6).特指 崑崙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蕪記·說劍》:“你看他乘雲駕霧憑虛走,早把那 崑崙 秘術來傳受。” 清 顧彩 《髯樵傳》:“女泣如雨,訴失身狀,願公為 崑崙 。”參見“ 崑崙奴 ”。
(7).古代稱皮膚黑色的人。《晉書·后妃傳下·孝武文李太后傳》:“時後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崐崘。”《舊五代史·慕容彥超傳》:“嘗冒姓 閻 氏,體黑麻面,故謂之 閻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隱 《魏侯第東北樓堂書所見成篇》:“鎖香金屈戌,帶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稱。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贈魏處士五貺詩·訶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註:“酒名。”參見“ 崑崙觴 ”。
(10).道教語。指頭腦。《雲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黃庭外景經》:“子欲不死修崑崙。”《雲笈七籤》卷十七:“眼為日月,髮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崑崙。”
(11).臍之別名。《黃庭內景經·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緯經》:“臍中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極,一名太淵,一名崑崙,一名特樞。”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間。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訓》:“經紀山川,蹈騰 崑崙 ,排閶闔,淪天門。” 高誘 註:“ 崑崙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萬九千里。” 陳毅 《崑崙山頌》詩:“ 崑崙 魄力何偉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漢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記·封禪書》:“ 濟南 人 公玊帶 上 黃帝 時明堂圖。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 崑崙 ,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參見“ 崑崙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崑崙障 。 西漢 置。在今 甘肅省 安西縣 南。為宜禾都尉治所。
(4). 東晉 南朝 時指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其膚色較黑。《南齊書·王琨傳》:“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為 崑崙 。”按,崑崙,同“ 崑崙 ”。參閱 周一良 《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崑崙》。
(5).我國古代泛稱今 中印半島 南部及 南洋 諸島以至 東非 之人為崑崙。參閱《太平御覽》卷七八六引 三國 吳萬震 《南州異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記》、 唐 義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6).古島嶼名。亦譯 軍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崑崙島 。為古代海舶往來東西洋必經之地。《島夷志略》和《星槎勝覽》有專條記述,《鄭和航海圖》亦有此島。
(7).針灸穴位名。位於足部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線之中點凹陷處。《醫宗金鑒·針灸心法要訣·足三陽經總穴名》:“足太陽膀胱經,行足股後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陰……崑崙,跗陽。”
廣大無垠貌。昆,通“ 渾 ”。 漢 揚雄 《太玄·中》:“崑崙旁薄,思之貞也。” 司馬光 集註:“昆,音魂;侖,盧昆切。”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元氣崑崙,充滿天地。”
千載
千年。形容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羣臣乃盛陳‘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唐 韓愈 《歧山下》詩:“自從 公旦 死,千載閟其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 純皇 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於一旦。”
戈戟
(1).戈和戟。亦泛指兵器。《司馬法·定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西遊記》第五回:“那壁廂旌旗飛彩,這壁廂戈戟生輝。滾滾盔明,層層甲亮。”
(2).借指戰爭。 唐 胡曾 《詠史詩·流沙》:“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敦煌曲子詞·菩薩蠻》:“自從宇宙興戈戟,狼煙處處獯(燻)天黑。”
太陰
〈方〉∶月亮
玄精
(1).黑精,指北方黑帝之神。 南朝 梁 沉約 《朝丹徒故宮頌》:“玄精翼日,丹羽巢阿。”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宮調曲》:“玄精實委御,蒼正乃皆平。” 倪璠 註:“玄精,黑精也。謂黑帝之神 協光紀 也。”
(2).元精,道教指人體的精氣。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協昌期二》:“夫學生之夫,必夷心養神,服食治病,使腦宮填滿,玄精不傾,然後可以存神服霞,呼吸二景耳。”
壯冰
堅實的冰。《太平御覽》卷六八引 漢 應劭 《風俗通》:“積冰曰凌,壯冰曰凍。” 北周 庾信 《擬詠懷》詩之十五:“壯冰初開地,盲風正折膠。” 明 歸有光 《壬戌紀行》上:“以連日寒,冰雪乍凝,非復壯冰,特船人畏怯時止。”
五丁
(1).神話傳說中的五個力士。《藝文類聚》卷七引 漢 揚雄 《蜀王本紀》:“天為 蜀王 生五丁力士,能獻山, 秦王 ( 秦惠王 )獻美女與 蜀王 , 蜀王 遣五丁迎女。見一大虵入山穴中,五丁並引虵,山崩, 秦 五女皆上山,化為石。”一說“ 秦惠王 欲伐 蜀 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 蜀王 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見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 晉 葛洪 《抱朴子·論仙》:“ 賁 、 育 五丁之勇,而鹹死者,人理之常。” 明 劉基 《一剪梅》詞:“五丁難挽逝川回,千古英雄,此恨都同。” 郭沫若 《蜀道奇》詩:“五丁開山事烏有,其説雖墨意可朱。”
(2).泛指力士。 宋 王十朋 《會稽風俗賦》:“浪槳風帆,千艘萬艫。大武挽縴,五丁譟謼。”
重泉
(1).猶深淵。《淮南子·齊俗訓》:“積水重泉,黿鼉之所便也。”《晉書·裴頠傳》:“是以欲收重泉之鱗,非偃息之所能獲也。” 南朝 梁 丘遲 《夜發密岩口》詩:“萬尋仰危石,百丈窺重泉。”
(2).指土壤的深層。 清 方文 《贈姚有僕進士》詩:“山勢鬱且奇,文木托其巔。上枝拂垂雲,下根入重泉。”
(3).猶九泉。舊指死者所歸。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潘岳<悼亡>》:“美人歸重泉,悽愴無終畢。” 宋 蘇軾 《祭單君貺文》:“云何不弔,銜痛重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獨此技未有嫡傳,重泉猶以為憾。”
(4).古地名。《楚辭·天問》:“ 湯 出 重泉 ,夫何辠尤?” 王逸 註:“ 重泉 ,地名也。”《史記·河渠書》:“ 臨晉 民願穿 洛 以溉 重泉 以東萬餘頃故鹵地。”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誌》:“ 重泉 故城在 同州 蒲城縣 東南四十五里,在 同州 西北亦四十五里。”
(5).苔蘚名。《表異錄·蔬穀》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苔名重泉,亦呼宣蘚,亦名妬草。”今本《述異記》卷下作“重錢”。
九烏
九個太陽。傳說日中有三足烏,因以烏指代太陽。《淮南子·俶真訓》“雖有 羿 之知,而無所用之” 漢 高誘 註:“是 堯 時 羿 善射,能一日落九烏。” 南朝 梁 劉孝威 《結客少年場行》:“近發連雙兔,高彎落九烏。” 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二折:“想當初 堯王 時有十個日頭,被 后羿 在 崑崙山 頂上射落九烏,止畱的你一個。”
鵂鶹
屬於角鴞屬( Otus )或另一近緣屬的一種小耳的鶹
驚破
猶震碎。 唐 白居易 《長恨歌》:“ 漁陽 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宋 范成大 《次韻陳融甫支鹽年家見贈》:“高軒款門來,驚破雀羅靜。”
罔兩
亦作“ 罔閬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精怪。《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杜預 註:“罔兩,水神。”《史記·孔子世家》:“ 丘 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誇飾》:“孌彼 洛 神,既非罔兩;惟此水師,亦非魑魅。”
(2).喻兇惡的壞人。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五出:“醃臢打脊,罔兩當直,著得隨它去,路上偷飯喫。” 劉半農 《擬兒歌·鐵匠鏜鏜》:“鋤頭打出種田地,刀槍打出殺罔兩。”
(3).影子邊緣的淡薄陰影。《莊子·齊物論》:“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 郭象 註:“罔兩,景外之微陰也。” 章炳麟 《俱分進化論》:“雙方並進,如影之隨形,如罔兩之逐影,非有他也。”
(4).心神恍惚,無所依據。 漢 司馬相如 《哀二世賦》:“精罔閬而飛揚兮,拾九天而永逝。”《楚辭·東方朔<七諫·哀命>》:“哀形體之離解兮,神罔兩而無舍。” 王逸 註:“罔兩,無所據依貌。”
折足
見“ 折足覆餗 ”。
獨有
(1).獨自具有;獨自據有。《管子·形勢》:“召遠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焉;唯夜行者,獨有也。” 支偉成 通解:“夜行,謂陰行其德,則人不與之爭,故獨有之也。”《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
(2).只有;特有。《史記·曆書》:“是時,獨有 鄒衍 ,明於五德之傳,而散訊息之分,以顯諸侯。” 唐 張籍 《賀周贊善聞子規》詩:“此處誰能聽,遙知獨有君。” 茅盾 《子夜》五:“土匪這樣猖獗,真是 中國 獨有的怪現象。” 毛 * 《冬雲》詩:“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
(3).指在精神上能特立獨行。《莊子·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成玄英 疏:“人慾出眾,而己獨游,眾無此能,故名獨有。”
於菟
虎的別稱。《左傳·宣公四年》:“ 楚 人謂乳穀,謂虎於菟。” 陸德明 釋文:“於,音烏。”《漢書·敘傳上》作“於檡”, 顏師古 註:“檡,字或作‘菟’。” 唐 杜甫 《戲作俳諧體遣悶》詩之二:“於菟侵客恨,粔籹作人情。” 宋 黃庭堅 《奉和文潛贈無咎以既見君子胡為不喜為韻》:“何用知如此,文采似於菟。”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朱張》:“左右僕從皆佩於菟金符,為萬戶、千戶。” 魯迅 《答客誚》詩:“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嘯風
(1).猶呼風。 漢 王粲 《大暑賦》:“仰庭槐而嘯風,風既至而如湯。”
(2).謂呼嘯而生風。 唐 薛用弱 《集異記·丁岩》:“虎乃躍而出,奮迅躑騰,嘯風而逝。”
猿臂
亦作“猨臂”。1.謂臂長如猿,可以運轉自如。《史記·李將軍列傳》:“ 廣 為人長,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臂如猨,通肩。” 唐 羅鄴 《老將》詩:“弓欺猿臂秋無力,劍泣虯髯曉有霜。” 清 方登嶧 《紀事》詩:“都尉魚麗開 細柳 ,將軍猿臂射長楊。”
(2).形容勇武。 前蜀 貫休 《上盧使君》詩:“賓從皆鳳毛,爪牙悉猿臂。” 明 申時行 《大閱詩應制》:“虬鬚天策將,猿臂羽林兒。”
將軍
(1)
(2) 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將”或“帥”
(3) 將西洋棋中的“王”暴露在對方棋子前,以致如果不是“王”被馬上保護起來(如在其間放上另一棋子),則下一步便可能被對方吃掉
(4) 比喻給人出難題,使人感到難辦
他當眾將了我一軍,要我表演舞蹈
蒼頭
(1).指以青巾裹頭的軍隊。《戰國策·魏策一》:“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萬,蒼頭二千萬。”《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 嬰 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蒼頭特起,言與眾異也。蒼頭,謂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領,以相別也。” 清 趙翼 《擬老杜諸將》詩:“萑苻未掃一年遲,特起蒼頭又幾支。”
(2).指奴僕。《漢書·鮑宣傳》:“使奴從賓客漿酒霍肉,蒼頭廬兒皆用致富。”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 漢 名奴為蒼頭,非純黑,以別於良人也。” 前蜀 貫休 《少年行》:“卻捉蒼頭奴,玉鞭打一百。”《老殘遊記》第九回:“話言未了,蒼頭送上茶來。”
(3).言頭髮斑白。指年老的人。 唐 王維 《送高判官從軍赴河西序》:“蒼頭老將,持 漢 節以臨戎;白面書生,坐胡床而破賊。”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六郎》:“蒼頭稚子畢集,祖送出村。”
廬兒
家奴;僕從。《漢書·鮑宣傳》:“蒼頭廬兒,皆用致富。”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 漢 名奴為蒼頭。諸給殿中者所居為廬,蒼頭侍從,因呼為廬兒。” 唐 韋應物 《長安道》詩:“既請諸侯封部曲,還將金印授廬兒。” 宋 葉適 《周君南仲墓志銘》:“今廟堂無能,盡出胥吏,蒼頭廬兒,干政接踵。”
金僕姑
箭名。《左傳·莊公十一年》:“ 乘丘 之役,公以金僕姑射 南宮長萬 。” 杜預 註:“金僕姑,矢名。” 唐 盧綸 《和張僕射<塞下曲>》之一:“鷲翎金僕姑,燕尾繡蝥弧。”《四遊記·鍾離將兵伐寇》:“大將出皇都,腰懸金僕姑。” 清 劉大櫆 《張約夫刻石歌》:“ 和 璧三寸廉且腴,冷光射人金僕姑。”亦省稱“ 金僕 ”。《陳書·高祖紀上》:“公三籌既畫,八陣斯張,裁舉靈鉟,亦抽金僕。” 清 毛奇齡 《<梅中詩存>序》:“世無 甘蠅 ,非謂辭金僕而卻銑珧也。”
詩文賞析
【注釋】:(吳人開渠,自望亭通漕湖,多得石箭頭。長洲徐伯昂持
以見遺,請為賦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