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梨原文
張果出李園,有實大如斗。
擬須青女熟,不奈飛廉吼。
料因秋草間,磊砢驪珠走。
磨刀垂饞涎,佇立待一剖。
詩詞問答
問:乞梨的作者是誰?答:楊道山
問:乞梨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有韻
參考注釋
張果
亦稱“ 張果老 ”。 唐 方士,隱居 中條山 ,自言生於 堯 時。他常倒騎白驢,日行數萬里,休息時即將驢折迭起來,藏於巾箱之中。 開元 間, 玄宗 遣使迎入京師,賜銀青光祿大夫,號 通玄先生 。世傳為八仙之一。其事最早見於《明皇雜錄》,新、舊《唐書》均有傳,列方技類。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 天寳 末,有人於 汾 晉 間古墓穴中,得所賜敕書手詔衣服進之,乃知其異。” 宋 陳亮 《又甲辰秋書》:“ 張果老 下驢兒豈復堪作推磨用!” 清 趙翼 《八仙》詩:“ 韓湘 、 張果 、 呂洞賓 ,此外載籍無其人。”
李園
指 三國 吳 李衡 種橘樹的宅園。 北周 庾信 《謝趙王賚絲布等啟》:“ 楊 池掘荷, 李 園移樹,既欣 谷利 ,彌思青林。” 倪璠 註:“《吳志》: 李衡 遣客作宅,種樹千株。”參見“ 李衡奴 ”。
青女
(1).傳說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訓》:“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誘 註:“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 南朝 梁 蕭統 《銅博山香爐賦》:“於時青女司寒,紅光翳景。” 唐 杜甫 《秋野》詩之四:“飛霜任青女,賜被隔南宮。” 清 姚鼐 《問張荷塘疾》詩:“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黃花未吐枝。” 郭沫若 《東風吟》:“青女相欺又幾時?眼前百卉競芳菲。”
(2).借指霜雪。 唐 寒山 《詩》之一一五:“屢見枯楊荑,常遭青女殺。” 宋 王安石 《紅梨》詩:“歲晚蒼官纔自保,日高青女尚橫陳。” 元 張可久 《一枝花·冬景》套曲:“玄冥不出權獨占,青女三白勢轉嚴。” 清 納蘭性德 《浪淘沙·秋思》詞:“霜訊下銀塘,併作新涼,奈他青女忒輕狂。”
(3).喻指白髮。 明 顧大典 《青衫記·樂天賞花》:“繁華易隕,恐青女又侵青鏡。”
不奈
(1).無奈。 唐 李昂 《戚夫人楚舞歌》:“不奈君王容鬢衰,相存相顧能幾時。” 宋 范成大 《己丑五月被召至行在》詩:“酒槽不奈青春老,經笥空供白晝眠。” 明 高啟 《送衍師還相川》詩:“道心深悟俱浮幻,不奈詩名滿世傳。”
(2).不耐,忍受不了。 唐 陸暢 《解內人嘲》詩:“須教翡翠聞 王母 ,不奈烏鳶噪鵲橋。” 宋 王安石 《紅梅》詩:“春半花才發,多應不奈寒。”
飛廉
(1). 商紂 的諛臣。《孟子·滕文公下》:“驅 飛廉 於海隅而戮之。” 趙岐 註:“ 飛廉 , 紂 諛臣。” 明 康浚川 《新水令·送康對山太史歸田》套曲:“卻怎生 飛廉 諂佞偏榮富?” 章炳麟 《讀郭象論嵇紹文》:“藉令 紹 為世臣,與其君無鋒芒小怨,其死特比肩於 飛廉 ,賢不足卲。”
(2).風神。一說能致風的神禽名。《楚辭·離騷》:“前 望舒 使先驅兮,後 飛廉 使奔屬。” 王逸 註:“ 飛廉 ,風伯也。” 洪興祖 補註:“《呂氏春秋》曰:‘風師曰 飛廉 。’ 應劭 曰:‘ 飛廉 ,神禽,能致風氣。’” 元 薩都剌 《中秋月夜泛舟於金陵石頭城》詩:“ 秦淮 流水西復東,倒涵天影磨青銅。 飛廉 掃空出海月,明珠飛入琉璃宮。” 清 吳偉業 《八風詩·東北風》:“ 飛廉 熛怒向人間, 徐福 求仙恨未還。”
(3).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名。《淮南子·俶真訓》:“騎飛廉而從敦圄。” 高誘 註:“飛廉,獸名,長毛有翼。”
(4).宮觀名。《三輔黃圖·觀》:“ 飛廉觀 在 上林 , 武帝 元封 二年作。 飛廉 ,神禽能致風氣者,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 武帝 命以銅鑄置觀上,因以為名。”《後漢書·馮衍傳下》:“陵 飛廉 而太息,登 平陽 而懷傷。”
草間
(1).亦作“ 草閒 ”。草叢間。《國語·周語中》:“今 陳 國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閒,功成而不收,民罷於逸樂,是棄先王之法制也。” 漢 王粲 《七哀詩》:“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
(2).比喻鄉野;民間。《宋書·王懿傳》:“今自投草間,則同之匹夫,匹夫號令,何以威物?”《南史·陳新安王伯固傳》:“在州不知政事,日出田獵。或乘眠輿至於草間,輒呼人從游,動至旬日。” 唐 李白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詩:“余亦草間人,頗懷拯物情。”
磊砢
亦作“磊坷”。亦作“磥砢”。1.眾多委積貌。《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 蜀 石黃碝,水玉磊砢。” 郭璞 註:“磊砢,魁礨貌也。” 呂向 註:“磊砢,相委積貌。”一本作“ 磊珂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淇水》:“巨石磥砢,交積隍澗。”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五:“百川萃南州,水族何磊砢。” 清 張廷璐 《岍山招游雲龍山用東坡答呂梁仲屯田韻》:“古藤倒垂猿狖掛,怪石磥砢熊羆蹲。”
(2).指眾多委積的石頭。 宋 梅堯臣 《擬水西寺東峰亭九詠·幽徑石》:“緣溪去欲遠,磊砢忽礙行。” 清 陳夢雷 《華嚴嶺》詩:“披荊歷磊砢,天地忽迫窄。”
(3).壯大貌;高聳貌。《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萬楹叢倚,磊砢相扶。” 李善 註:“磊砢,壯大之貌。” 隋 薛道衡 《老氏碑》:“雕楹畫栱,磊砢相扶,方井員淵,參差交映。” 南唐 陳陶 《巫山高》詩:“花宮磊砢 楚 宮外,列仙八面星斗垂。”
(4).形容植物多節。亦喻人有奇特的才能。 晉 戴凱之 《竹譜》:“竹之堪杖,莫尚於笻,磥砢不凡,狀若人功。”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庾子嵩 目 和嶠 :‘森森如千丈松,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樑之用。’”《晉書·和嶠傳》作“磥砢”。 宋 秦觀 《答丁彥良書》:“千丈松磥砢,不害他日為大器。” 元 盧摯 《蟾宮曲·敬亭贈別丁太初憲使》曲:“映蒼崖磊砢孤松,待樹蕙滋蘭,分付春工。” 康有為 《<人境廬詩草>序》:“ 公度 之詩乎,亦如磊砢千丈松,鬱鬱青蔥,蔭巖竦壑,千歲不死。”
(5).形容儀態豪放灑脫。 清 顧炎武 《李克用墓》詩:“旁有黃衣人,年少神磊砢。” 清 張惣 《萬夫雄打虎傳》:“亦曾親見其人,短小精悍,與之語,意氣慷慨,鬚眉狀貌,殊磊砢不凡。”
(6).形容心中不平。亦指鬱結在心中的不平之氣。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卷三:“橫胸磊砢誰消得?眼見垂楊凍春色。”
驪珠
(1).寶珠。傳說出自驪龍頷下,故名。《莊子·列禦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 唐 溫庭筠 《蓮浦謠》:“荷心有露似驪珠,不是真圓亦搖盪。” 明 劉兌 《嬌紅記》:“紅牙緩引驪珠串,個個一般圓。” 清 卓爾堪 《海市歌》:“龍女仙衣湘水裙,掌上驪珠弄明月。”
(2).比喻珍貴的人或物。《南齊書·倖臣傳論》:“長主君世,振裘持領,賞罰事殷,能不踰漏,宮省咳唾,義必先知。故能窺盈縮於望景,獲驪珠於龍睡。” 唐 元稹 《贈童子郎》詩:“ 楊公 莫訝清無業,家有驪珠不復貧。” 清 陳其元 《庸閒齋筆記·解元抄襲陳文》:“主司閲文,合意者少,至十八日猶未定元。外舅適得一卷,大喜,以為獨得驪珠矣。”《孽海花》第十三回:“這回 章自蜚 、 聞韻高 都沒有中,驪珠已失,所得都是鱗爪罷了。”
(3).楊梅的別名。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果蓏·楊梅》:“ 陸游 詩:‘未愛滿盤堆火齊,先驚探頷得驪珠。’按,謂楊梅也。”
(4).龍眼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三·龍眼》。
饞涎
因食慾而口中分泌的液體。 唐 皮日休 《魯望昨以五百言見貽亦迭和之微旨也》:“將來示時人,猰貐垂饞涎。” 清 黃鈞宰 《金壺逸墨·補圖》:“值良朋霜天清讌,高歌爛醉,自笑饞涎揩未了。” 韋君宜 《憶西榆林》:“這些小枯枝子變成一片新果園,蘋果香味會把過路人都招得流饞涎。”
佇立
久立,長時間地站著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乞梨原文_乞梨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