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豫讓祠原文
於役西來一駐軒,荒藤頹瓦古祠存。
請衣不盡英雄恨,伏劍聊酬國士恩。
橋畔殘碑餘舊跡,城頭疏雨後黃昏。
寄言墨客經行者,莫漫陽秋負烈魂。
詩詞問答
問:經豫讓祠的作者是誰?答:李孫宸
問:經豫讓祠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經豫讓祠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孫宸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孫宸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2. 恨,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四四作“淚”。
參考注釋
於役
行役。謂因兵役、勞役或公務奔走在外。《詩·王風·君子於役》:“君子於役,不知其期。” 鄭玄 箋:“君子於往行役,我不知其反期。” 南朝 齊 謝朓 《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於役儻有期, 鄂渚 同游衍。” 唐 蕭穎士 《蒙山作》詩:“於役勞往還,息徒暫攀躋。” 清 高其倬 《薊州新城》詩:“於役季冬月,東入 漁陽 城。”
駐軒
停車。 南朝 梁 江淹 《齊太祖高皇帝誄》:“風奇響而駐軒,煙異色而低斾。”
不盡
(1)
不完全
不盡合理
(2)
沒有盡頭;不完
感恩不盡
英雄
非凡出眾的人物。指見解、才能超群出眾或領袖民眾的人
總攬英雄。——《三國志·諸葛亮傳》
英雄樂業。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伏劍
以劍自刎。《左傳·襄公三年》:“ 魏絳 至,授僕人書,將伏劍。”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故 田光 伏劍於北 燕 , 公叔 畢命於西 秦 。”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 田中 ﹞後知力不可報,密為遺表,伏劍而終。” 清 錢謙益 《母劉氏仍前贈》:“古之賢母,望倚門而辭伏劍者,無不教其子以作忠也。”
國士
(1).一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物。《左傳·成公十六年》:“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戰國策·趙策一》:“ 知伯 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宋 黃庭堅 《書幽芳亭》:“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維揚生》:“以 張良 、 韓信 之才,不識為國士。”
(2).一國中最勇敢、有力量的人。《墨子·公孟》:“國士戰且扶人,猶不可及也。今子非國士也,豈能成學又成射哉!”《荀子·子道》:“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 王先謙 集解:“國士,一國勇力之士。”
(3). 太平天囯 改翰林為“囯士”。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改翰林為囯士,謂其學識超乎一囯,以囯士待之,自克以囯士報也。”
殘碑
殘缺的碑石。 宋 王安石 《破冢》詩:“埋沒殘碑草自春,旋風時出地中塵。” 明 王偁 《黃陵廟》詩:“剝盡殘碑無可問,春山唯有鷓鴣啼。”
舊跡
(1) 指過去發生的事情
(2) 古蹟
城頭
城牆的頂頭;城樓
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魯迅《七律》
雨後
指穀雨後採制的茶葉。《宋史·食貨志下五》:“散茶出 淮南 、 歸州 、 江南 、 荊湖 ,有龍溪、雨前、雨後之類十一等。”
黃昏
(1) 日落以後至天還沒有完全黑的這段時間
奄奄黃昏後。——《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漸黃昏清角吹寒。——宋· 姜夔《揚州慢》
(2) 見“傍晚”
寄言
(1).猶寄語、帶信。《楚辭·九章·思美人》:“願寄言於浮雲兮,遇 豐隆 而不將。” 唐 元稹 《遣興》詩之五:“寄言抱志士,日月東西跳。” 明 袁宏道 《祝雨》詩:“寄言行雨兒,莫下山頭去。”
(2).謂把某種思想感情寄托在詩文之中。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序:“是故復之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宋書·謝靈運傳論》:“自 建武 暨乎 義熙 ,歷載將百,雖綴響聯辭,波屬雲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麗之辭,無聞焉耳。”
墨客
舊時指文人
詩人墨客,爭諷新篇。——韓愈《祭薛中丞文》
行者
(1) 出行的人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2) (1)∶佛教語。即“頭陀”。行腳乞食的苦行僧人;又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雜役尚未剃髮的出家者 (2)∶泛指修行佛道之人 (3)∶《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別名
陽秋
(1).指 孔子 所著《春秋》。 晉 時因避 晉簡文帝 鄭後 阿春 諱,改春為“陽”。 唐 司空圖 《華帥許國公德政碑》:“雖乏潤色之功,夙慕《陽秋》之旨。” 清 錢謙益 《與吉水李文孫書》:“循覽行狀,文直事覈,大闡 定 哀 之微詞,一洗《陽秋》之典筆。”
(2).史書的通稱。 宋 梅堯臣 《依韻和錢深推官見寄》:“無才不敢學《陽秋》,嗜酒時能問大酋。” 清 孫枝蔚 《廣化寺謁忠烈祠步吳梅村韻》之三:“何人直筆擅《陽秋》,可惜清流葬濁流。”
(3).謂褒貶。《晉書·褚裒傳》:“ 譙國 桓彝 見而目之曰:‘ 季野 有皮裡陽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郭生》:“ 王 諦視之,其所塗留,似有陽秋。”
(4).指年齡。《晉書·王獻之傳》:“陛下踐阼,陽秋尚富,盡心竭智以輔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