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晴齋原文
向詠敞晴六七月,今詠敞晴五月杪。
大田資潤乃所宜,麥逮熟虞發青秒。
無時無日弗愁農,愁固當然吾久禱。
屈指七朝連快晴,憩山齋略開懷抱。
繼而惕然復自責,斯得毋又驕之道。
詩詞問答
問:敞晴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敞晴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八十二
參考注釋
七月
《詩·豳風》中的一首。反映 西周 農奴終年辛勞而不得溫飽的苦況。全詩八章八十八句,為《國風》中第一長篇。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無衣無褐,必盈《七月》之嘆。” 宋 梅堯臣 《依韻吳沖卿秋蟲》:“今者《秋蟲》篇,不異《七月》章。” 清 王鳴盛 《蛾術編·詩序》:“蓋,《詩》有詠古而意在傷時者,《七月》、《信南山》、《采菽》之類是也。”
月杪
每個月的最後幾天;月底
大田
(1) 面積很大種有作物的田地
大田還沒有開鐮,人們都呆在家裡打雜
(2) 指良田
所宜
適宜;妥當。《書序》:“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漢 應瑒 《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贈詩見存慰,小子非所宜。” 唐 韓愈 《舉張正甫自代狀》:“可謂古之老成,朝之碩德,久處散地,實非所宜。”
發青
(1).因變化而顯現青色。形容盛怒時的臉色。 茅盾 《子夜》十一:“ 馮眉卿 再也耐不住了,臉色發青,眼光像會把人釘死。” 葉聖陶 《四三集·鄰居》:“‘由我們家裡起的?’爸爸的臉色發青了。”
(2).因變化而顯現青色。形容黎明的天色。 老舍 《駱駝祥子》九:“掀開被看看,窗紙被院中的月光映得發青,像天要亮的樣子。” 劉白羽 《一個溫暖的雪夜》:“這時天已發青……江堤上的電燈更像水晶燈一樣閃光,機器的轟隆聲還一個勁地震響。”
(3).因變化而顯現青色。靜脈淤血的現象。 魯迅 《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而皮膚打得發青,也並不算毀損了生理的機能。”
(4).謂長出新芽。如:鋤草不除根,過後又發青。
(5). * 。 馬烽 《三年早知道》:“今天你就是要給我們的豬配我們也不要,沒有發青的母豬啊!”
無時
(1).不定時,隨時。《儀禮·既夕禮》:“哭晝夜無時。” 鄭玄 註:“哀至則哭,非必朝夕。” 唐 杜甫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火雲無時出,飛電常在目。”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河漕·賈魯河改道》:“今屢濬屢塞,而 黃河 又衝決無時,侵逼益甚。”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二:“於時,我更起居‘無時’,不是游息的‘無時’,而是勞作的‘無時’。”
(2).不知何時。 漢 劉向 《九嘆·憂苦》:“山脩遠其遼遼兮,塗漫漫其無時。”
(3).沒有一刻;無有一時。《漢書·王莽傳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無時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為天下厚 劉氏 也。” 唐 岑參 《送鄭堪歸東京氾水別業》詩:“因悲宦遊子,終歲無時閒。”《<艾青詩選>自序》:“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無時不在閃耀著形象思維的光輝。”
(4).不逢時會。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弔》:“或有志而無時,或美才以兼累,追而慰之,併名為弔。”
無日
(1) 沒有一天;表示時間不間斷
無日不思念故土和親人
(2) 不日;不久
亡無日矣。——《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禍至無日矣。——《資治通鑑》
無日而非可死。——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吾村亡無日矣。——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禍至無日
當然
(1)
(2) 副詞。表示對某一行為的確認或肯定
當然之事
(3) 應當這樣
我們當然要去
屈指
彎著指頭計數
屈指一算,離家已經十五年了
快晴
爽朗的晴天。 宋 陳與義 《夏夜》詩:“兩鵲翻明月,孤松立快晴。” 宋 朱熹 《秀野劉丈寄示南昌諸詩和此兩篇》之一:“ 滕王閣 下水初生,聞道登臨復快晴。”
山齋
山中居室。 南朝 梁 蕭統 《晚春》詩:“風花落未已,山齋開夜扉。”《陳書·孫瑒傳》:“常於山齋設講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所稱。” 明 袁宏道 《和王以明山居韻》:“山齋通夜雨,腸斷 子瞻 詩。”《維新夢·入夢》:“階翻藥,窗展蕉,鎮日裡山齋寂寥。”
懷抱
胸懷
多年來她生活在她的家庭的懷抱中
繼而
指接著某件事或行為之後,又接著…(先喝一瓶啤酒,繼而又喝了一杯白酒)
惕然
(1).惶恐貌。《晏子春秋·雜上九》:“ 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 晏子 聞之,不待時而入見 景公 ,公汗出惕然。” 漢 劉向 《說苑·尊賢》:“諸侯舉兵以伐 齊 , 齊王 聞之,惕然而恐。” 宋 蘇舜欽 《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謀議弗臧,職業不舉,惕然內訟,深媿初心。”《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 馮相 見了洞門,知非人世,惕然不敢進步入洞。”
(2).憂慮貌。 唐 元稹 《兩省供奉官諫駕幸溫湯狀》:“六軍守衛於空宮,百吏宴安於私室,忝為臣子,誰不惕然。” 宋 陸游 《歲暮感懷》詩:“長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勸》:“你雖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將邁矣,君可惕然。”
(3).警覺省悟貌。《史記·龜策列傳》:“ 元王 惕然而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 郭汾陽 治第,謂工人曰:‘好築此牆,勿令不牢。’築者釋錘而對曰:‘數十年來,京城達官家牆皆是□□築,今某死,某亡,某敗,某絶,人自改換,牆固無恙。’令公聞之,惕然動心,即日請老。”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在坐諸友聞知,惕然皆有惺悟。”
自責
自己譴責自己
沉痛自責
得毋
見“ 得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