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樂原文
小生扮楚襄王引眾上:鬻熊創業開鄢郢。百二河山雄鎮。
狎主齊盟。維城周室。
一統天王明聖。春秋鼎盛。
喜孜孜補袞。躋躋臣鄰。
樂奏南薰。尊傾北斗宴昇平。
詩詞問答
問:普天樂的作者是誰?答:王錂
問:普天樂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王錂的名句有哪些?答:王錂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六十種曲 春蕪記 第九出
參考注釋
小生
(1) 戲曲中生角的一種,扮演青年男子
(2) 讀書人自稱(多見於早期白話)
(3) 年輕人,後輩
崔氏二小生。—— 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楚襄
(1).指 戰國 時 楚襄王 。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諧隱》:“ 楚襄 讌集,而 宋玉 賦《好色》。意在微諷,有足觀者。”
(2). 楚 地 襄陽 。泛指 楚 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西湖主》:“歸過 洞庭 ,見一畫舫…… 梁 目注舫中,見一少年丈夫,科頭疊股其上;傍有二八姝麗,挼莎交摩。念必 楚 襄 貴官。”
創業
亦作“剙業”。開創基業。 漢 張衡 《西京賦》:“ 高祖 創業,繼體承基。” 宋 陳亮 《酌古論·桑維翰》:“或難於剏業而資為聲援,或急於中興而用為輔翼。”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洛翰》:“ 高皇帝 創業之初,有 洛翰 者,本 劉 姓, 中原 人。” 郭小川 《他們下山開會去了》詩:“在整個創業時期,它發揮了最卓越的力量。”
鄢郢
(1). 春秋 楚文王 定都於 郢 , 惠王 之初曾遷都於 鄢 ,仍號 郢 。因以“鄢郢”指 楚 都。《商君書·弱民》:“ 秦 師至, 鄢 郢 舉,若振槁。”《史記·蘇秦列傳》:“ 秦 必起兩軍,一軍出 武關 ,一軍下 黔中 ,則 鄢 郢 動矣。” 張守節 正義:“ 鄢鄉 故城在 襄州 率道縣 南九里。 安郢城 在 荊州 江陵縣 東北六里。 秦 兵出 武關 ,則臨 鄢 矣;兵下 黔中 ,則臨 郢 矣。” 晉 左思 《魏都賦》:“ 臨菑 牢落, 鄢 郢 丘墟。” 唐 李白 《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 伍君 開張 闔閭 ,傾盪 鄢 郢 。”
(2).泛指今 湖北 江陵 、 襄陽 一帶。 唐 皇甫冉 《送從弟豫貶袁州》詩:“水與 荊 巫 接,山通 鄢 郢 長。”
百二河山
百二:以二敵百。指山河險固,可以二敵百。後指國力強盛,邊防穩固的國家。雄鎮
(1).猶重鎮。 唐 獨孤及 《江州刺史廳壁記》:“世稱雄鎮,且曰天府。”《明史·忠義傳六·王家錄》:“ 榆林 為天下雄鎮,兵最精,將材最多。”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述異·左侯相之夢》:“所歷皆巖關險塞,雄鎮名都。”
(2).強有力地鎮守。 宋 蘇軾 《奏乞封太白山神狀》:“伏見 當府 郿縣 太白山 ,雄鎮一方,載在祀典。” 清 鄒容 《革命軍·結論》:“爾之獨立廳已雄鎮於中央。”
狎主
交替主持。《左傳·昭公元年》:“自無令王,諸侯逐進,狎主齊盟,其又可壹乎?” 杜預 註:“強弱無常,故更主盟。” 明 王錂 《春蕪記·慶壽》:“狎主齊盟,維城 周 室。” 明 陳子龍 《重遊弇園》詩:“十二敦槃誰狎主?三千賓客半知音。”
齊盟
猶同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寡君盡其土實,重之以宗器,以受齊盟。” 杜預 註:“齊,同也。”《國語·吳語》:“ 越 為不道,背其齊盟。” 韋昭 註:“齊,同也。”
維城
(1).連城以衛國。《詩·大雅·板》:“懷德維寧,宗子維城。”《後漢書·劉虞公孫瓚陶謙傳贊》:“ 襄賁 勵德,維城 燕 北。仁能洽下,忠以衛國。”《文選·乾寶<晉紀總論>》:“宗子無維城之助,而 閼伯 、 實沉 之郤歲構。” 張銑 註:“維,連也,言宗子連城封之,以助京室也。”《舊唐書·昭宗紀上》:“丙辰, 韓建 上表,請封拜皇太子、親王,以為維城之計。”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宗室小考》:“故宗室無不諳習弓馬、 清 語,以備維城之選焉。”
(2).借指皇子或皇室宗族。《後漢書·孝明八王傳贊》:“ 孝明 傳胤,維城八國。” 唐 無可 《送李長吉之任東井》詩:“家世維城後,官資宰邑初。”《資治通鑑·魏明帝景初三年》:“ 孫盛 論曰:‘……然不思建德垂風,不固維城之基,至使大權偏據,社稷無衛,悲夫!’” 胡三省 註:“此言帝猜忌宗室,以亡 魏 。”
周室
周王朝
以窺周室。—— 漢· 賈誼《過秦論》
統天
《易·乾》:“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孔穎達 疏:“乃統天者,以其至健而為物始,以此乃能統領於天。”後用以指統領天下。《後漢書·寇榮傳》:“陛下統天理物,為萬國覆。”《三國志·蜀志·後主傳》:“蓋統天載物,以鹹寧為大,光宅天下,以時雍為盛。”
明聖
明達聖哲。《管子·霸言》:“國在危亡而能壽者,明聖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 太祖 明聖、慈惠,歷代創業之主不可比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澳門紀略>跋》:“今天子明聖,撫外夷有道。”
春秋鼎盛
比喻人到壯年,正值一生最旺盛的時期
天子春秋鼎盛,行儀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若比,況莫大諸侯,權勢十此者乎?——賈誼《新書·宗首》
喜孜孜
形容喜悅高興的樣子。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一折:“每日價喜孜孜,一雙情意兩相投,直睡到暖溶溶三竿日影在紗窗上。” 明 金白嶼 《混江龍·朱企齋園亭賞大紅牡丹》套曲:“喜孜孜輕颭石榴裙,顫巍巍嬌閃芙蓉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七回:“﹝ 惲來 ﹞到了家,見了他老子,便喜孜孜的拿出銀紙來。” 王統照 《攪天風雪夢牢騷》:“ 蕭然 沒說什麼, 陳醫生 卻喜孜孜地在打招呼了。”
補袞
(1).補救規諫帝王的過失。語本《詩·大雅·烝民》:“袞職有闕,維 仲山甫 補之。” 漢 阮瑀 《為曹公作書與孫權》:“願仁君及孤,虛心回意,以應《詩》人補袞之嘆,而慎《周易》牽復之義。” 宋 司馬光 《謝門下侍郎表》:“逮事 仁皇 ,備員諫省,容逆鱗之愚直,無補袞之嘉謀。”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功》:“一點丹衷期補袞,半生孝道成虛局。”
(2). 唐 代對補闕的別稱。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它名標榜官稱,今漫疏於此,以示子姪之未能盡知者。太尉為掌武;司徒為五教;司空為空土……諫議為大坡、大諫;補闕(今司諫)為中諫,又曰補袞。”
躋躋
人物眾多貌。 明 王錂 《春蕪記·慶壽》:“喜孜孜補袞,躋躋臣鄰。” 清 紫珍道人 《<奈何天>總評》:“子見奈何天上,英雄躋躋,才子蹌蹌。”
臣鄰
《書·益稷》:“臣哉鄰哉,鄰哉臣哉。” 孔 傳:“鄰,近也。言君臣道近,相須而成。”本謂君臣應相親近,後泛指臣庶。《通志·總序》:“儻臣鄰皆如此,則顧問何取焉?”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覲聖》:“閲史披圖,猛欲追謨於賢聖;宵衣旰食,每勤顧問於臣鄰。”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深居高拱,不如詢訪臣鄰;批答詳明,不若親承顏色。”
樂奏
猶奏樂。《左傳·桓公九年》:“享 曹大子 ,初獻,樂奏而嘆。” 唐 韓愈 《送鄭尚書赴南海》詩:“貨通 師子國 ,樂奏 武王 臺。”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自 天寳 十三載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 毛 * 《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詞:“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 於闐 ,詩人興會更無前。”
南薰
1.亦作“ 南熏 ”。指《南風》歌。相傳為 虞舜 所作,歌中有“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等句。參閱《禮記·樂記》疏引《尸子》、《史記·樂書》集解、《孔子家語·辯樂解》。 唐 王維 《大同殿賜宴樂敢書即事》詩:“陌上 堯 樽傾北斗,樓前 舜 樂動南薰。” 唐 陸龜蒙 《雜諷》詩之五:“永播南熏音,垂之萬年耳。” 清 高士奇 《己未五日西苑泛舟侍宴恭紀》詩之三:“高張廣樂播南薰,寶幄樓船劍佩分。”
2.借指從南面刮來的風。 唐 鄔載 《送蕭穎士赴東府得君字》詩:“和風媚東郊,時物滋南薰。” 明 何景明 《中元節》詩:“北極猶前日,南薰亦舊風。”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 乾隆 庚戌四月,上東巡,遣官祭 尹吉甫 墓並垂問 吉甫 子孫。途次,南薰徐來,上語侍臣曰:‘此即《詩》所謂“穆如清風”也。’”
3. 唐 宮殿名。 唐 杜甫 《丹青引》:“ 開元 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 南薰殿 。”
4.泛指宮觀樓殿。 宋 張先 《慶同天》詞:“海宇稱慶,復生元聖,風入 南薰 。拜恩遙闕,衣上曉色猶春,望 堯 雲。” 清 陳維崧 《賀新涼·作客東京寂寥誰侶西風落葉間詣旗亭》詞:“卻是 吳 中諸小部,隊隊檀槽羅帕,羣合樂 南薰 門下。”
5.門名。《宋史·地理志一》:“﹝ 東京 ﹞新城周迴五十里百六十五步。南三門:中曰 南薰 ,東曰 宣化 ,西曰 安上 。”
北斗
大熊星座的一部分恆星,七顆亮星在北天排列成斗(或勺)形。七顆星名是天樞、天璇、天璣、 * 、玉衡、開陽和搖光。前四顆稱“斗魁”,又名“璇璣”;後三顆稱“斗柄”,又名“玉衡”。此七星即大熊座α、β、γ、δ、ε、ζ和η,除 * (δ)是三等星以外,其餘六顆都是二等星。北斗七星常被當作指示方向和認識星座的重要標誌
昇平
太平
昇平之世
歌舞昇平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普天樂原文_普天樂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