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言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雜言原文

吉莫吉於,知足半塗,亦戒中止。

安莫安於,忍辱近勇,亦在知恥。

長莫長於,博謀築室,不潰於成。

先莫先於,脩德神聽,中和且平。

似是而非理難悉,曰失而得事難必。

養雞者不畜狸,牧羊者不畜豺。

智貴決疑,明貴任材。

君辱臣死,樊噲庶幾。

布曰當斬,奪理強辭。

或誠限於時勢,則非我之所知。

唾面自乾世頗有,是可與之言事否。

詩詞問答

問:雜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雜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七十四

參考注釋

吉莫

皮革名。《唐六典·戶部尚書》“一曰關內道……厥貢岱赭鹽山” 唐 李林甫 註:“ 同州 皺文吉莫皮。”參見“ 吉莫靴 ”。

知足

知道滿足,滿足於已經得到的

知足常樂

半塗

亦作“ 半途 ”。1.路途的一半或中間。 元 許衡 《風雨圖詩》:“直到半塗風雨橫,倉惶何處覓前村。”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裘文達公》:“前命未復,後命又至,半途回車,朅朅東西。” 茅盾 《色盲》:“時代的前進的輪子,是只有愈轉愈快地直赴終極,是決不會半途停止的。”

(2).比喻事情進行了一半或正處在進行的過程中。《新唐書·韓愈傳》:“方此時,人人異議以惑陛下,陛下持之不堅,半塗而罷,傷威損費,為弊必深。” 丁玲 《母親》三:“這時鄰縣也送了一些學生來。但是象 吳文英 嫂嫂那樣半途退學的也很多。”

中止

半途停止

中止正常的電視節目加進一段新的重要報導

知恥

謂有羞惡之心。《禮記·中庸》:“知恥近乎勇。”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治化》:“樵者目金而知恥,耕夫讓畔以成仁。” 宋 曾鞏 《敘盜》:“此謂養之既足,導之既明,則為盜者知恥而自新。”

長於

善於 ;擅長

他長於音樂

築室

(1).建築屋舍。《詩·大雅·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 唐 儲光羲 《田家雜興》詩:“築室既相鄰,向田復同道。”《宋史·蘇軾傳》:“ 軾 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築室於 東坡 ,自號‘東坡居士’。”《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於是 真君 辭了 郭璞 ,擇取吉日,挈家父母妻子凡數十口,徙於 西山 ,築室而居焉。”

(2).見“ 築室道謀 ”。

脩德

修養德行。 宋 陳亮 《問答上》:“方三代之衰,聞諸侯脩德以興矣,未聞崛起草野而皆有南面稱孤之心也。”《宋史·樂志五》:“《雲漢》之詩,興於 宣王 ,歌之者取其脩德禳災,以和陰陽之義。”

神聽

英明的聽察力。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聖主不以人廢言。伏惟陛下少垂神聽,臣則幸矣。” 三國 魏 曹植 《求通親親表》:“冀陛下儻發天聰而垂神聽也。” 清 顧炎武 《謁夷齊廟》詩:“庶幾保平生,可以垂神聽。”

中和

(1) 使中和

用酸中和鹼

(2) 相對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質

酸鹼中和

似是而非

表面看來似乎對,而實際上並非如此的

世多似是而非,虛偽類真。——漢· 王充《論衡·死偽》

難必

難以肯定。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立憲紀聞》:“立憲之事,既如是繁重,而程度之能之與否,又在難必之數。” 魯迅 《書信集·致王志文》:“唯近來之出版界,真是戰戰兢兢,所以能登與否,亦正難必。”

牧羊

看羊,放羊

牧羊曲

決疑

亦作“決疑”。解決凝難問題;判斷疑案。《左傳·桓公十一年》:“卜以決疑,不疑何卜?”《鶡冠子·天則》:“聖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史記·循吏列傳》:“公以臣能聽微決疑,故以為理。” 司馬貞 索隱:“言能聽察微理,以決疑獄。” 唐 白居易 《答卜者》詩:“知君善《易》者,問我決疑不。” 明 劉基 《郁離子·枸櫞》:“夫使者所以達主命,釋仇講好,決疑解紛。”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二十章:“ 嵩 在 建業 ,常詣 真諦 之弟子 法泰 決疑。”

貴任

(1).顯貴的官位。 晉 葛洪 《抱朴子·論仙》:“俗人貪榮好利,汲汲名利,以己之心,遠忖昔人,乃復不信古者有逃帝王之禪授,薄卿相之貴任。”

(2).指官位顯貴的人。 唐 張仲素 《內侍護國中尉彭獻忠神道碑》:“派緒綿遠,冠蓋蟬聯,貴任漸繁,乃祔 鹹 鎬 ,今為京兆 三原 人也。”

君辱臣死

封建禮教認為,帝王遭受恥辱,臣僚應當死節。

庶幾

(1) 或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

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史記·秦始皇本紀》

(2) 差不多;近似

全我社稷口,可以庶幾乎!

(3) 指賢者或可以成才的人

限於

受某些條件或情形的限制;局限在某一範圍之內

限於水平

本文討論的範圍,限於一些原則問題

時勢

當時的情勢或趨勢

時勢造英雄

迫於時勢,他不得不做這樣的選擇

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呂氏春秋·察今》

所知

(1) 已掌握的知識

所知不多

(2) 指相識的人

他所知的只是有限的幾個人

唾面自乾

《尚書大傳》卷三:“駡女毋嘆,唾女毋乾。”《新唐書·婁師德傳》:“其弟守 代州 ,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 師德 曰:‘未也。絜之,是違其怒,正使自乾耳。’”後以“唾面自乾”形容逆來順受,受辱而不計較、反抗。《鏡花緣》第三八回:“ 唐敖 道:‘若講能夠忍耐的,莫若本朝去世不久的 婁師德 了:他告訴兄弟,教他唾面自乾。’”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七論“文人相輕”--兩傷》:“由這情形,推而廣之以至於文壇,真令人有不如逆來順受,唾面自乾之感。”亦省作“ 唾面 ”。 明 歸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為本論》:“其在於古,若償金、脫驂、翻羹、唾面之類,皆可以言忠厚也。”

言事

(1).古代專指向君王進諫或議論政事。《荀子·大略》:“ 孟子 三見 宣王 ,不言事。” 唐 韓愈 《送王秀才序》:“ 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貞觀 、 開元 之丕績,在廷之臣爭言事。” 明 歸有光 《題<太僕寺志>後》:“ 懷東 顧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全 。”

(2).今亦指向政府進言或議論國家大事。 毛 *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一:“他上書言事,有信一封。”

(3).訴說或陳述事情。《史記·平準書》:“使問曰:‘家豈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與史官韓愈致<段秀實太尉逸事>書》:“今所趨走州刺史 崔公 ,時賜言事,又具得太尉實跡,參校備具。”

(4).謂記言與記事。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雖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漢文類>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駁亂,《尚書》、《春秋》之旨不立。”集注引 孫汝聽 曰:“《禮記·玉藻》:‘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事,即動也。”又引 童宗說 曰:“《書》以紀言,《春秋》以紀事。”

(5).指公文。《隋書·百官志上》:“諸王公侯國官,皆稱臣……其公文曰言事。”

詩詞推薦

雜言原文_雜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