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蕭望之傳原文
東海有鉅儒,治經脩素履。
露索不肯聽,抱關為祿仕。
宣廟向聞名,對榮稱進止。
一歲乃三遷,何以酬知已。
雅意在本朝,平原辭刺史。
馮翊復移病,諭意事方視。
雖曰不要君,其孰信乎此。
義利抗明辨,而胡自擅使。
大閒固未踰,小節詎盡美。
恭顯方枋政,薰蕕無合理。
子伋上書訟,適用速讒毀。
浸潤災無妄,延緣禍自取。
慷慨飲藥終,足以厲懦鄙。
一再猶不知,渭陵實暗矣。
詩詞問答
問:讀蕭望之傳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讀蕭望之傳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十四
2. 葉
參考注釋
東海
(1) 亞洲東部邊緣海,西接中國大陸,北連黃海,南接南海,面積77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70米,廣闊的東海大陸架是良好的漁場
(2) 泛指東方的大海
鉅儒
儒家大學者。 漢 揚雄 《羽獵賦》:“於茲乎鴻生鉅儒,俄軒冕,雜衣裳,脩 唐 典,匡《雅》《頌》,揖讓於前。”《隋書·經籍志一》:“四方鴻生鉅儒,負袠自遠而至者,不可勝算。” 清 孫鼎臣 《與郭筠仙書》:“其人皆魁閎鉅儒,其文章皆有法度。”
治經
治:研究;經,指《易》、《詩》、《書》、《禮記》、《春秋》等儒家經典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資治通鑑·漢紀》
素履
(1).《易·履》:“初九:素履往,無咎。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王弼 註:“履道惡華,故素乃無咎。” 高亨 註:“素,白色無文彩。履,鞋也。‘素履往’比喻人以樸素坦白之態度行事,此自無咎。”後用以比喻質樸無華、清白自守的處世態度。《三國志·魏志·管寧傳》:“雖有素履幽人之貞,而失 考父 茲恭之義,使朕虛心引領歷年,其何謂邪?” 宋 葉適 《台州高君墓志銘》:“父 融 ,有素履,起家 衡州 司戶參軍。” 清 方文 《王抑之招集齋中有贈》詩:“我雖長賤貧,未敢愆素履。”
(2).居喪時所穿的鞋子。借用為對居喪者的問候語。如:敬候素履。
露索
(1).露出身體被人搜查。《漢書·蕭望之傳》:“吏民當見者,露索去刀兵,兩吏挾持。” 顏師古 註:“索,搜也。露形體而搜也。”《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玢》:“ 玢 亦頗疑諸弟圖己,敕宦官守宮門,入者皆露索。”
(2).井繩。 唐 李商隱 《令狐舍人說昨夜西掖翫月因戲贈》詩:“露索 秦 宮井,風絃 漢 殿箏。” 朱鶴齡 箋註:“古樂府:‘桃生露井上。’” 姚培謙 箋註:“身居西掖,地位清高,碧瓦金莖,攀躋無路。念露索猶供井欄之角,風絃猶和殿角之箏,乃 揚雄 詞賦,獨不能邀故人一薦耶?”
不肯
——用於否定式助動詞表示拒絕
他不聽勸告,不肯在他的船上裝一台輔助引擎
抱關
掌握門閂,把守城門
嬴乃夷門抱關者。——《史記·魏公子列傳》
祿仕
(1).為食俸祿而居官。《詩·王風·君子陽陽序》:“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 鄭玄 箋:“祿仕者,苟得祿而已,不求道行。” 孔穎達 疏:“今言祿仕,止為求祿。”《後漢書·李固傳》:“中常侍在日月之側,聲埶振天下,子弟祿仕,曾無限極。” 唐 韓愈 《爭臣論》:“古之人有雲,仕不為貧。而有時乎為貧,謂祿仕者也。”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四:“祿仕之士,不能撙節。稍豐則飫及狗彘,稍歉則困彼妻孥。” 清 劉大櫆 《方府君墓志銘》:“近代以來,貴祿仕而賤幽貞。”
(2).泛指居官食祿。 漢 蔡邕 《陳政要七事》:“今虛偽小人,本非骨肉,既無幸私之恩,又無祿仕之實。” 唐 韓愈 《祭鄭夫人文》:“苟容躁進,不顧其躬。祿仕而還,以為家榮。” 宋 徐鉉 《稽神錄·趙瑜》:“君命生至薄,名與祿仕皆無分。” 明 李贄 《與河南吳中丞書》:“僕自祿仕以來,未嘗一日獲罪於法禁。”
聞名
(1) 著名;有名
舉世聞名
(2) 聽到名聲
聞名不如見面
稱進
薦舉,推舉。《漢書·薛宣傳》:“ 宣 數言政事便宜,舉奏部刺史郡國二千石,所貶退稱進,白黑分明,繇是知名。”
三遷
(1).相傳 孟軻 幼年時,鄰里環境不好, 孟母 三次遷居,使 軻 得到比較好的學習環境。事見 漢 劉向 《列女傳·鄒孟軻母》、 漢 趙歧 《孟子題辭》。後常以“三遷”為頌揚母教之詞。 宋 葉適 《朱文昭母楊氏輓詞》:“義並三遷峻,書成百卷長。” 清 錢謙益 《南京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董繼周授承德郎制》之五:“三遷之教既成,而一日之養不逮。”
(2).三次遷徙。《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論》:“ 范蠡 三遷,皆有榮名。” 清 黃遵憲 《潮州行》:“一夕輒三遷,蹤跡無定所。”
(3).三次升遷。 宋 俞文豹 《吹劍外錄》:“ 趙忠肅 號 得全 ,宗 伊川 之學,由司諫三遷至大用。”
何以
(1) 用什麼
何以教我
(2) 為什麼
何以出爾反爾
雅意
(1) 舊時敬辭,用於對方的情意
(2) 風雅的意趣
(3) 敬辭,稱對方的意見
本朝
(1) 古人認為朝廷是國家的根本,所以稱朝廷為本朝
(2) 稱自己所處的王朝
原辭
原話。 郭沫若 《斷斷集·水與結晶的溶洽》:“《國聞周報》所載的紀錄是從《留東新聞》轉載的,那篇紀錄和我的原辭大有距離。”
刺史
古代官名,自漢設立本為監察郡縣的官員,宋元以後沿用為一州長官的別稱
馮翊
(1).渾沌。 元 王冕 《題申屠子迪篆刻卷》詩:“我昔聞諸太古初,馮翊窅窅安可摹。”參見“ 馮馮翼翼 ”。
(2).郡名。 唐 賈島 《送殷侍御起同州》詩:“ 馮翊 蒲西 郡,沙岡擁地形。” 元 王逢 《後無題》詩之二:“ 吐蕃 回紇 使何如? 馮翊 扶風 守太疏。”
移病
舊時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婉辭。《漢書·公孫弘傳》:“使 匈奴 ,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 弘 乃移病免歸。” 顏師古 註:“移病,謂移書言病也。”《新唐書·房琯傳》:“ 琯 方日引 劉秩 、 嚴武 與宴語,移病自如。” 宋 曾鞏 《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銘》:“聞君至,移病不出。”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七:“ 於鱗 不樂,移病乞歸。”
諭意
表明意思;示意。《呂氏春秋·離謂》:“言者,以諭意也。”《漢書·嚴助傳》:“上嘉 淮南 之意,美將卒之功,乃令 嚴助 諭意風指於 南越 。” 宋 岳珂 《桯史·陳了翁始末》:“ 陳了翁 在 徽祖 朝,名重一時,為右司員外郎。 曾文肅 布 敬之,欲引以附己,屢薦於上,使人諭意,以將大用之。”
不要
(1)
表示禁止和勸阻
不要逼我
(2)
制止或阻止一個傾向或一個衝動
請他不要打斷別人講話
明辨
明確地分辨;辨別清楚。《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清 姚鼐 《贈孔撝約假歸序》:“言忠信,行篤敬,本也;博聞明辨,末也。” 陶行知 《我們對於新學制草案應持之態度》:“我們對於國外學制的經驗,應該明辨擇善,決不可捨己從人,輕於吸收。”
自擅
自作主張;獨自行動。《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元年》:“今海內分崩,人思自擅,強者為雄。”《秦併六國平話》卷上:“ 平原君 來朝 趙王 曰:‘見有 韓國 使命在外,未敢自擅,伏候勑旨。’”《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 胡生 ﹞竟自別無顧忌,出入自擅,慣了腳步,不覺忘懷了。”
大閒
基本的行為準則。語本《論語·子張》:“大德不踰閒。”《新唐書·卓行傳贊》:“節誼為天下大閒。” 宋 陸游 《自勉》詩:“節義實大閒,忠孝後代看。” 清 包世臣 《藝舟雙楫·贈余鐵香序》:“然自念大閒未逾,雖叢謗集身,幾至危殆,卒未有盪去繩檢,辱身辱先者。”
小節
(1) 無關大局的瑣碎事情或問題
不拘小節
(2) 瑣碎的或微不足道的事情
盡美
極美;完美。《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後漢書·逸民傳序》:“是以 堯 稱則天,不屈 潁陽 之高; 武 盡美矣,終全 孤竹 之絜。” 晉 陸雲 《與平原書》之五:“《詠德頌》甚復盡美,省之惻然。” 唐 孟郊 《投所知》詩:“君存古人心,道出古人轍;盡美固可揚,片善亦不遏。”參見“ 盡善盡美 ”。
恭顯
漢 宦官 弘恭 、 石顯 的並稱。《漢書·劉向傳》:“中書宦官 弘恭 、 石顯 弄權。 望之 、 堪 、 更生 議,欲白罷退之。未白而語泄,遂為 許 史 及 恭顯 所譖愬, 堪 、 更生 下獄。” 晉 潘岳 《西征賦》:“當 音 、 鳳 、 恭 、 顯 之任勢也,乃熏灼四方,震耀都鄙。” 唐 元稹 《人道短》詩:“ 莽 、 卓 、 恭 、 顯 ,皆數十年富貴, 梁冀 夫婦,車馬煌煌。”
枋政
執掌政權。《明史·許譽卿華允誠等傳贊》:“ 崇禎 時,僉壬相繼枋政,天下多故,事之可言者眾矣。” 清 全祖望 《經史問答》:“ 孔子 為士,先儒疑焉。或謂 陽虎 當時枋政,雖陪臣而儼以大夫自居,聖人亦遜以應之。”
薰蕕
香草和臭草。喻善惡、賢愚、好壞等。語本《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杜預 註:“薰,香草;蕕,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惡難除。”《魏書·辛雄傳》:“今君子小人薰蕕不別,豈所謂賞善罰惡,殷勤隱恤者也。” 清 李漁 《奈何天·形變》:“人中魔怪,竟做了雲中仙客,一般的桃柳三春,不枉我薰蕕半載。”
合理
合乎道理或事理
合理的估價
上書
(1) 向君主進呈書面意見;給地位高的人寫信陳述意見
上書乞骸骨。——《後漢書·張衡傳》
吾上書太夫上,譜汝諸孫中。——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2) 舊時指私塾先生給兒童講授新課
適用
符合客觀條件的要求,適合套用
這個新的種植法對我們這個地區很適用
讒毀
進讒毀謗。《韓詩外傳》卷九:“修身不可不慎也。嗜慾侈則行虧,讒毀行則害成。” 唐 高適 《宋中送族侄式顏》詩:“當時有勳業,末路遭讒毀。”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四節:“但因受到 楚王 近臣的嫉視和讒毀,被 楚王 疏遠,並一再遭到放逐。”
浸潤
(1) 液體漸漸滲入或附著在固體表面
春雨浸潤著田野
(2) 也指讒言
無妄
(1).指《易》卦“無妄”。 唐 元稹 《痁臥聞幕中諸公征樂會飲》詩:“布卦求無妄,祈天願孔偕。”
(2).謂邪道不行;不敢詐偽。《管子·宙合》:“奚謂當?本乎無妄之治,運乎無方之事,應變不失之謂當。”《禮記·中庸》“誠者天之道也” 宋 朱熹 集註:“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
(3).指災禍變亂。《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綢繆哲後,無妄惟時。” 劉良 註:“無妄惟時,當窮災之時也。”《晉書·慕容垂載記》:“大王以命世之姿,遭無妄之運,迍邅棲伏,艱亦至矣。”參閱《易·雜卦》及 韓康伯 注。
(4).意外;不期然而然。《戰國策·楚策四》:“世有無妄之福,又有無妄之禍。” 漢 王充 《論衡·明雩》:“夫災變大抵有二:有政治之災,有無妄之變。” 宋 葉適 《滕季度墓志銘》:“而君以慣暇逢倉猝,整習遇草野,厭冠而返,可謂無妄之辱矣!”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乾上。《易·無妄》:“無妄,元亨利貞。” 程頤 傳:“無妄者,至誠也。”
(2).謂真實,真相。《莊子·在宥》:“游者鞅掌,以觀無妄。”
(3).不測;意外。《漢書·谷永傳》:“陛下承八世之功業,當陽數之標季,涉三七之節紀,遭無妄之卦運,直百六之災阸。” 顏師古 註:“取《易》之《無妄卦》為義。”參見“ 無妄之災 ”。
(4).必然。語出《戰國策·楚策四》:“世有無妄之福,又有無妄之禍。” 鮑彪 註:“無妄,言可必。” 清 戴名世 《書先世遺事》:“府君大怒曰:‘吾聞之,有無妄之福者必有無妄之禍。’”
延緣
(1).緩慢移行。《莊子·漁父》:“﹝客﹞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 清 陶澂 《蠻觸行》:“秋林濕盡土花碧,蝸牛延緣不踰尺。”
(2).與他物相連屬。 宋 范成大 《桂海岩洞志》:“ 桂 之千峰皆旁無延緣,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筍瑤篸,森列無際。”
自取
(1).自己招致。《孟子·離婁上》:“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莊子·齊物論》:“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耶?” 宋 梅堯臣 《寄永興招討夏太尉》詩:“二師覆敗乃自取,豈是廊廟謀不臧。” 明 王守仁 《瘞旅文》:“皆爾自取,謂之何哉。”
(2).謂自己取代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先主 ﹞謂 亮 曰:‘君才十倍 曹丕 ,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自娶。《史記·伍子胥列傳》:“ 秦 女絶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婦。”
慷慨
(1) 充滿正氣,情緒激昂
慷慨就義
(2) 大方;不吝嗇
慷慨解囊
飲藥
(1).喝藥。《禮記·曲禮下》:“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 漢 王充 《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
(2).特指服毒。《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齊孝王 懼,乃飲藥 * 。” 金 王若虛 《臣事實辨》:“ 董昭 為 曹操 謀九錫之事, 荀彧 以為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操 不悅, 彧 飲藥而死。” 明 邵璨 《香囊記·潛回》:“那飲藥 譙玄 ,納肝 弘演 ,高風勁節真堪羨。”
足以
完全可以
憑他的成績足以取勝
足以立事。——《資治通鑑》
力尚足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火尚足以明。
一再
一次又一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