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游勾勾崖歌戲呈近溪羅子原文
康陵齋坐客噂噂,羅子匹馬來何晚。
為我言游勾勾崖,九龍池西一峰遠。
初尋樵逕入,仰不見白日。
五月陰風寒,背岩猶積雪。
行看路欲窮,忽與前山通。
世外得人境,古寺蒼崖中。
懸梯獨上石龕坐,老僧汲泉煮青松。
舉頭見,塞外轉目煙霞空。
劃然長嘯震林谷,便欲凌虛御天風。
乘興獨來還獨還,不知梯懸下卻艱。
冉冉又到九龍灣,馬頭月出松陵關。
詩詞問答
問:聽游勾勾崖歌戲呈近溪羅子的作者是誰?答:王樵
問:聽游勾勾崖歌戲呈近溪羅子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陽溪趙子謂予耳之羅子不異身游可名曰聽游予喜此語前人未經道遂用之
參考注釋
坐客
看客,觀眾
坐客乃西顧而嘆。——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噂噂
(1).聚語貌。《詩·小雅·十月之交》“噂沓背憎” 毛 傳:“噂,猶噂噂。” 漢 焦贛 《易林·乾之困》:“噂噂所言,莫知我垣。”
(2).形容嘈雜聲。 唐 盧照鄰 《釋疾文·命曰》:“霓為裳兮羽為旗,雷為車兮電為斾,噂噂兮上馳,遙遙兮橫厲。”
匹馬
一匹馬。後常指單身一人。《儀禮·覲禮》:“奉束帛,匹馬卓上,九馬隨之。”《後漢書·南匈奴傳論》:“龍駕帝服,鳴鐘傳鼓於 清渭 之上,南面而朝單于, 朔 、 易 無復匹馬之蹤,六十餘年矣。” 唐 杜甫 《曲江三章章五句》詩之三:“短衣匹馬隨 李廣 ,看射猛虎終殘年。” 宋 陸游 《訴衷情》詞:“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 梁州 。”《花月痕》第四七回:“ 李稷如 匹馬捉狗頭, 顏卓然 單刀盟倭目。”
為我
戰國 時期 楊朱 主張的“損一毫利天下不與,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學說。《孟子·盡心上》:“ 楊子 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九龍池
(1). 唐 代 長安 池名。故址在今 陝西省 西安市 。 元 喬吉 《金錢記》第一折:“明日三月初三,都要趕 九龍池 賞 楊 家一捻紅。” 元 無名氏《梧桐葉》第三折:“ 若耶溪 西施 戲瓢, 九龍池 玉環 鬭草。”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九龍池》:“ 九龍池 接近 昭陵 ,其北有 粹澤亭 為累朝駐蹕之地。”
(2).故址在今 四川省 茂汶羌族自治縣 。 宋 樂史 《太平寰宇記·四川汶山縣》:“ 巨人山 在 汶山縣 南三十里,山頭有石如人……下有九池,俗傳是 九龍池 。”
樵徑
亦作“ 樵逕 ”。打柴人走的小道。 唐 李華 《仙遊寺》詩:“捨事入樵逕,雲木深谷口。”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牘·王知古》:“隱隱聞 洛城 暮鐘,但彷徨於樵徑古陌之上。” 清 施閏章 《天知庵》詩:“樵徑落松子,疎林八月天。”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白日
(1) 白天
(2) 太陽
白日依山盡。——唐· 王之渙《登鸛雀樓》
(3) 泛指時光
浪費白日
陰風
(1) 從陰暗處來的一股不正或 * 的風
扇陰風、點鬼火
(2) 寒冷的風
積雪
(1).堆積如雪;堆積起來的雪。《楚辭·九歌·湘君》:“桂櫂兮蘭枻,斲冰兮積雪。” 王逸 註:“言己乘船,遭天盛寒,舉其櫂楫,斲斫冰凍,紛然如積雪。” 晉 陶潛 《詠貧士》之五:“ 袁安 困積雪,邈然不可乾。” 唐 皇甫冉 《送令狐明府》詩:“荒林藏積雪,亂石起驚湍。” 宋 徐鉉 《木蘭賦》:“伊庭中之奇樹,有木蘭之可悅。外爛爛以凝紫,內英英而積雪。” 巴金 《答井上靖先生》:“在那個寒冷的夜晚,您的庭院中積雪未化。”
(2).積久下雪。《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鹹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廳事前餘雪猶濕,於是以屑布地。”
行看
(1).且看。 唐 韓愈 《郴州祈雨》詩:“行看五馬入,蕭颯已隨軒。” 明 高明 《琵琶記·才俊登程》:“行看取,朝 紫宸 , 鳳池 鰲禁聽絲綸。”取,得。助詞。
(2).復看,又看。 唐 賈島 《送去華法師》詩:“默聽鴻聲盡,行看葉影飛。”
世外
塵世之外
世外之交
得人
用人得當
懸梯
直升飛機等用的懸垂的軟梯
石龕
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石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從此南入谷七里,又屆一祠,謂之‘石養父母’,石龕木主存焉。” 南朝 梁簡文帝 《為人造丈八夾紵金薄像疏》:“明鏡石龕,獨徘徊於留影。” 唐 戴叔倫 《游少陵寺》詩:“石龕苔蘚積,香徑白雲深。”《宋史·外國傳六·高昌》:“次歷 阿墩族 ,經 馬騣山 望鄉嶺 ,嶺上石龕有 李陵 題字處。”
老僧
(1).年老的和尚。 唐 韓愈 《與孟簡尚書書》:“ 潮州 時,有一老僧號 大顛 ,頗聰明,識道理。” 宋 陸游 《夏夜泛舟書所見》詩:“山房猶復畏炎蒸,長掩柴門媿老僧。” 清 鄭燮 《題畫蘭二十一則》之七:“昔游 天目山 ,與老僧坐密室中,聞幽蘭香,不知所出。”
(2).老和尚自稱。《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老僧與檀越又有一段因緣,願投宅上為兒,以報蓋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青松
青翠的松樹
塞外
中國古代指長城以北的地區。也叫“塞北”
我們都想從鐵道兩旁看到一些塞外風光。——翦伯贊《內蒙訪古》
轉目
轉眼。形容時間短促。 宋 梅堯臣 《飲劉厚甫舍人家》詩:“開目即是今,轉目已成昨。” 宋 司馬光 《和任開叔觀福嚴院舊題名》:“二十年如轉目, 洛陽 不改舊時春。” 宋 王安石 《詠穀》詩:“可憐臺上穀,轉目已陰繁。” 清 惲日初 《觀王石谷畫山水圖歌》:“冉冉嵐氣蒸,轉目無留跡。”
煙霞
煙霧和雲霞,也指“山水勝景”
劃然
(1).象聲形容詞。 唐 穀神子 《博異志·陰隱客》:“至一大門……門有數人俯伏而候。門人示金印、讀玉簡,劃然開門。” 宋 蘇軾 《後赤壁賦》:“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竹青》:“無何, 竹青 出,命眾手為緩結,覺羽毛劃然盡脫。”
(2).忽然;突然。 唐 韓愈 《聽穎師彈琴》詩:“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葉聖陶 《城中·病夫》:“站長嘴裡的叫笛蘧……一響,繁雜的喧聲便劃然而息,整個車站讓異樣的沉默籠罩著。”
(3).界限分明貌。 清 王夫之 《尚書引義·說命中》:“ 宋 諸先儒欲拆 陸 、 楊 ‘知行合一’、‘知不先,行不後’之説,而曰‘知先行後’,立一划然之次序。” 姚華 《論文後編》:“由此以言,則紀必務其大,記不厭其細,二者之界,劃然可識。”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 春秋 和 戰國 是劃然不同的兩個時代。”
(4).猶豁然。開朗貌。 明 王思任 《徐霞客傳》:“與之論山經、辨水脈,搜討形勝,則劃然心開。”
長嘯
(1).大聲呼叫。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長嘯哀鳴,翩幡互經。” 宋 岳飛 《滿江紅·寫懷》詞:“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許地山 《空山靈雨·生》:“它在竹林里長著的時候,許多好鳥歌唱給它聽,許多猛獸長嘯給它聽。”
(2).撮口發出悠長清越的聲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篇》:“顧盼遺光采,長嘯氣若蘭。”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向聞長嘯月下,韻甚清激,私心奉慕,願接清論。” 宋 蘇軾 《和林子中待制》:“早晚 淵明 賦《歸去》,浩歌長嘯老 斜川 。”《群音類選·四節記·復游赤壁》:“長嘯若輕狂,振山林谷應如璜。”
(3).鍾之別名。 唐 馮贄 《南部煙花記·樂器名》:“鐘,一名為長嘯。”
林谷
林木山谷。《墨子·天志上》:“夫天不可為林谷幽門無人,明必見之。” 晉 葛洪 《抱朴子·行品》:“赴 * 而忘生,格兕虎於林谷者,勇人也。” 宋 黃伯思 《東觀餘論·跋蜀道圖後模木》:“雲勢岫色,林谷明靄,皆有逸趣。”《金史·梁襄傳》:“行幸所過,山徑阻修,林谷晻靄,上有懸崖,下多深壑,垂堂之戒,不可不思。”
凌虛
升於空際。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華閣緣雲,飛陛凌虛,俯眺流星,仰觀八隅。” 宋 洪邁 《夷堅丁志·仙舟上天》:“仰空寓目,見一舟凌虛直上。”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九鯉湖日記》:“忽有亭突踞危石,拔迥凌虛,無與為對。” 朱自清 《溫州的蹤跡》三:“所以如此,全由於岩石中間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裡,無可憑依,凌虛飛下,便扯得又薄又細了。”
淩虛:升向高空或高高地在空中。 三國 魏 曹植 《節游賦》:“建三臺於前處,飄飛陛以凌虛。” 晉 葛洪 《抱朴子·君道》:“剔腹背無益之毛,攬六翮凌虛之用。” 清 黃遵憲 《大阪》詩:“江山入眼花光媚,樓閣凌虛海氣豪。”
御天
(1).控御天道,統治天下。《易·乾》:“時乘六龍以御天。” 孔穎達 疏:“乾之為德,以依時乘駕六爻之陽氣,以控御於天體。”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一:“朕秉籙御天,握樞臨極。” 唐 黃滔 《景陽井賦》:“御天失措,且四方之大何從;沒地無慙,顧九仞之深可匿。” 明 王鴻儒 《凝齋筆語》卷一:“天之六陽時序如此,聖人加畫乾封亦如此,此所以御天也。”
(2).宮門名。 元 楊允孚 《灤京雜詠》之三三:“又是宮車入 御天 ,麗姝歌舞太平年。”
乘興
乘著一時高興
來還
歸來;回來。《史記·陳杞世家》:“﹝ 楚莊王 ﹞已誅 徵舒 ( 夏徵舒 ),因縣 陳 而有之,羣臣畢賀。 申叔時 使於 齊 來還,獨不賀。” 唐 元稹 《酬樂天待漏入閣見贈》詩:“謫仙名籍在,何不重來還?”《宋史·樂志十一》:“南溟浮天,旁通百蠻,風檣迅疾,琛舶來還。”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冉冉
(1) 漸進地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古樂府《陌上桑》
(2) ∶ 慢慢地
冉冉上升
(3) 柔軟下垂的樣子
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九龍
(1).稱以九龍為飾之物。古有“龍生九子”之說,因以為飾而示祥瑞。《文選·張衡<東京賦>》:“ 九龍 之內,寔曰嘉德。” 薛綜 註:“ 九龍 ,本 周 時殿名也。門上有三銅柱,柱有三龍相糺繞,故曰九龍。” 北齊 顏之推 《古意》詩之一:“ 吳 師破九龍, 秦 兵割千里。” 余冠英 註:“九龍,《淮南子·泰族訓》:‘ 闔閭 伐 楚 ……破九龍之鐘。’” 唐太宗 《詠燭》詩之二:“九龍蟠燄動,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此指九龍燭。如:九龍帳;九龍冠;九龍輿。
(2).傳說中神仙駕御的神獸。 晉 葛洪 《抱朴子·金丹》:“ 元君 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調和陰陽,役使鬼神風雨,驂駕九龍十二 * 。”《雲笈七籤》卷九八:“寶蓋連輿,命駕御九龍。”
(3).傳說中治水的九條龍。 元 馬致遠 《薦福碑》第三折:“今年是九龍治水,少不的珠露成災。” 明 何景明 《九川行》:“帝遣九龍下,治此 江 漢 安。”
(4).對一門九子的美稱。《北齊書·王昕傳》:“ 昕 母 清河 崔氏 ,學識有風訓,生九子,並風流藴藉,世號 王氏 九龍。”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氏族類·九龍》:“ 後魏 崔子瑜 、 子樞 等九人號九龍。” 唐 楊炯 《宴人楊八宅序》:“一門九龍之紱冕,四代五公之緒秩。”
(5).稱 漢文帝 的九匹良馬。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馬》:“ 文帝 自 代 還,有良馬九匹……號為九良,一曰九逸,又曰九龍。”參見“ 九逸 ”。
(6).鞭炮的一種。 孫錦標 《通俗常言疏證·水火》:“《宛署記》又有名九龍入雲。即炮仗之九條龍也。”
馬頭
(1).馬的頭。《漢書·五行志中之下》:“ 元封 三年十二月,雷雨雹,大如馬頭。”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詩:“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2).船隻停泊處。即碼頭。《資治通鑑·唐穆宗長慶二年》:“又於 黎陽 築馬頭,為度河之勢。” 胡三省 註:“附河岸築土植木夾之至水次,以便兵馬入船,謂之馬頭。” 宋 梅堯臣 《次韻和馬都官宛溪浮橋》:“馬頭分朱欄,水底裁碧天。”《儒林外史》第六回:“少刻,船攏了馬頭。”
(3).指商業城市;都會。《警世通言·喬彥傑一妾破家》:“我今做主,將你嫁與這個官人為妾,即今便過 喬官人 船上去。 寧海郡 大馬頭去處,快活過了生世。”《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興哥 久聞得‘上説天堂,下説 蘇 杭 ’,好個大馬頭所在,有心要去走一遍。” 清 韓泰華 《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上:“水陸商賈聚集之所曰馬頭。”
(4).馬夫頭目。《六部成語註解·兵部》:“馬頭:馬夫之頭目。”
(5).舊時迎神賽會,讓孩子們裝扮著戲裡的角色,騎馬遊行,叫“馬頭”。 魯迅 《朝花夕拾·五猖會》:“其次是所謂‘高蹺’、‘抬閣’、‘馬頭’了。”
松陵
(1). 吳淞江 的古稱。為 太湖 支流三江之一,由 吳江縣 東流與 黃浦江 匯合,出 吳淞口 入海。 唐 陸廣微 《吳地記》:“ 松江 ,一名 松陵 ,又名 笠澤 。” 唐 皮日休 《松江早春》詩:“ 松陵 清浄雪初消,見底 新安 恐未如。”參見“ 松江 ”。
(2). 吳江縣 的別稱。 宋 姜夔 《過垂虹》詩:“曲終過盡 松陵 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江南六·吳江縣》:“ 吳江縣 ,府東南四十五里,東北至 松江府 …… 唐 曰 松陵鎮 。 乾寧 二年, 楊行密 與 錢鏐 相攻,設砦於此,屬 松江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