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鑼行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鳴鑼行原文

鳴鑼早晚時有定,一處鳴鑼五處應。

御園縱橫無三里,一已遍聞五何倩。

司房帖傳掌儀司,始自何年艱究竟。

幼熟聞之今亦然,放燈收燈藉傳令。

匉訇鞺鞳那厭喧,事好張大習成性。

類乎斯者難婁數,弗勝其去斯猶剩。

非甚礙戒甚疾惡,況因華節姑且聽。

雖然懼亦即在茲,少弗慎焉弊將盛。

詩詞問答

問:鳴鑼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鳴鑼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一部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二

2. 上聲

參考注釋

鳴鑼

敲打銅鑼。常用以警眾、聚眾。《元史·刑法志四》:“諸軍官鳩財聚眾,張設儀衛,鳴鑼擊鼓,迎賽神社,以為民倡者,笞五十七。” 郭燦東 《黃巢》第三章七:“ 王處存 便命鳴鑼收軍。”

早晚

(1) 早晨和晚上

他每天早晚都練氣功

(2) 時候

他已走了多半天了,這早晚多半已經到家了

(3) 〈方〉∶泛指將來某個時候

你早晚進城來,到我們這裡坐坐

(4) 或早或晚

人早晚要死的

御園

即御苑。 唐 李紳 《憶春日曲江後許至芙蓉園》詩:“春風上苑開桃李,詔許看花入御園。” 清 厲鶚 《東城雜記·富景園》:“ 武林 城東曰 東園 者, 宋 御園也。”參見“ 御苑 ”。

縱橫

(1) 豎和橫互相交錯

眾壑縱橫。——《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猶有曲挺縱橫者。

刀戟縱橫。——《廣東軍務記》

(2) 奔放自如

筆意縱橫

(3) 賓士無阻

縱橫四海

(4) 放肆;無所顧忌

(5) 指合縱連橫

房帖

貼在街頭的房屋招租啟事。

傳掌

繼承掌管。《魏書·儒林傳·陳奇》:“ 奇 所注《論語》, 矯之 傳掌,未能行於世。” 宋 桑世昌 《蘭亭博議·紀原》:“ 右軍 亦自愛重,留付子孫,傳掌至七代孫 智永 。”

儀司

泛稱地方司法機構。 清 余懷 《板橋雜記·麗品》:“適 浙 來一傖父,與一詞客爭寵,合 江 右某孝廉互謀,使酒駡座,訟之儀司,誣以盜匿金犀酒器,意在逮辱 眉娘 也。”

究竟

到底

他究竟想乾什麼?

在這方面,他究竟是行家

熟聞

經常聽到。 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下:“ 張昭 論將,以 魯肅 為麄疎, 漢帝 、 吳王 熟聞此義。”《東周列國志》第二六回:“此 晉國 之大賢人,臣熟聞其名也。” 姚雪垠 《言志篇》:“壯懷常伴荒雞舞,寒夜熟聞關上鐘。”

亦然

也是這樣。《穀梁傳·成公七年》:“免牲者,為之緇衣纁裳,有司玄端,奉送至於南郊,免牛亦然。” 宋 范鎮 《東齋記事》卷二:“ 周諫議 湛 善射弩,十發十中的,隔屋射亦然。” 毛 * 《論持久戰》五二:“內線和外線--抗日戰爭是整個處於內線作戰的地位的;但是主力軍和游擊隊的關係,則是主力軍在內線,游擊隊在外線,形成夾攻敵人的奇觀。各游擊區的關係亦然。”

放燈

(1).指農曆正月元宵節燃點花燈供民游賞的風俗。放燈之期,代有不同,約在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之間。 宋 江休復 《江鄰幾雜誌》:“京師上元,放燈三夕, 錢氏 納土進錢買兩夜,今十七,十八兩夜燈,因 錢氏 而添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畿輔·元夕放燈》:“禮部上疏,援引前例請旨,許來年新正民間放燈凡十晝夜,蓋比之 宋 初 錢俶 買宴增三日之外,又展二日。”

(2).指放河燈。 明 劉侗 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七月﹞十五日,諸寺建盂蘭盆會,夜於水次放燈,曰放河燈。”《儒林外史》第四回:“眾和尚喫完了齋,洗了臉和手,吹打拜懺,行香放燈,施食散花,跑五方,整整鬧了三晝夜,方纔散了。”

收燈

舊俗農曆正月十五為燈節,正月十三日謂上燈,正月十八日謂收燈。 宋 姜夔 《浣溪沙》詞序:“己酉歲客 吳興 ,收燈夜闔戶無聊。” 宋 范成大 《浣溪沙·元夕後三日王文明席上》詞:“寶髻雙雙出綺叢,妝光梅影各春風。收燈時候卻相逢。” 清 黃景仁 《木蘭花慢·十八夜對月》詞:“道今夜收燈,半城猶照,剩管殘絃。”

傳令

下達檔案通知和命令

傳令嘉獎

匉訇

象聲詞。形容大聲。 清 吳廷楨 《觀潮》詩:“驚濤盪潏天低昂,亂石匉訇山破碎。”《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四回:“ 符老爺 登時大發雷霆起來,把那獨腳桌子一掀,匉訇一聲,桌上的東西翻了個滿地。”《痛史》第三回:“只見半空中碗大的一個透紅彈子,向城上飛來,恰打在一個城垜上,匉訇一聲,城垜已倒。”參見“ 砰訇 ”。

鞺鞳

鐘鼓聲。亦指其他類似的響聲。 唐 皮日休 《二游詩·任詩》:“袞衣競璀璨,鼓吹爭鞺鞳。” 宋 陸游 《宿漁浦》詩:“燈影動搖風不定,船聲鞺鞳浪初生。” 清 趙翼 《自鳴鐘》詩:“有時放筆吐偉詞,鞺鞳能令四座愕。”

張大

(1) 擴大;誇大

張大其事

(2) 張得很大

他張大了眼睛看著,似乎還不太明白

成性

形成某種習性、癖好

侵略成性

類乎

好似;接近於

這個故事很離奇,類乎神話

非甚

非常,很。《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太子聞語,非甚驚惶。”《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 須達 既奉勑旨,心中非甚憂惶。” 蔣禮鴻 通釋:“非甚,猶如説‘非常’。”

疾惡

憎惡

疾惡反動勢力

華節

春節。《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春曰青陽,亦曰發生、芳春、青春、陽春……節曰華節、芳節、良節、嘉節、韶節、淑節。”

姑且

(1) 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動作暫且如此,帶有暫作某種讓步的意思,或說明在不得已情況下,只好這樣,相當於“暫且”、“先”

以前的事姑且擱起,這一大把銅元又是什麼意思?——《一件小事》

(2) 用於暫時的目的和滿足暫時的需要

這個意見姑且保留

雖然

(1) ——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李大伯雖然年過六十,勞動勁頭卻比得上年輕的小伙子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魯迅《故鄉》

(2) 雖然如此,雖是這樣;即使這樣

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戰國策·魏策》

詩詞推薦

鳴鑼行原文_鳴鑼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