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濛濛曉翠濕鞋弓,天晴來上案山峰。
從頭一望珠樓好,港口條條戲九龍。
詩詞問答
問:《竹枝詞·當湖十首·其二·案山曉翠》的作者是誰?答:沈懋嘉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一部 出處:槜李詩系卷十三
參考注釋
濛濛
1.迷茫貌。《詩·豳風·東山》“零雨其濛” 漢 鄭玄 箋:“歸又道遇雨,濛濛然。” 漢 嚴忌 《哀時命》:“霧露濛濛,其晨降兮。” 唐 吉師老 《鴛鴦》詩:“江島濛濛煙靄微,緑蕪深處刷毛衣。” 明 陳恭尹 《登祝融峰》詩:“濛濛在太古,乾坤猶未判。” 冰心 《最後的安息》:“對面山峰上,雲氣濛濛,草色越發的青綠了。”
2.紛雜貌。 漢 枚乘 《梁王菟園賦》:“羽蓋繇起,被以紅沫,濛濛若雨委雪。” 唐 賈島 《送神邈法師》詩:“柳絮落濛濛, 西州 道路中。” 宋 晏殊 《踏莎行》詞之五:“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 清 陳維崧 《點絳唇·和成容若韻》詞:“西風惡,數聲城角,冷雁濛濛落。”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黃鸝低鳴,飛絮濛濛。”
3.濃盛貌。 唐 張籍 《惜花》詩:“濛濛庭樹花,墜地無顏色。”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一折:“愁雲靄靄,殺氣濛濛。”
山峰
山的尖頂
從頭
(1) 從開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 * 《憶秦娥·婁山關》
(2) 重新
一望
(1).眺望一下;看一下。 南朝 梁 王僧孺 《落日登高》詩:“憑高且一望,目極不能捨。” 宋 孫光憲 《浣溪沙》詞:“蓼岸風多橘柚香, 江 邊一望 楚 天長。”《西遊記》第三六回:“佇立草坡,一望並無客旅。”《兒女英雄傳》第五回:“隔牆一望,裡面塔影沖霄,松聲滿耳,香菸冷落,殿宇荒涼。”
(2).指目力所及的距離。亦泛指較近的距離。 元 王實甫 《麗春堂》第一折:“則見貝闕蓬壺一望中。”《三國演義》第四九回:“ 武昌 一望之地,最為緊要。”《西遊記》第九三回:“我這寺一望之前,乃是 舍衛國 。”
珠樓
指華麗的樓閣。 唐 於濆 《宮怨》詩:“臨江起珠樓,不賣 文君 酒。”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三折:“更將玉殿珠樓、片瓦根椽直教火焚了罷。” 清 納蘭性德 《柳枝詞》:“軟風吹雪帶微香,曾向珠樓掃鈿床。”
港口
(1) * 頭設施、供船隻停靠、人貨上下的地方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宋· 蘇軾《石鐘山記》
(2) 又如:通商港口
條條
(1) 人為制定的一些條文、規定等
我最不喜歡這些條條框框了
(2) 縱向的組織系統或領導關係
要乾好這項工作,一定要注意條條和塊塊的關係
九龍
(1).稱以九龍為飾之物。古有“龍生九子”之說,因以為飾而示祥瑞。《文選·張衡<東京賦>》:“ 九龍 之內,寔曰嘉德。” 薛綜 註:“ 九龍 ,本 周 時殿名也。門上有三銅柱,柱有三龍相糺繞,故曰九龍。” 北齊 顏之推 《古意》詩之一:“ 吳 師破九龍, 秦 兵割千里。” 余冠英 註:“九龍,《淮南子·泰族訓》:‘ 闔閭 伐 楚 ……破九龍之鐘。’” 唐太宗 《詠燭》詩之二:“九龍蟠燄動,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此指九龍燭。如:九龍帳;九龍冠;九龍輿。
(2).傳說中神仙駕御的神獸。 晉 葛洪 《抱朴子·金丹》:“ 元君 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調和陰陽,役使鬼神風雨,驂駕九龍十二 * 。”《雲笈七籤》卷九八:“寶蓋連輿,命駕御九龍。”
(3).傳說中治水的九條龍。 元 馬致遠 《薦福碑》第三折:“今年是九龍治水,少不的珠露成災。” 明 何景明 《九川行》:“帝遣九龍下,治此 江 漢 安。”
(4).對一門九子的美稱。《北齊書·王昕傳》:“ 昕 母 清河 崔氏 ,學識有風訓,生九子,並風流藴藉,世號 王氏 九龍。”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氏族類·九龍》:“ 後魏 崔子瑜 、 子樞 等九人號九龍。” 唐 楊炯 《宴人楊八宅序》:“一門九龍之紱冕,四代五公之緒秩。”
(5).稱 漢文帝 的九匹良馬。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馬》:“ 文帝 自 代 還,有良馬九匹……號為九良,一曰九逸,又曰九龍。”參見“ 九逸 ”。
(6).鞭炮的一種。 孫錦標 《通俗常言疏證·水火》:“《宛署記》又有名九龍入雲。即炮仗之九條龍也。”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