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滹沱河阻雨原文
昨夜臥龍奮河滸,坐見滹沱漲山雨。
昆崙忽決倒滄溟,白帝江陵安足數。
我欲用之拂狂濤,坤軸無定怒雷號。
況復經旬不見日,頓令庭砌長蓬蒿。
年來愁賦行路難,等閒平地還波瀾。
羽書不至天涯暮,煙林風起葦聲寒。
詩詞問答
問:過滹沱河阻雨的作者是誰?答:何海晏
問:過滹沱河阻雨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何海晏的名句有哪些?答:何海晏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古今圖書集成
參考注釋
昨夜
(1).昨天夜裡。 南朝 宋 鮑照 《上潯陽還都道中》詩:“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 蘆洲 。” 前蜀 毛文錫 《醉花間》詞之一:“昨夜雨霏霏,臨明寒一陣。” 巴金 《探索集·長崎的夢》:“昨夜,我夢見我在 長崎 。”
(2).日前。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六:“夫人與 鄭恆 親。雖然昨夜見許,未足取信。”
臥龍
比喻隱居或未露頭角的傑出人才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河滸
河邊。語本《詩·王風·葛藟》:“緜緜葛藟,在 河 之滸。” 漢 崔瑗 《河堤謁者箴》:“導 河 積石 ,鑿於 龍門 。疏為 砥柱 ,率彼 河 滸。” 南朝 宋 鮑照 《代棹歌行》:“昔秋寓 江 介,茲春客河滸。”
坐見
猶言眼看著,徒然看著。 隋 盧思道 《聽鳴蟬篇》詩:“一夕復一朝,坐見涼秋月。” 唐 陳子昂 《登澤州城北樓宴》詩:“復來登此國,臨望與君同。坐見 秦 兵壘,遙聞 趙 將雄。” 唐 杜甫 《後出塞》詩之五:“坐見 幽州 騎,長驅 河 洛 昏。”
滹沱
亦作“ 滹沲 ”。水名。即 滹沱河 。在 河北省 西部。出 山西省 繁峙縣 東之 泰戲山 ,穿割 太行山 ,東流入 河北平原 ,在 獻縣 和 滏陽河 匯合為 子牙河 。至 天津市 ,會 北運河 入海。 唐 李頎 《欲之新鄉答崔顥綦毋潛》詩:“寒風卷葉渡 滹沱 ,飛雪覆地悲峨峨。”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誌一》:“凡 大河 、 漳水 、 滹沲 ……悉是濁流。”
滄溟
(1).大海。《漢武帝內傳》:“諸仙玉女,聚居滄溟。” 唐 元稹 《俠客行》:“此客此心師海鯨,海鯨露背橫滄溟。”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一泛滄溟,即暈眩嘔噦,不能行立。” 趙朴初 《憶江南》詞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滄溟。”
(2).蒼天,高遠幽深的天空。 元 鄭光祖 《周公攝政》第一折:“天地為盟,上有滄溟。”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相爭朝》:“邊城塵土暗滄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陳夢雷 《登屴崱峰》詩之二:“泉歸洞壑聲聞靜,天入滄溟法界空。”
帝江
古代傳說中識歌舞的神鳥。《山海經·西山經》:“﹝ 天山 ﹞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發參差於 王子 ,傳妙靡於帝江。” 李周翰 註:“ 天山 有鳥,狀赤如丹,是識歌舞,至於妙靡,名帝江。”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諾皋記上》:“ 天山 有神,是名混潡,狀如橐而光,其光如火,六足重翼,無面目,是識(一曰嗜音)歌舞,實為帝江。” 魯迅 《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足數
(1).實足的數額。《醒世姻緣傳》第十回:“兩個把與 晁大舍 看了,只得一一應承,差了人各處當舖錢桌,分頭尋覓足色足數金銀,分文不少,託得二人交付進去。”《醒世姻緣傳》第六六回:“糶了十六石絶細的稻米,得了三十二兩銀子,足數足色。”
(2).猶作數,算數。 郭沫若 《豕蹄·孟夫子出妻》:“師母,你不去,好么?我剛才的話是不足數的。”
狂濤
洶湧的波濤,比喻浩大的聲勢
狂濤怒浪
坤軸
古人想像中的地軸。 晉 張華 《博物志·地》:“ 崑崙山 北地轉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萬里。地下有四柱,四柱廣十萬里,地有三千六百軸,犬牙相舉。” 宋 辛棄疾 《滿江紅·和傅岩叟香月韻》:“根老大,穿坤軸。枝夭嫋,蟠龍斛。”《紅樓夢》第五十回:“何處梅花笛?誰家碧玉簫?鰲愁坤軸陷,龍斗陣雲銷。”
況復
亦作“況復”。1.更加;加上。 隋煬帝 《白馬篇》:“本持身許國,況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詩:“干戈況復塵隨眼,鬢髮還應雪滿頭。” 明 梁辰魚 《於虎丘殿階遇張月容》曲:“眼波橫,況復香肩偷憑。”
(2).何況,況且。《陳書·江總傳》:“況復才未半古,屍素若茲。” 唐 馬總 《意林·傅子》:“蜘蛛作羅,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況復人乎?” 唐 劉駕 《寄遠》詩:“得書喜猶甚,況復見君時。”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詩》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視,況復不相識。”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庭砌
(1).庭階。 宋 秦觀 《南歌子·贈陶心兒》詞:“玉露沾庭砌,金風動琯灰。”
(2).庭院。 唐 李鹹用 《庭竹》詩:“嫩緑與老碧,森然庭砌中。”
蓬蒿
(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並興。”《莊子·逍遙遊》:“﹝斥鴳﹞翱翔蓬蒿之間。” 晉 葛洪 《抱朴子·安貧》:“是以俟扶搖而登蒼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夢陽 《漢京篇》:“ 霍氏 門前狐夜號, 魏其 池館長蓬蒿。” 峻青 《秋色賦·夜宿靈山》:“看到的是滿地荒草,遍野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處。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山居澤處,蓬蒿墝埆,財物流通,有以均之。” 唐 李白 《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並世奇男淑女,慧業天生,湮沒蓬蒿,姓名翳寂,豈少也哉!”
(3).茼蒿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茼蒿》。
行路難
(1).行路艱難。亦比喻處世不易。 唐 杜甫 《宿府》詩:“風塵荏苒音書絶,關塞蕭條行路難。”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詩:“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2).樂府雜曲歌辭名。內容多寫世路艱難和離情別意。原為民間歌謠,後經文人擬作,采入樂府。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十九首及 唐 李白 所作《行路難》三首都較著名。《晉書·袁山松傳》:“初, 羊曇 善唱樂, 桓伊 能輓歌,及 山松 《行路難》繼之,時人謂之‘三絶’。” 陳去病 《少年行》之三:“勸君莫誦《行路難》,勸君莫復居 長安 。”
閒平
亦作“間平”。 漢 河間獻王 劉德 、 東平憲王 劉蒼 的合稱。兩人皆有賢名。後因以“閒平”指宗室藩王中之賢者。《南史·梁宗室傳論》:“ 安成 、 南平 、 鄱陽 、 始興 俱以名跡著美,蓋亦 有梁 之 間 平 也。” 唐 王勃 《平台秘略論·褒客》:“斯實藩邸之盛事, 間 平 之用心也。” 宋 張元乾 《滿庭芳》詞:“ 間 平 襟度, 濮 邸行尊崇。”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官名地名從省》:“﹝ 六朝 人稱﹞ 河閒 、 東平 為‘閒平’。”
亦作“間平”。隨意品評。 南唐 李煜 《子夜歌》:“同醉與閒平,詩隨羯鼓成。”
還波
回波,回流。 南朝 齊高帝 《塞客吟》:“戒旋鷁,躍還波。” 唐 杜甫 《送殿中楊監赴蜀見相公》詩:“去水絶還波,洩雲無定姿。”
羽書
古代插有鳥羽的緊急軍事文書
不至
(1).不到。《禮記·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2).不必。 漢 桓寬 《鹽鐵論·憂邊》:“夫治亂之端,在於本末而已,不至勞其心而道可得也。”《漢書·儒林傳·申公》:“為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如何耳。”
(3).不至於,表示不會出現某種結果。《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鳳生 終是留心,不至大醉。” 茅盾 《子夜》五:“兄弟本來以為 周仲偉 和 陳君宜 兩位是買辦出身,手面總不至十分小,所以存心拉攏。”
天涯
在天的邊緣處。喻距離很遠
天涯若比鄰。——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同是天涯淪落人。——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煙林
煙霧籠罩的樹林。 唐 劉禹錫 《和竇中丞晚入容江作》:“莎岸見長亭,煙林隔麗譙。” 元 王惲 《枯木寒鴉》詩:“錦鳩呼雨煙林外,紅杏香中過一生。” 清 侯方域 《倪雲林十萬圖記》:“氣象蕭疏,煙林清曠。” 況周頤 《水龍吟》詞:“出簾櫳試望,半珪殘月,更堪在、煙林外!”
風起
(1).風颳起來。 晉 陸機 《豪士賦》序:“是以事窮運盡,必於顛仆;風起塵合,而禍至常酷也。” 唐 杜甫 《船下夔州郭宿雨濕不得上岸別王十二判官》詩:“風起春燈亂, 江 鳴夜雨懸。”《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風起時,有千尺翻頭浪。”
(2).比喻事物的興起。《史記·淮陰侯列傳》:“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桀建號壹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襍遝,熛至風起。” 漢 嚴遵 《道德指歸論·萬物之奧》:“海內之士,回響風起;俊雄英豪,輻至蜂止。”《漢書·息夫躬傳》:“如使狂夫嘄謼於東崖, 匈奴 飲馬於 渭水 ,邊竟雷動,四野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