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袁州仰山簡長老

作者:許景衡 朝代:宋代

贈袁州仰山簡長老原文

簡師本吾儒,學佛見閫奧。

開心滌塵滓,回首棄巾帽。

飄飄秋雲意,凜凜霜柏操。

魚鼓屢陪眾,林壑常寄傲。

十年棲仰山,終日勤勸導。

欲酌清泠泉,為爾沃炎燥。

欲揮智慧劍,戒爾逞貪暴。

迷途自多梗,法岸豈易到。

惟知務引拔,仰不愧覆幬。

幽明雖難詰,善否疑有報。

岩間涌寶塔,茲事誰為造。

琢削寧須班,挽拽誰困奡。

一方競奔走,萬口盡諠噪。

守臣獻異狀,天子錫嘉號。

鎮壓等衡岳,扶持壯大寶。

師乎良有得,叟也無復道。

詩詞問答

問:贈袁州仰山簡長老的作者是誰?答:許景衡
問:贈袁州仰山簡長老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許景衡的名句有哪些?答:許景衡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參考注釋

簡師

簡易師範學校的簡稱

學佛

(1).學習佛法。謂出家做和尚。 唐 方乾 《貽亮上人》詩:“人間學佛知多少,浄盡心花只有師。” 唐 黃滔 《送僧》詩:“纔年七歲便從師,猶説辭家學佛遲。” 五代 徐夤 《山寺寓居》詩:“披緇學佛應無分,鶴氅談空亦不妨。” 宋 李覯 《回明上人詩卷》詩:“學佛有餘力,吟詩過一生。”

(2).指信仰或研究佛教。 唐 鄭愚 《潭州大溈山同慶寺·大圓禪師碑銘序》:“知余學佛,求為讚説。”《新五代史·雜傳·馬胤孫》:“ 胤孫 既學 韓愈 為文,故多斥浮屠之説,及罷歸,乃反學佛,撰《法喜集》、《佛國記》行於世。”

閫奧

(1).深邃的內室。 唐 柳宗元 《石澗記》:“亘石為底,達於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筵席、若限閫奧。”

(2).指地域的中心。 清 侯方域 《定鼎說》:“ 宋 都中 豫 ,澶漫九州,閫奧中夏,水陸都會也。”

(3).比喻學問或事理的精微深奧所在。《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娛心 黃 老 ,游志六藝,升堂入室,究其閫奧。” 宋 蘇軾 《和寄天選長官》:“藩籬吾未窺,敢議窮閫奧。” 清 王韜 《洋務在用其所長》:“苟能師各國之所長,兼收並蓄,悉心致志,務在探其閫奧,而勿徒襲其皮毛,安見其遽出西人下哉!” 郭沫若 《<管子集校>敘錄》:“ 宋 代言《管子》者以 張嵲 《讀管子》一文最見功力,其文雖不足四百字,而訓詁精確,洞見閫奧。”

(4).內宮。 宋 葉適 《祭林大卿淑人文》:“蚤與大農,久參內署,遂親閫奧,且接話語。”

開心

(1) 心情愉快舒暢

(2) 戲弄別人,使自己高興

別拿這小孩開心了

塵滓

(1) 細小的塵灰渣滓

她又不雜一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朱自清《綠》

(2) 比喻世間煩瑣的事務

其餘桎梏塵滓之中,顛仆名利之下者,豈可備言乎?——《顏氏家訓·勉學》

回首

(1) 把頭轉向後方

(2) 回顧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婉辭。死亡

回首之日

巾帽

指頭巾或帽子。 宋 蘇軾 《江上值雪效歐陽體仍不使皓白潔素等字》詩:“高人著屐踏冷冽,飄拂巾帽真仙姿。” 宋 陳師道 《送趙承議》詩:“林湖更覺追隨盡,巾帽猶堪語笑傾。” 清 方以智 《通雅》卷三六二:“常服之巾隨人取名,巾帽為古之通稱。”

飄飄

(1).風吹貌。 晉 陶潛 《與殷晉安別》詩:“飄飄西來風,悠悠東去雲。” 唐 韓愈 《豐陵行》:“清風飄飄輕雨灑,偃蹇旗斾卷以舒。”

(2).飛揚貌。 漢 張衡 《西京賦》:“度曲未終,雲起雪飛。初若飄飄,後遂霏霏。” 南唐 馮延巳 《春光好》詞:“飄飄輕絮滿南園,牆下草芊眠。” 元 張埜 《水龍吟·詠遊絲》詞:“落花天氣初晴,隨風幾縷來何處。飄飄冉冉,悠悠颺颺,欲留還去。”

(3).飛翔貌。《文選·潘岳<秋興賦>》:“蟬嘒嘒而寒吟兮,雁飄飄而南飛。” 李善 註:“飄飄,飛貌。” 唐 李鹹用 《投所知》詩:“誰能借與摶扶勢,萬里飄飄試一飛。” 宋 王安石 《春從沙磧底》詩:“萬里卜鳳凰,飄飄何時至?”

(4).輕盈舒緩,超塵脫俗的樣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 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説,飄飄有凌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閒意。” 宋 王安石 《用前韻戲贈葉致遠直講》:“飄飄凌雲意,強御莫能懾。” 宋 蘇軾 《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清 劉大櫆 《<皖江酬唱集>序》:“璨璨乎珠玉之輝,飄飄乎雲霞之態。”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五:“﹝ 韓老六 ﹞把 楊老疙疸 灌得手腳飄飄,不知鐵鍬有幾個齒了。”

(5).形容動盪不安、不平靜。《隋書·文學傳·孫萬壽》:“如何載筆士,翻作負戈人。飄飄如木偶,棄置同芻狗。”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波瀾飄飄,風雨任運推轉,何必越性乾祈。” 宋 曾鞏 《寄孫正之》詩:“貌癯心苦氣飄飄,長餓空林不可招。”

(6).漂泊貌。形容行止無定。 晉 陸機 《從軍行》:“苦哉遠征人,飄飄窮四遐。” 唐 劉長卿 《睢陽贈李司倉》詩:“飄飄 洛陽 客,惆悵 梁園 秋。” 明 王雲鳳 《送客》詩:“雲氣溟濛雨欲絲,飄飄遊子別離時。”

(7).迅疾貌,倏忽貌。《淮南子·兵略訓》:“與飄飄往,與忽忽來,莫知其所之。” 元 劉伯亨 《朝元樂》套曲:“飄飄四季過,迢迢一年矣。” 明 何景明 《暮春》詩:“飄飄歲月此雙燕,渺渺江湖聊一槎。”

(8).形容思想、意趣高遠。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志飄飄焉,嶢嶢焉,似若狹六合而隘九州。” 北周 庾信 《謝趙王示新詩啟》:“落落詞高,飄飄意遠。文異水而湧泉,筆非秋而垂露。” 宋 王安石 《次韻酬陸彥回》:“款款故情初未憖,飄飄新句總堪傳。”

(9).形容遙遠、久遠。 三國 魏 徐幹 《室思詩》:“浮云何洋洋,願因通我詞,飄飄不可寄,徙倚徒相思。” 明 何景明 《送望之赴汶上》詩之二:“賔朋半海內,弟妹各天涯。駐馬臨岐處,飄飄獨望家。”

凜凜

(1) 寒冷

水氣凜凜

(2) 嚴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樣子

凜凜如生

柏操

亦作“栢操”。謂夫死不嫁的節操。 清 錢謙益 《母旌表節婦常氏贈安人制》:“蘭儀永謝,栢操有聞。”參見“ 柏舟 ”。

魚鼓

亦作“ 魚皷 ”。1.魚形木鼓。寺院中擊之以報時。 唐 真覺 《詠魚鼓》之一:“我暫作魚鼓,懸頭為眾苦。師僧喫茶飯,拈槌打我肚。身雖披鱗甲,心中一物無。” 宋 陸游 《眉州郡燕大醉中間道馳出城宿石佛院》詩:“徑投野寺睡正美,魚鼓忽報江天明。” 清 朱彝尊 《兜率院》詩:“六時響魚皷,四面圍筠杉。” 清 蔣景祁 《瑞鶴仙·慈仁寺松》詞:“嘆支離相伴,一篝佛火,沸徹僧寮魚鼓。”

(2).一種竹製打擊樂器。詳“ 魚鼓簡子 ”。

林壑

樹林和山谷

寄傲

寄託曠放高傲的情懷。 晉 陸雲 《逸民賦》:“眄清霄以寄傲兮,泝凌風而頽嘆。”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唐 司空圖 《連珠》:“苟慚白首而待聘,不若 滄洲 而寄傲。” 宋 陸游 《休日留園中至暮乃歸》詩:“盡道官身屬太倉,未妨寄傲向林塘。” 明 汪廷訥 《獅吼記·赤壁》:“幽棲處,喜二客從予寄傲。斗酒藏家,鱸魚歸網,怎不向江頭遐眺!”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仰山

山名。在今 江西 宜春 南。 唐 屬 袁州 。佛教禪宗溈仰宗始祖之一的 唐 高僧 慧寂 曾修行於此,並以此為號。 唐 韓愈 《袁州祭神文》之三:“ 袁州 刺史 韓愈 ,謹以少牢之奠,祭於 仰山 之神。”

終日

從早到晚

終日忙忙碌碌

終日而思。——《荀子·勸學》

勤勸

謂以身之勤勞勸勉別人。《三國志·魏志·王昶傳》:“ 昶 斫開荒萊,勤勸百姓,墾田特多。” 唐 於邵 《劍南東川節度使鮮于公經武頌》:“拉彼群逋,輯我游闕,躬之先之,不日不月,七載勤勸,三軍克振, 龍安 之役,伐 原 示信。”

清泠

(1) 清澈涼爽貌

(2) 指清涼的溪水

或降而臨清泠。——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為爾

猶言如此。 晉 王羲之 《問慰諸帖上》:“吾至乏劣,為爾日日,力不一一。”《南史·王融傳》:“為爾寂寂, 鄧禹 笑人。”

智慧劍

佛教語。比喻能斷除煩惱的智慧。《維摩經·菩薩行品》:“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亦省作“ 智劍 ”。《最勝王經》卷二:“生死羂網堅牢縛,願以智劍為斷除。”

貪暴

貪婪暴虐。《墨子·所染》:“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必稱此六君也。”《舊唐書·薛登傳》:“故名勝於利,則小人之道消;利勝於名,則貪暴之風扇。” 明 李贄 《答耿中丞書》:“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貪暴者擾之,而仁者害之也。”《郁達夫遊記·感傷的行旅》:“所以那些卑污貪暴的軍閥委員要人們,大約總已經把人性滅盡了的緣故罷,他們只知道要打仗。”

迷途

錯誤的道路;邪路。借指不知如何行事

今某已遇禍而死,願求清晦,指點迷途。——《三國演義》

迷塗知返(塗通“途”)。——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自多

(1).自滿;自誇。《國語·吳語》:“今天降衷於 吳 , 齊 師受服,孤豈敢自多,先王之鐘鼓,寔式靈之。”《韓非子·說難》:“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也。”《後漢書·仲長統傳》:“ 乾 雅自多,不納其言, 統 遂去之。”《三國志·魏志·華歆傳》:“賊憑恃山川,二祖勞於前世,猶不克平,朕豈敢自多,謂必滅之哉。”

(2).猶言原來就多。 明 吳夢暘 《送胡孟弢邑博之沅江》詩:“畏路身難定,騷人怨自多。”

法岸

佛教謂超脫生死的入道境界。 南朝 梁 沉約 《為齊竟陵王解講疏》:“若非積毫成仞,累爝為明,無以方軌慧門,維舟法岸。”

知務

懂得實際事務。《管子·五輔》:“民知禮矣,而未知務。” 明 宋濂 《擬誥命起結文·中書左司郎中》:“郎位之選,必擇賢才,非廉勤而有為,開敏而知務,不足以稱其選也。”

引拔

引用提拔。《梁書·張纘傳》:“ 纘 居選,其後門寒素,有一介皆見引拔,不為貴要屈意,人士翕然稱之。” 宋 蘇舜欽 《薦王景仁啟》:“故沉頓賤仕,未為位上者所引拔。” 清 侯方域 《書<吳延仲集>後》:“夫當世貴要,豈無操衡量文章、引拔人材之權者?”

不愧

無愧於;名副其實

不愧為藝術大師

覆幬

亦作“ 覆燾 ”。猶覆被。謂施恩,加惠。《禮記·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 唐 盧照鄰 《釋疾文》:“悠然一望,覆幬雖廣,嗟不容乎此生。” 明 宋濂 《先大父碑陰記》:“惟我顯考府君 宋公 ,樹善深長,不自食其報,持以覆燾後人。” 康有為 《上清帝第二書》:“化民成俗,遷善改過,亦難為治,非覆幬羣生之意也。”

幽明

(1).指有形和無形的事物。《易·繫辭上》:“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韓康伯 註:“幽明者,有形無形之象。” 宋 蘇軾 《與錢濟明》之三:“神藥希代之寶,理貫幽明,未敢輕議。”

(2).指晝夜;陰陽。《禮記·祭義》:“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 鄭玄 註:“幽明者,謂日照晝,月照夜。”《史記·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説,存亡之難。” 張守節 正義:“幽,陰;明,陽也。” 魯迅 《<兩地書>序言》:“﹝我們﹞所講的又不外乎學校風潮,本身情況,飯菜好壞,天氣陰晴,而最壞的是我們當日居漫天幕中,幽明莫辨。”

(3).指生與死;陰間與人間。 唐 元稹 《江陵三夢》詩:“平生每相夢,不省兩相知,況乃幽陰隔,夢魂徒爾為。”《太平廣記》卷四八九引 唐 無名氏《冥音錄》:“幽明路異,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萬代一時,非偶然也。”

(4).人與鬼神。 唐 李白 《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皇 唐 葉有六聖,再造八極,鏡照萬方,幽明鹹熙。” 宋 王安石 《全椒張公有詩在北山西庵僧者墁之悵然有感》:“幽明永隔休炊黍,真俗相妨久絶弦。”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神女》:“家君感大德,無以相報,欲以妹子附為婚姻,恐以幽明見嫌也。”

(5).指善惡;賢愚。《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孔 傳:“三年有成,故以考功;九歲,則能否、幽明有別,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 宋 曾鞏 《蔡燡河南運判制》:“夫均通貨食,使物有羨贏;審覈幽明,使人知勸畏。”

難詰

詰問辯難;質詢。《後漢書·儒林傳上·戴憑》:“正旦朝賀,百僚畢會,帝令羣臣能説經者更相難詰,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北史·張普惠傳》:“書奏, 孝明 、 靈太后 引 普惠 於 宣光殿 ,隨事難詰。”

善否

(1).善惡;好壞。《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 三國 魏 應璩 《與廣川長岑文瑜書》:“ 周 征 殷 而年豐, 衛 伐 邢 而致雨。善否之應,甚於影響。”

(2).猶褒貶。《國語·晉語一》:“今子內固而外寵,且善否莫不信,若外殫善而內辱之,無不遷矣。” 韋昭 註:“所善惡無不見信。”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唐觀察使》:“毀譽善否,隨其意好。”

寶塔

佛教徒所建用以藏佛舍利的塔。因裝飾有佛教七寶,故稱寶塔。現泛指一種類似多層塔樓的遠東建築,常具有華麗的裝飾,典型地在分層處挑出翹曲的屋檐,屋角有向上的翹角

琢削

(1).雕刻,刻削。 宋 何薳 《春渚記聞·吳興許採五研》:“ 莫養正 為之(圓研)銘曰:‘圓如月,窪如尊,勿謂其琢削不巧,見謂椎魯無文,即而視之,其中甚溫。’”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天台山日記後》:“有石突起,窟其中為龕,如琢削而就者。”

(2).雕琢,修飾、鍛鍊文辭。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山谷中》:“吾嘗作詩題其編後,略曰:‘端求古人遺,琢削手不停,方其得璣羽,往往失鵬鯨。’” 明 陸時雍 《詩鏡總論》:“ 少陵 《哀江頭》、《哀王孫》作法最古,然琢削磨礱,力盡此矣。”

一方

(1).一邊。多指遠處。《詩·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鄭玄 箋:“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 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 司馬貞 索隱:“方猶邊也,言能隔牆見彼邊之人。” 三國 魏 曹丕 《與吳質書》:“今果分別,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顯赴瓊筦》詩:“十年五別歲月老,一方萬里音塵稀。”

(2).一處。指所居住的地方。《詩·小雅·角弓》:“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 鄭玄 箋:“無善心之人,則徙居一處怨恚之。”《西遊記》第六五回:“經上言三千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觀音 在 南海 , 普賢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顧炎武 《與人書》之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

(3).一個方面;一帶地方。《漢書·終軍傳》:“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 齊 有天下日淺,恩洽未布,一方或飢,當加優養。” 宋 歐陽修 《乞獎用孫沔札子》:“其養練士卒,招撫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邊人思之。”《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所以一方懼怕,每年用重價購求一人,赤身綁縛,送到廟中。” 陳沂 《奔襲劉黑七》:“我這下子活捉了他,不僅為我們這一方的老鄉們除了害,我還可以立一個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禮·考工記·鮑人》:“信而直,則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則是一方緩、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緩、一方急,則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晉書·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奧,不可以一體守也。” 宋 曾鞏 《請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為書札子》:“況於時異事殊,而可以膠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種;一類。《慎子·民雜》:“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能去取焉。是故不設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無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訓》:“以死生為一化,以萬物為一方。” 高誘 註:“方,類也。”《西京雜記》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藝,居接士之館。”

(6).猶言一種方法。《呂氏春秋·君守》:“今之為車者,數官然後成。夫國豈特為車哉,眾智眾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車也。” 高誘 註:“方,道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養氣》:“雖非胎息之邁術,斯亦衛氣之一方也。”

(7).一種配方或藥方。《南齊書·虞悰傳》:“ 悰 善為滋味,和齊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諸飲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後,體不快, 悰 乃獻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遊記》第七九回:“朕得一疾, * 日久不愈。幸國丈賜得一方,藥餌俱已完備,只少一味引子。”

(8).指東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賀 《北中寒》詩:“一方黑照三方紫, 黃河 冰合魚龍死。”

(9).數量詞。用於方形的東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詩:“八尺碧天無點翳,一方青玉絶纖塵。”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壺酒,買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記》第四折:“將繡花鞋一隻、香羅帕一方,揣在小生懷內。”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湘事記·軍事篇二》:“其時都督印信未刊,隨取草紙一方,上書都督 焦 臨時命令,委任某為標統,某為營官,下蓋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惡的黑手》詩二:“有的把巧思運入一方石條的花紋,有的持一塊木片仔細地端詳。”

(10).數量詞。用於田地、土地。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榆白楊》:“種榆法:於其地畔種者,致雀損穀;既非叢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種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詩:“一方新地隔河煙,曾接諸生聽管絃。” 宋 張載 《經學理窟·周禮》:“井田亦無他術,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畫定,使人受一方,則自是均。”

(11).數量詞。指一個方形,猶言一片。 唐 李端 《送從叔赴洪州》詩:“後夜相思處,中庭月一方。” 唐 劉禹錫 《生公講堂》詩:“高坐寂寥塵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見《宋史·食貨志上二》及《文獻通考·田賦四》。

(13).一面。表示一個動作跟另一個動作同時進行。 魯迅 《集外集拾遺·關於知識階級》:“至於諸君,是與舊的不同,是二十世紀初葉青年,如在勞動大學一方讀書,一方做工,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務上相對的兩個方面之一。 孫中山 《民族主義》第四講:“在戰爭的兩方面,一方叫做協商國,一方叫做同盟國。”

(15).一萬的隱語。詳“ 一乾一方 ”。

奔走

(1) 為某種目的而奔波忙碌

無奔走之勞矣。——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永之人爭奔走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很快地走;急行

守臣

(1).諸侯對天子或大夫對諸侯的自稱。《禮記·玉藻》:“凡自稱,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諸侯之於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左傳·宣公十年》:“凡諸侯之大夫違,告於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廟,敢告。’”

(2).鎮守一方的地方長官。 唐 權德輿 《哭劉四尚書》詩:“士友惜賢人,天朝喪守臣。” 宋 曾鞏 《明州擬辭高麗送遺狀》:“州郡當其道途所出,迎勞燕餞,所以宣達陛下寵錫待遇之意,此守臣之職分也。”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文獻》:“《快雪堂帖》,即 涿州 馮 氏本,鬻於 閩 中,守臣得之以進。”

異狀

(1) 奇特的外形

(2) 反常的情形

天子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歸來見天子。——《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子坐明堂。

嘉號

美名;好名聲。 漢 劉向 《說苑·建本》:“孝行成於內而嘉號布於外。” 三國 魏 曹植 《酒賦》:“仰酒旗之景曜,協嘉號於天辰。”

鎮壓

(1) 用強力壓制

剛出現的起義已被徹底鎮壓下去了

(2) 處死

那個 * 犯已經被鎮壓了

(3) 壓緊播種後的壟或植株行間的土壤

扶持

(1) 扶著

(2) 幫助,支撐照料

相互扶持,共渡難關

堂上阿奶仗汝扶持。——清· 袁枚《祭妹文》

壯大

(1) 長大成人

諸子壯大,未能以有室家。——王安石《上執政書》

(2) 變得強大;使強大

壯大隊伍

(3) 龐大;宏偉

其體壯大,不辨其面。——《北齊書》

(4) 粗大;粗壯結實

生得壯大高粗

有得

(1).有所得;有所領悟。《史記·天官書》:“五星皆從太白而聚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兵從天下。居實,有得也;居虛,無得也。”《南史·隱逸傳上·陶潛》:“少來好書,偶愛閒靖,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宋 張載 《正蒙·有德》:“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如:學習有得;有得有失。

(2).表示程度深或持續時間長。《官場現形記》第三三回:“ 上海道 前腳走, 上海縣 跟著又來。並不是欺他官小,對不住他,只好擋駕;見面之後,有得同你纏。”

無復

(1).不再,不會再次。《呂氏春秋·義賞》:“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 陳奇猷 校釋:“此文意謂詐偽之道,雖今可以苟且得利,後將不可復得利也。”《晉書·王導傳》:“ 桓彝 見朝廷微弱……憂懼不樂。往見 導 ,極談世事,還,謂 顗 曰:‘向見 管夷吾 無復憂矣。’” 唐 韓愈 《落葉送陳羽》詩:“落葉不更息,斷蓬無復歸。”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 聖嘆 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辨髮,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於其間矣。”

(2).指不再有,沒有。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不死之事已定,無復奄忽之慮。”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上》:“少來蒐集書史,頗得諸遺書,無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勞工,無論黑、白、黃,無復奴隸種。”

(3).沒有履行。 漢 劉向 《說苑·雜言》:“ 仲尼 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

(4).不能恢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

詩詞推薦

贈袁州仰山簡長老原文_贈袁州仰山簡長老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