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

玉溪產玉富和闐,厥貢春秋驛路傳。

呈質弗需荊客獻,寫圖遂命嗅人鐫。

杖扶卻顧僮隨影,茶罷那愁鶴避煙。

大夏早知蜀邛竹,斯人應遇漢張騫。

詩詞問答

問: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二十九

2. 五音集韻治玉之工作玉音嗅嗅人即玉人也

參考注釋

玉溪

(1).溪流的美稱。 唐 賈島 《蓮峰歌》:“錦礫潺湲玉溪水,曉來微雨藤花紫。” 宋 朱熹 《讀李賓老玉澗詩偶成》詩:“獨抱瑤琴過玉溪,琅然清夜月明時。” 清 金農 《詠頻婆果》:“為語玉溪溪上女,不勞紅豆寄相思。”

(2). 唐 詩人 李商隱 別號“ 玉溪生 ”的省稱。 宋 陸游 《假中閒戶終日偶得絕句》:“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 玉溪 詩。” 清 唐孫華 《毘陵舟中聞吳給諫訃》詩:“年少科名昨夢虛, 錦溪 才筆 玉溪 如。”

(3).水名。 江西省 信江 流經 玉山縣 境內的一段。 宋 辛棄疾 《玉樓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觀音像持送者因以詞賦之》詞:“偶然重傍 玉溪 東,不是白頭誰覺老。”

春秋

(1) 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詩·魯頌·閟宮》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

(2) 年齡

(3) 我國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國各諸侯國爭霸的時代

(4) 史書名。儒家經典之一,相傳孔子根據魯國的編年史修訂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驛路

驛道

呈質

呈現本體。 三國 魏 曹植 《魏德論謳·鵲》:“鵲之彊彊,詩人取喻。今存聖世,呈質見素。”

卻顧

亦作“卻顧”。1.回顧,迴轉頭看。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劉法師》:“ 公弼 送法師迴,師卻顧,唯見青崖丹壑,向之歌舞,一無所有矣。” 宋 葉適 《宜興縣修學記》:“方 周孝侯 童騃縱暴,至比以異物,一旦感激,殺虎斬蛟,從 陸士衡 兄弟,前死不卻顧。” 清 黃軒祖 《游梁瑣記·裕州刀匪》:“ 汪 探聽(囊)擲之,中左臂,負標而逃,絶不卻顧。”

(2).猶言反覆考慮。 宋 秦觀 《盜賊上》:“凡盜賊之首既已伏其辜矣,而刀筆之吏不能長慮卻顧,簡節而疏目,則往往窮支黨而治之。”

(3).猶顧慮。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目擊狐鼠之橫行,而噤不一詰,豈有所卻顧與!” 孫中山 《軍人精神教育》:“稍有知識者,雖亦知漢族不宜受治於滿人,然終不免遲疑卻顧。”

大夏

(1). 周 代“六舞”之一。相傳本為 夏禹 時代的樂舞。

(2).指夏季。《管子·輕重乙》:“夫歲有四秋……大夏且至,絲纊之所作,此之謂夏之秋。”《漢書·董仲舒傳》:“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

(3).古國名。音譯 巴克特里亞(Bactria) ,也叫 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 。我國 漢 代稱之為 大夏 。《史記·大宛列傳》:“ 大夏 在 大宛 西南二千餘里 嬀水 南。”《魏書》稱作 吐呼羅 ,《隋書》、《北史》、《大唐西域記》、《舊唐書》皆作 吐火羅 。為 大月氏 所滅。在今 阿富汗 北部一帶。

(4).古城門名。在 洛陽 , 魏明帝 所造。《文選·潘岳<河陽縣作>詩》:“ 大夏 緬無覿,崇 芒 鬱嵯峨。” 李善 註:“ 陸機 《洛陽記》曰: 大夏門 , 魏明帝 所造,有三層,高百尺…… 郭緣生 《述征記》曰: 北芒 ,去 大夏門 不盈一里。”

(5).國號。 東晉 十六國之一。 匈奴 族 赫連勃勃 所建,也稱 夏 ,為 吐谷渾 所滅。

(6).國號。 隋 末農民起義軍領袖 竇建德 稱王后,國號稱 大夏 。

(7).國號。 宋 時 党項 族 李元昊 國號亦稱 大夏 ,史稱 西夏 ,為 蒙古 成吉思汗 所滅。

(8).大廈。 漢 張衡 《西京賦》:“正殿路寢,用朝羣辟,大夏耽耽,九戶開闢。”《文選·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接武茅茨,涼過大夏。” 李善 註:“《淮南子》曰:‘大夏增加,擬於 崑崙 。’” 高誘 註:“大夏,大屋也。”

早知

對未來事件能超常預知的現象

邛竹

竹名。 邛山 所出,中實而節高,可作手杖。《藝文類聚》卷八九引 晉 戴凱之 《竹譜》:“邛竹,高節實中,狀如人剡,俗謂之扶老竹。”《文選·左思<蜀都賦>》:“邛竹緣嶺,菌桂臨崖。” 劉逵 註:“邛竹,出 興古盤江 以南,竹中實而高節,可以作杖。”邛,一本作“ 卭 ”。

斯人

(1).此人。《論語·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 明 劉基 《郁離子·虞孚》:“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說來說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之概。”

(2).猶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結 《與瀼溪鄰里》詩:“斯人轉貧弱,力役非無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軍次實錄>序》:“小官等佩讀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啟斯人之聾瞶。”

張騫

張騫(?-前114) : 西漢外交家。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漢武帝命,先後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大月氏,相約共同夾擊匈奴。從公元前138年出發到前126年歸國,歷經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一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烏孫,並派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加強了中原和西域少數民族的聯繫,發展了漢朝與中亞各地的交往。

詩詞推薦

  • 山中杪秋·其一

    乾隆清代〕煙雲朝暮變,紫翠槲楓兼。籟動風滿谷,波澄月一奩。景深素秋杪,興寄碧峰尖。無盡藏真界,取之豈礙廉。
  • 送范漕赴召八絕

    洪咨夔宋代〕紅絲步障海棠開,底似西湖半樹梅。要試平生調鼎手,安排青子待公來。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
  • 次韻王監簿春前對雪之作

    戴表元宋代〕情懷未厭日如年,幻境先看海變田。梁苑貴游圖畫裹,山陰風致酒尊前。蝦須簾濕間春曉,猊舌香深凝午煙。肯信
  • 懷歸

    吳可宋代〕久客江湖遠,頻年道路艱。干戈侵海內,猿鶴老山間。地僻林泉古,雲深日月閒。餘生猶轉徒,清夢繞柴關。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
  • 伍主簿輓詞

    樓鑰宋代〕晚年朋舊益彫零,嘆絕斯人奠兩楹。不忍銜悲讀佳傳,可堪回首念平生。交情君獨全終始,人物誰能繼老成。清些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
  • 山中偶成二首

    白玉蟾宋代〕長日扃門坐小亭,松陰竹影自清清。山翁莫問吾名姓,天上星辰地下行。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
  • 忠節廟

    劉岑宋代〕皇天祐宋生虎臣,奮身櫜鞬起西秦。勇義智略衛霍倫,西平雲亡愬復興。疾首匈奴敢憑陵,恨不一舉空朔廷。鳴劍
  • 贈蓮花洞僧二首

    董嗣杲宋代〕老僧眉毛霜爭妍,重補袈裟防雪天。閒看青山忙看水,庵門不掩今幾年。
  • 渡汶河·其二

    乾隆清代〕源出仙台嶺,依稀石汶真。春寒勒萑葦,雨過漲漣淪。公玉漢奇士,白英明老人。徐行撫澄晏,惟是廑觀民。
  • 釋皓宋代〕楚雁傳歸信,吳鷗候過船。
  • 重擬自賦一首呈德升尚書

    綦崇禮宋代〕旋葺幽居卜築堂,歸棲不負乞閒章。飲遭田父那辭醉,雨覓漁師未覺忙。汲汲功名徒競逐,悠悠身世已兼忘。此心
  • 鷓鴣天

    楊無咎宋代〕休倩傍人為正冠。披襟散發最宜閒。水雲況得平生趣,富貴何曾著眼看。低拍棹,稱鳴鑾。一尊長向枕邊安。夜深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
  • 和鑒宗游南禪別墅

    宋祁宋代〕鹿園開別墅,牛駕此回輪。花識莊嚴界,林容宴坐人。遠煙時誤晚,靜塢若遺春。共照前溪水,煩師洗六塵。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
  • 冬日金陵制幕書事

    王同祖宋代〕城中守將方投死,陣面將軍已賣降。版築紛紛成底事,那知靠後是長江。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
  • 懷灞上游

    杜甫唐代〕悵望東陵道,平生灞上游。春濃停野騎,夜宿敞雲樓。離別人誰在,經過老自休。眼前今古意,江漢一歸舟。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
  • 重陽見菊占冬晴上熟

    仇遠宋代〕滿城風日釀輕霜,昨夜東籬菊盡黃。正月自非添一閏,此花安得及重陽。新鴻遠到愁無信,螃蟹中虛怕有芒。濁酒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
  • 寄陸貞吾座師

    李孫宸明代〕海上三驚蕙草殘,閒身贏得水雲寬。絳帷一別頻飛夢,白日相欺疾跳丸。雁字正憐煙樹渺,鳳鳴新向柏台看。燕山
  • 曉色

    謝宗元元代〕遠似煙霽近又空。非明非夜兩朦朧。一天清露洗難退。幾抹曙雲遮不窮。斷角樓台濃淡里。殘燈院落有無中。蒼茫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
  • 太府李萃卿輓詞

    張耒宋代〕妙譽馳場屋,家風在搢紳使華推厚德,卿月上通津。齒德時方重,山丘跡已陳。長年先友淚,懷感獨沾巾。
  • 象之席上賦得寒字

    韓維宋代〕愛子林亭勝,高秋駐馬鞍。梨紅先著露,竹碧自生寒。慘戚傷多事,淹留強一歡。所嗟怯杯酌,不得倒吾冠。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
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原文_題和闐玉鏤高人策杖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