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慧山寺原文
聞說支公最好賢,瀛洲可買不論錢。
樓台蔽日都無地,草木藏春別有天。
石上雪飛千峽雨,洞山泉落幾家田。
高閒誰似幽居樂,一坐青山不問年。
詩詞問答
問:題慧山寺的作者是誰?答:楊傑
問:題慧山寺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題慧山寺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楊傑的名句有哪些?答:楊傑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參考注釋
聞說
猶聽說。 唐 孟浩然 《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詩:“聞説梅花早,何如北地春?”《水滸傳》第二三回:“江湖上多聞説 武二郎 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裡相會。” 清 吳偉業 《聞台州警》詩之一:“聞説 天台 踰萬丈,可容長嘯碧峯頭?”
支公
(1).即 晉 高僧 支遁 。字 道林 ,時人也稱為“林公”。 河內 林慮 人,一說 陳留 人。精研《莊子》與《維摩經》,擅清談。當時名流 謝安 、 王羲之 等均與為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支道林 常養數匹馬。” 余嘉錫 箋疏:“《建康實録》八引《許玄度集》曰:‘ 遁 字 道林 ,常隱 剡東山 ,不遊人事,好養鷹馬,而不乘放,人或譏之, 遁 曰:“貧道愛其神駿。”’” 明 高啟 《南峰寺》詩:“懸燈照靜室,一禮 支公 影。”
(2).泛稱高僧。 唐 李白 《將游衡岳過漢陽雙松亭留別族弟浮屠談皓》詩:“卓絶道門秀,談玄乃 支公 。” 宋 蘇軾 《書辨才白雪堂壁》詩:“不辭清曉叩松扉,卻值 支公 久不歸。”
最好
(1)
(2) 勝過所有的人和物
(3) 最佳,好到極點
煮咖啡的最好方法
瀛洲
亦作“ 瀛州 ”。1.傳說中的仙山。《列子·湯問》:“ 渤海 之東,不知幾億萬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輿 ,二曰 員嶠 ,三曰 方壺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萊 ……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史記·秦始皇本紀》:“ 齊 人 徐市 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 蓬萊 、 方丈 、 瀛洲 ,僊人居之。” 唐 李白 《夢遊天姥吟留別》:“海客談 瀛洲 ,煙濤微茫信難求。” 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鄒林遊學》:“ 瀛洲 同泛濟川船,伊吾共仗屠龍劍。”
(2).借指 日本 。 章炳麟 《獄中贈鄒容》詩:“ 鄒容 吾小弟,被髮下 瀛洲 。” 魯迅 《集外集·<題三義塔>詩》:“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 瀛洲 。”
(3). 唐太宗 為網羅人才,設定文學館,任命 杜如晦 、 房玄齡 等十八名文官為學士,輪流宿於館中,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典籍。又命 閻立本 畫像, 褚亮 作贊,題名字爵里,號“十八學士”。時人慕之,謂“登瀛洲”。事見《新唐書·褚亮傳》。後來的詩文中常用“登瀛洲”、“瀛洲”比喻士人獲得殊榮,如入仙境。 宋 王禹偁 《病起歸思》詩之二:“四十為郎非不偶,況曾提筆直 瀛州 。” 明 沉鯨 《雙珠記·廷對及第》:“朝登 瀛洲 ,暮賜蓮炬。” 清 陳夢雷 《楊椒山先生祠》詩:“釁開馬市英魂恨,廟煥 瀛洲 俎豆香。”參見“ 登瀛洲 ”。
不論
(1)
表示條件或情況不同而結果不變,下文多用“都、總”與它呼應
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努力學習
(2)
無論,不管
不論你走到那裡,都別把我忘了
樓台
(1) 〈方〉∶涼台
(2) 較高的台榭,泛指樓(多用於詩詞戲曲)
近水樓台
蔽日
遮蔽日光。《楚辭·九章·涉江》:“山峻高以蔽日,下幽晦以多雨。”《舊唐書·劉迺傳》:“乾霄蔽日,誠巨樹也,當求尺寸之材,必後於椓杙。”《花月痕》第八回:“﹝寺院﹞門前古槐兩樹,蔽日參天。”
都無
倘無,若無。 宋 辛棄疾 《鷓鴣天·讀淵明詩不能去手戲作小詞送之》詞:“晚歲躬耕不怨貧,隻雞斗酒聚比隣。都無 晉 宋 之間事,自是 羲皇 以上人。” 鄧廣銘 箋註:“‘都無’當作‘倘無’解。 陶淵明 生於 東晉 末年,卒於 劉宋 初年。其時內多篡弒之禍,而北方則先後分處於 十六國 統治下……故 稼軒 作此設詞,以為若無 晉 宋 之間事,則彼自是 羲皇 上人耳。”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變化,草木蕃。”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 太行 之陽有 盤谷 , 盤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鮮少。” 明 劉基 《<悅茂堂詩>序》:“故人不得其性則痛,鳥獸不得其性則瘏,草木不得其性則萎以枯。”
(2).指荒野。《韓非子·說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餓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賤。多用作自謙之詞。 唐 陳子昂 《諫刑書》:“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蘇軾 《笏記》之一:“徒傾艸木之心,莫報乾坤之施。”
山泉
山地湧出的泉水
清澈的山泉
高閒
清高閒適。 唐 孟郊 《憶周秀才素上人時聞各在一方》詩:“浮雲自高閒,明月常空浄。” 宋 王禹偁 《高閒》詩:“謫居 滁 上欲何為,唯把高閒度歲時。” 宋 曾鞏 《寄致仕歐陽少師》詩:“曠達林中趣,高閒物外身。”《剪燈餘話·洞天花燭記》:“高閒孰是可作對? 震澤 尊居百川長。”
居樂
居家和樂。《國語·晉語四》:“坤,母也;震,長男也。母老子彊,故曰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師。居樂出威之謂也。” 韋昭 註:“居樂,母在內也;出威,震在外也。居樂故利建侯,出威故利行師。”
一坐
(1).猶今一跪。古人“坐”如今跪,惟不直伸。《禮記·王制》:“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 孔穎達 疏:“其受君命之時,理須再拜,不堪為勞,一坐於地,而首再至於地。”
(2).指全部在座的人。《史記·孝武本紀》:“ 少君 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嘗從 武安侯 飲,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 少君 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老人為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新唐書·楊師道傳》:“帝曰:‘聞公每酣賞,捉筆賦詩,如宿構者,試為朕為之。’ 師道 再拜,少選輒成,無所竄定,一坐嗟伏。”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寇萊公 在中書,與同列戲云:‘水底月為天上月’,未有對。而會 楊大年 適來白事,因請其對。 大年 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的對。”
(3).一個座位。《晉書·禮志上》:“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號,皆同稱昊天上帝,各設一坐而已。”《宋史·禮志二》:“帝坐止三,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唯天市一坐在第三等。”
青山
長滿綠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不問
(1).不慰問。《周禮·秋官·大行人》:“出入三積,不問壹勞。”
(2).不過問;不詢問。《史記·陳丞相世家》:“ 漢王 以為然,乃出黃金四萬斤,與 陳平 ,恣所為,不問其出入。” 唐 李商隱 《賈生》詩:“可憐夜半虛前夕,不問蒼生問鬼神。” 宋 曾鞏 《兜率院記》:“至於浮屠人雖費如此,皆置不問,反傾府空藏而棄與之。” 夏衍 《不愁沒有工作》:“但是 上海 就是這樣的可以放置不問了嗎?”
(3).不管;無論。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耕田》:“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須燥溼得所為佳。”《敦煌變文集·燕子賦變文》:“雀兒出來,不問好惡,拔拳即搓。”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三折:“不問官妓私科子,只等有好的來你客店裡,你便來叫我。”
(4).不依法處分;不追究刑事責任。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朕即赦 元濟 不問,迴軍討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武弁殺邑令父子》:“乃父子俱死箠楚,寧非衣冠奇禍,何以置 興 不問? 興 尋病,得伏枕死。” 毛 * 《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爭》:“在這個問題上,必須實行鎮壓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即首惡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