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奉皇太后至聖因寺行宮駐蹕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一巡五載溯姚虞,聖水高峰駕重紆。

山色依然緬祖跡,湖光耐可奉慈娛。

鳥聲宛轉調絲管,塔影玲瓏入畫圖。

無暇漫嫌勞應接,此間吟興足軒吾。

詩詞問答

問:《恭奉皇太后至聖因寺行宮駐蹕》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虞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二十一

2. 去聲

參考注釋

一巡

(1).猶言一番手續。《朱子語類》卷九一:“一齊都破損了,要整理又須大費一巡。”

(2).滿座遍飲一次。《宣和遺事》前集:“一巡茶罷, 徽宗 遂問 周秀 道:‘這對門誰氏之家?’”《西遊記》第五四回:“滿斟玉液,連注瓊漿,果然都各飲一巡。”《天雨花》第二回:“六位公子分賓主,書童左右獻香茗。一巡茶罷收杯去,略談閒話半時辰。”

(3).猶一轉,一遭。《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 可成 ﹞次日真箇到三親四眷家去了一巡。”

聖水

宗教信徒及民間迷信用以降福、驅邪、治病的水。《新唐書·李德裕傳》:“時 亳州 浮圖詭言水可愈疾,號曰聖水。”《元史·孝友傳一·趙榮》:“ 趙榮 , 扶風 人,母 強氏 有疾, 榮 割股肉啖之者三。復負母登 太白山 ,禱於神,得聖水飲之,乃痊。” 鄭振鐸 《大佛寺》:“禮拜堂門口放了兩大石盆,盛著聖水,教徒們用手蘸了些聖水,在胸前畫了一個十字,便走進了。”

高峰

最高點或最高部分。比喻事物發展的最高點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攀登科學高峰

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參 《宿岐州北郭嚴給事別業》詩:“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館秋。” 宋 歐陽修 《朝中措·平山堂》詞:“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 葉聖陶 《從西安到蘭州》:“一會兒出了隧道,又看見窗外的天光山色。”

依然

照往常,依舊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祖跡

祖宗遺蹟。 明 朱國禎 《涌幢小品·朱巷》:“ 嘉靖 十一年,縣人都御史 王暐 上言,其地祖蹟明載天潢玉牒、聖祖碑文中,乞加崇封。”

耐可

(1).寧可;願得。 唐 劉長卿 《赴宣州使院留辭韋使君》詩:“耐可機心息,其如羽檄何!” 宋 薛嵎 《寄公袞舍弟》詩:“餘生百計拙,耐可事清吟。” 清 曹貞吉 《沁園春·贈柳敬亭》詞:“盪子辭家,羈人遠戍,耐可逢場作戲來。”

(2).怎得,安得。 唐 李白 《陪族叔曄及賈舍人至游洞庭》詩之二:“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 宋 敖陶孫 《上閩帥范石湖》詩:“騷人有幾登青竹,耐可同時欠執鞭。” 明 王世貞 《聞南中流言有感》詩之三:“偶然文字落塵寰,耐可爭名眼睫間。” 清 曹寅 《集余園看梅同人限字賦詩追憶昔游有感而作》:“頻年漫信能分別,耐可巡簷細討論。”

轉調

(1).填詞術語。即增損舊腔,轉入新調。《詞譜》卷十三:“轉調者,攤破句法,添入襯字,轉換宮調,自成新聲耳。”

(2).音樂術語。在某調樂曲的中途臨時轉入他調。轉調是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法之一,能豐富樂曲的表現力。也叫變調或移調。

絲管

弦樂器與管樂器。泛指樂器。亦借指音樂。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高陽王寺》:“入則歌姬舞女,擊竹吹笙,絲管迭奏,連宵盡日。” 唐 杜甫 《贈花卿》詩:“ 錦城 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金 王若虛 《恆山堂記》:“每府僚宴集其上,綺羅照野,絲管沸天,遊人指點咨嗟,邈在仙境。” 清 馮班 《鈍吟雜錄·正俗》:“古人之詩皆樂也,文人或不閒音律,所作篇什,不協於絲管。”

玲瓏

(1) 精巧細微

小巧玲瓏

(2) 靈活敏捷

嬌小玲瓏

(3) 形容玉相撞擊的聲音

畫圖

圖畫(多用於比喻)

這些詩篇構成了一幅農村生活的多彩的畫圖

無暇

沒有空閒

無暇日

應接

(1) 應酬,接待

熱情應接

(2) 應付

從容應接

(3) 呼應

書法家講究字的點畫要互相應接

(4) 照應

自相應接

此間

此地

此間已有傳聞

吟興

指詩興。 唐 劉得仁 《夜攜酒訪崔正字》詩:“吟興忘飢凍,生涯任有無。” 明 莫如忠 《和董紫岡》:“聞道窺園猶嬾性,肯攜吟興過東籬。”

詩詞推薦

恭奉皇太后至聖因寺行宮駐蹕原文_恭奉皇太后至聖因寺行宮駐蹕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