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既辨明黃子久山居圖即富春山居圖乃疊舊韻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富春疑案參來久,今喜辨明楊即柳。

高王目迷何足雲,壓倒德潛談天口。

我非博古侈精鑒,是是還應別否否。

沈文王氏乃捉刀,華亭晉陵仍左右。

始識流傳祇一圖,珷玞安可同瑤玖。

笑予赤水索元珠,不識元珠吾固有。

如浮海者必由河,如登山者必歷阜。

縱雲露柱即燈籠,坐令優孟望而走。

每讀班賦發深思,貴耳末學多膚受。

吳下詩人即趨闕,試與觀之應覺醜。

還續長年當自訟,庶使此圖更因壽。

詩詞問答

問:《余既辨明黃子久山居圖即富春山居圖乃疊舊韻更為長歌以書其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有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三十七

2. 士奇

參考注釋

富春

(1).指 富春山 或 富春江 。泛指古 富春 地區。 唐 韓翃 《送王少府歸杭州》詩:“歸舟一路轉青苹,更欲隨潮向 富春 。” 唐 王維 《送李判官赴江東》詩:“樹色分 揚子 ,潮聲滿 富春 。” 元 張憲 《投贈周元帥十韻》:“ 恩波 城外柳,長拂 富春 潮。”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餘韻》:“年年垂釣鬢如銀,愛此江山勝 富春 ;歌舞叢中征戰裡,漁翁都是過來人。”參見“ 富春江 ”。

(2).古縣名。 秦 置, 漢 因之,治所在今 浙江 富陽 。 晉 太元 中避 鄭太后 諱,改名 富陽 。 五代 吳越 時復名 富春 , 宋 太平興國 三年(公元978年)又改 富陽 。 三國 吳 曾為 安東郡 治所。 晉 陸機 《吳趨行》詩:“ 大皇 自 富春 ,矯首頓世羅。” 南朝 宋 謝靈運 《富春渚》詩:“宵濟 漁浦 潭,旦及 富春 郭。” 郁達夫 《西歸雜詠》之八:“風月三年別 富春 ,東南車馬苦沙塵。”

疑案

(1) 真相不明,證據不足,一時難以判決的案子

(2) 真相不明之事件

辨明

辨別判明

辨明敵友

辨明正誤

高王

(1).指 五代 南平王 高從誨 。 宋 蘇軾 《荊州》詩之四:“朱檻城東角, 高王 此望沙。” 王文誥 輯注引 馮應榴 曰:“《五代史》: 高從誨 嗣為 荊南 節度使,封 渤海王 ,改封 南平王 。”

(2).佛教語。最上之王。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十:“﹝《高王觀世音經》﹞至今相傳,以為高王之名,由 高歡 而得也。其實不然。佛家稱謂,凡尊之則曰王,如鹿曰鹿王,象曰象王, 須彌山 則曰 須彌山王 ,皆是也。王而再加以尊稱,則曰高王。《大藏聖教法寶標目》有《一切法高王經》一卷,雲與《諸法最上王經》本同。然則‘一切法’即‘諸法’,‘高王’即‘最上王’矣。《高王觀世音經》,言此《觀世音經》於諸經中為最上也,非由 高歡 得名也。《標目》所載,又有《金光明最勝王經》、《大方等頂王經》。以此例之,最上王即最勝王,高王即頂王。”

目迷

眼花繚亂。 清 林則徐 《廣東越華粵秀羊城三書院觀風告示》:“憶昔冬烘之誚,看花已愧目迷;覩茲夏課之勤,見獵依然心喜。”

何足

猶言哪裡值得。《史記·秦本紀》:“﹝ 百里傒 ﹞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一六:“ 穎 心愴然,即寤,語諸左右,曰:‘夢為虛耳,亦何足怪。’” 明 李贄 《復夏道甫》:“再勤學數年便當大捷矣,區區一秀才,何足以為輕重。”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譯不可》:“但因言語跟著時代的變化,將來還可以有新的復譯本的,七八次何足為奇,何況 中國 其實也並沒有譯過七八次的作品。”

壓倒

(1) 在力量或數量上勝過或重要性超過

困難決不會壓倒我們

被憂傷壓倒

(2) 用高噪聲遮蓋住

一片否認的叫喊壓倒了地主的聲音

談天

閒聊天,閒談。也叫“談閒天”

博古

通曉古代的事情

雅好博古

精鑒

見“ 精鑑 ”。

亦作“ 精鑒 ”。明於鑑別。亦指高明的識別力。 唐 韓愈 《與鳳翔邢尚書書》:“欲求士之賢愚,在於精鑒博採之而已。” 五代 齊己 《愛吟》:“傳寫會逢精鑒者,也應知是詠閒情。”《宋史·儒林傳四·呂祖謙》:“嘗讀 陸九淵 文喜之,而未識其人,考試禮部,得一卷,曰:‘此必 江西 小陸 之文也。’揭示,果 九淵 ,人服其精鑑。” 王先謙 《與繆荃孫書》:“ 石州 文除 祁 趙 兩碑誌外,無可入選,足徵精鑒。”

否否

猶言不是不是。多用於應對。《史記·太史公自序》:“‘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太史公 曰:‘唯唯,否否,不然。’” 清 戴名世 《藥身說》:“‘子之志其又有託於此乎?’ 戴子 曰:‘否否。’” 朱自清 《說夢》:“說到 孔子 , 孔子 不反對做夢,難道也做不了‘至人’、‘真人’?我說,‘唯唯,否否!’”

捉刀

《世說新語·容止》記載,曹操叫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見匈奴來使,自己持刀站立床頭。後因稱代人作文或頂替人做事為“捉刀”

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世說新語·容止》

左右

(1) ∶左和右兩方面

主席台左右,紅旗迎風飄揚

(2) 附近;兩旁

余立侍左右。——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3) 身邊

在帝左右

(4) 近臣;隨從

太后明謂左右。——《戰國策·趙策》

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帥左右登牙城拒戰。——《資治通鑑·唐紀》

左右擁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5) 對人不直稱其名,只稱左右,以表示尊敬;信札亦常用以稱呼對方

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史記》

(6) 反正

我左右閒著沒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7) 用在數量詞後面表示概數

在六點或六點左右到的家

斷斷續續在上海住了三十年左右

(8) 支配;控制

他的行動為她所左右

(9) 身邊辦事的人,侍從

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流傳

謠言、新聞或其他信息在人們中間的傳播

流傳後世

一則正在流傳的謠言

珷玞

似玉的美石。《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大興殿舍,功作萬計, 徂來 之松,刊山窮谷,怪石珷玞,浮於 河 淮 。” 唐 竇臮 《述書賦》:“ 纂 煥 嗣聖,體多拘撿,如彼珷玞,亂其琬琰。” 清 李漁 《玉搔頭·媲美》:“真玉既出,焉用珷玞,皎月當空,何勞爝火。” 蔡有守 《師子林》詩:“世之 耳 餘 輩,珷玞混球琳。”

赤水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水名。《莊子·天地》:“ 黃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楚辭·離騷》:“忽吾行此流沙兮,遵 赤水 而容與。” 洪興祖 補註引《博雅》:“ 崑崙虛 , 赤水 出其東南陬。”《穆天子傳》卷二:“天子已飲而行,遂宿於 崑崙 之阿, 赤水 之陽。”《山海經·海外南經》:“三株樹在 厭火 北,生 赤水 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固有

從一開始就有的

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改造我們的學習》

登山

徒步爬山;體育運動的一種

它的計畫包括幾次登山

雲露

(1).露水。 晉 曹毗 《詠史》:“體鍊五靈妙,氣合雲露津。”《藝文類聚》卷八七引 南朝 梁 沉約 《修竹彈甘蕉文》:“切尋蘇臺前甘蕉一叢,宿漸雲露,荏苒歲月。” 唐 李蘭 《天晴景星見賦》:“矘朗惟明,疑沐其雲露;光芒振曜,若擊夫天飈。” 宋 魏了翁 《賀新郎·生日前數日楊仲博載酒見訪即席次韻》詞:“夢倚銀河天外立,雲露惺惺滿袂。看多少、人間嬉戲。”

(2).酒名。 宋 范成大 《雲露》詩序:“予素不能飲,病又止酒,比得佳釀法,客以‘雲露’名之,取吉雲五露,飲之則老者少、病者除之意也。”

燈籠

照明用具,有透明的罩防風,通常有支架或提手

坐令

猶言致使;空使。 唐 韓愈 《贈唐衢》詩:“胡不上書自薦達,坐令四海如 虞 唐 ?” 明 劉基 《結交行》:“寧知嫌隙翻掌成,坐令衽席生戈兵!” 丘逢甲 《汕頭海關歌》:“坐令洋貨日報關,萬巧千奇無不備。”

優孟

優伶名孟,春秋時代楚國藝人。擅長滑稽諷諫。楚國的宰相孫叔敖死,他的兒子很窮,砍柴為生。於是優孟穿戴上孫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其神態,搖頭而歌,楚莊王大驚,以為孫叔敖復生。優孟趁機諷諫,莊王終於把封地給了孫叔敖之子

深思

認真思考,深入考慮

深思熟慮

貴耳

(1).以耳食之言為貴。謂輕信傳聞。 隋煬帝 《賜史祥》詩:“貴耳唯聞古,賤目詎知今。” 元 袁桷 《海鹽州儒學教授袁府君墓表》:“考 閩 、 蜀 、 東浙 、 永嘉 、 湖南 、 江西 之儒,先合其異同,不在於貴耳,雜書襲訛輯言行者尊之,吾與子所當辨。” 清 檀萃 《楚庭稗珠錄·黔囊·金星石》:“此石生蠻荒溪峒,名不甚著,貴耳者目而陋之;然幸如是,足以自全其天。”

(2).貴者之耳。 明 李開先 《琴》詩:“ 秦 楚絃中變,風濤指下驚;不堪聞貴耳,只可悅閒情。”

末學

(1).膚淺無本之學。多用作自謙之詞或自稱的謙詞。《莊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然後從之者也。末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成玄英 疏:“先,本也。五末之學,中古有之,事涉澆偽,終非根本也。” 漢 蔡邕 《答詔問災異八事》:“臣伏惟陛下聖德允明,深悼變異,德音懇誠,褒臣末學,特垂訪及,非臣螻蟻所能堪副。” 唐 司空曙 《下第日書情寄上叔父》詩:“微才空覺滯京師,末學曾為叔父知。” 宋 蘇軾 《與封守朱朝請》:“前日蒙示所藏諸書,使末學稍窺家法之秘,幸甚,幸甚。” 明 楊慎 《孔明淵明》:“ 朱子 謂 孔明 之學本 申 韓 , 淵明 之學本 老 莊 。此語末學不敢議,亦不敢從。”參見“ 末學膚受 ”。

(2).指淺薄的學者。 漢 蔡邕 《劉鎮南碑》:“深愍末學遠本離直,乃令諸儒改定五經章句,刪剗浮辭,芟除煩重。” 晉 袁宏 《後漢紀·獻帝紀論》:“末學庸淺,不達名教之本,牽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豈與夫庸儒末學,文過飾非,使夫問者緘辭杜口,懷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清 黃宗羲 《戴西洮詩文題詞》:“所接不過腐生末學,所讀不過毛頭制義。”

(3).猶後學。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闕里既已千載,深儒流於末學。” 唐 韓愈 《讀墨子》:“余以為辯生於末學,各務售其師之説,非二師之道本然也。” 宋 蘇軾 《謝應中制科啟》:“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芻蕘之説。亟收末學,以輔大猷。”

(4).指非正統之學。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儒主傳統翼教,而碩士名賢之訓附之;雜主飾治捄偏,而傍蹊末學之談附之。”

膚受

(1).見“ 膚受之愬 ”。

(2).比喻淺薄,造詣不深。《文選·張衡<東京賦>》:“若客所謂末學膚受,貴耳而賤目者也。” 薛綜 註:“膚受,謂皮膚之不經於心胸。”

吳下

泛指 吳 地。下,用於名詞後表示處所。《宋書·隱逸傳·戴顒》:“ 桐廬 僻遠,難以養疾,乃出居 吳 下。” 明 高啟 《修忠佑祠疏》:“號雖著於 江 東,祀已傳於 吳 下。” 清 葉廷琯 《吹網錄·虎邱賀方回題名》:“﹝ 賀方回 ﹞以尚氣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退居 吳下 。” 魯迅 《花邊文學·“京派”與“海派”》:“ 梅蘭芳 博士,戲中之真正京派也,而其本貫則為 吳下 。”按, 梅 氏原籍 江蘇 泰州縣 。

詩人

作詩的名人

生來就是一個詩人,不是造就出來的

趨闕

趨赴朝廷;奔赴京城。《漢書·成帝紀》:“詔曰:‘朕承天地,獲保宗廟,明有所蔽,德不能綏,刑罰不中,眾冤失職,趨闕告訴者不絶。’” 唐 韓愈 《清邊郡王楊燕奇碑文》:“﹝ 楊燕奇 ﹞遂率諸將校之子弟各一人,閒道趨闕,變服詭行,日倍百里,天子嘉之。”

續長

箭神名。《藝文類聚》卷六十引《太公兵法》:“箭之神,名續長。”

自訟

(1) 自己責備自己

(2) 為自己訟訴

詩詞推薦

余既辨明黃子久山居圖即富春山居圖乃疊舊韻原文_余既辨明黃子久山居圖即富春山居圖乃疊舊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