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川百千景,斯並誠夐絕。
靈源若神涌,怪石1一1肖天裂。
不與濁流並,恐是眾泉傑。
銀漢河分派,玉壺冰借潔。
中夜聲激愴,四時光秀澈。
涇渭恥淆雜,潢潦愧涸竭。
潤如周孔教,清比夷齊節。
觀魚思文望,對岩夢武說。
我欲斷諂佞,汲此洗劍血。
我欲安廟社,磨此鏤勛碣。
詩以志本心,書之非詭說。
詩詞問答
問:《石井聯句(按:與程逵、劉沔、劉煇聯句。)》的作者是誰?答:傅概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傅概的名句有哪些?答:傅概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屑韻
2. 按:與程逵、劉沔、劉煇聯句。
參考注釋
山川
山嶽、江河
祖國壯麗的山川
百千
成百上升,極言其多
俄而百千人大呼。——《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賞賜百千強。——《樂府詩集·木蘭詩》
夐絕
(1).絕遠;絕高。 南朝 梁 陶弘景 《吳太極左仙公葛公之碑》:“九垓夐絶,七度虛懸,分空置境,聚氣搆天。”《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交州 夐絶一垂,寔惟荒服,恃遠後賓,固亦恆事。”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論語·泰伯》:“豈夐絶在上,清虛曠杳,去人間遼闊之宇而別有一天哉?” 清 梅曾亮 《<舒伯魯集>序》:“ 伯魯 之才高,志亦與之相副,以為古人無不可到者,即其所成就者論之,謂已造古人夐絶之境乎?未能也。”
(2).猶斷絕,隔絕。《舊唐書·段秀實傳》:“既至其理所,人煙夐絶,兵無廩食。朝廷憂之。”《資治通鑑·唐德宗興元元年》:“ 商嶺 則道迂且遙, 駱谷 復為盜所扼,僅通王命。惟在 褒斜 ,此路若又阻艱,南北遂將夐絶。”
(3).猶超絕。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分馳迥場,角壯永埒,別輩越羣,絢練夐絶。” 宋 陳亮 《與王季海丞相書》:“聖上天日之表,本非苟安於無事,而又英明夐絶古今。” 清 龔自珍 《<慈雲樓藏書志>序》:“我朝右文之治,夐絶千古。”
靈源
(1).對水源的美稱。 宋 王十朋 《題雙瀑》詩:“瀑水 簫峯 下,靈源不可尋。” 清 魏源 《古詩答陸彥若》之二:“ 崑崙 閟靈源,濫觴儲五湖。”
(2).喻帝緒,帝業。 唐 權德輿 《大行皇太后輓歌詞》之一:“筮水靈源濬,因山祔禮崇。”《舊唐書·禮儀志一》:“伏惟 太祖 景皇帝 構室 有周 ,建絶代之丕業……又 世祖 元皇帝 潛鱗韞慶,屈道事 周 ,導濬發之靈源,肇光宅之垂裕。”
(3).指隱者所居、遠離塵世之地。 唐 呂岩 《浪淘沙》詞:“我有屋三椽,住在靈源。無遮四壁任蕭然。萬象森羅為斗栱,瓦蓋青天。” 明 高啟 《贈金華隱者》詩:“靈源有路不可入,但見幾片流出雲中花。”
(4).指心靈。 晉 陸雲 《夏府君誄》:“淪心眾妙,洞志靈源。” 宋 蘇轍 《遺老齋絕句》之二:“眾音入我耳,諸色過吾目,聞見長歷然,靈源不受觸。” 元 張宇 《閒述》詩之一:“此性生而與道俱,靈源常患少人疏。”
怪石
(1).似玉的美石。《書·禹貢》:“ 岱 畎,絲、枲、鈆、松、怪石。” 孔 傳:“怪異好石似玉者。” 陸德明 釋文:“怪石,碔砆之屬。”《山海經·中山經》:“ 薄山 之首曰 苟牀之山 ,無草木,多怪石。” 郭璞 註:“怪石,似玉也。” 宋 蘇軾 《後怪石供》:“ 蘇子 既以怪石供 佛印 , 佛印 以其言刻諸石。”
(2).奇形怪狀之石。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廻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唐 方乾 《題故人廢宅》詩之一:“閒花舊識猶含笑,怪石無情更不言。”
不與
不贊成
仁陷於愚,固君子之所不與也。——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濁流
(1) 渾濁的水流
滾滾濁流
(2) 比喻品格卑污的人或出身 * 之人
(3) 比喻腐朽黑暗的潮流
社會的濁流
銀漢
見“銀河”
銀漢橫空
分派
(1) 分別指定人去做事
分派他去送稿
(2) 分配工作或活動
被分派去開荒
玉壺冰
(1).壺水成冰,形容寒冷。 唐 杜甫 《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研寒金井水,簷動玉壺冰。” 元 楊維楨 《吳子夜四時歌》:“朝來玉壺冰,為君添衣裳。”
(2).喻高潔清廉。 南朝 宋 鮑照 《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宋 黃庭堅 《奉和公擇舅氏送呂道人研長韻》:“奉身玉壺冰,立朝朱絲絃。” 清 劉獻廷 《贈別還燈和尚》詩:“儀范三壇雲海月,禪心一片玉壺冰。”
(3).酒名。 宋 葉夢得 《浣溪沙·送盧倅》詞:“荷葉荷花水底天,玉壺冰酒釀新泉,一歡聊復記他年。” 清 吳偉業 《戲題士女圖》詩之五:“四壁蕭條酒數升, 錦江 新釀玉壺冰。”
中夜
半夜。《書·冏命》:“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 孔 傳:“言常悚懼惟危,夜半以起。”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行》:“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唐 杜牧 《投知己書》:“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於心。” 茅盾 《將赴重慶贈陳此生感懷》詩:“中夜起徘徊,寒螿何淒切!”
時光
(1) 時間;時候
別浪費大好時光
這是什麼時光,還說東道西。——杜鵬程《保衛延安》
(2) 日子
我們的時光越過越好
秀澈
秀麗明澈。 南朝 梁 江淹 《王僕射領太子詹事詔》:“﹝ 王儉 ﹞鑑識清贍,理懷秀澈。” 唐 柳宗元 《愚溪詩序》:“溪雖莫利於世,而善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新唐書·汴哀王璥傳》:“ 汴哀王 璥 ,於諸子為最少,初封纔數歲,容貌秀澈,有成人風,帝愛之。”
涇渭
(1).指 涇水 和 渭水 。《詩·邶風·谷風》“ 涇 以 渭 濁,湜湜其沚” 毛 傳:“ 涇 渭 相入而清濁異。”《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 甘泉 、 谷口 ,南帶 涇 渭 。” 三國 魏 曹植 《贈丁儀王粲》詩:“山岑高無極, 涇 渭 揚濁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情采》:“若擇源於 涇 渭 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馭文采矣。” 唐 杜甫 《驄馬行》:“晝洗須騰 涇 渭 深,夕趨可刷 幽 並 夜。”
(2).古人謂 涇 濁 渭 清(實為 涇 清 渭 濁),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優劣清濁,事物的真偽是非。《晉書·外戚傳·王濛》:“夫軍國殊用,文武異容,豈可令 涇 渭 混流,虧清穆之風。” 唐 劉知幾 《史通·采撰》:“況古今路阻,視聽壤隔,而談者或以前為後,或以有為無。 涇 渭 一亂,莫之能辨。”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胸中自有 涇 渭 ,皮里自具《春秋》。”《新華月報》1980年第9期:“他是非分明,有 涇 渭 。”
淆雜
混雜
紛然淆雜。——於邵《與裴虬書》
潢潦
地上流淌的雨水。《文選·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先>詩之二》:“豐注溢脩霤,潢潦浸階除。” 張銑 註:“潢潦,雨水流於地者。”潢,一本作“ 黃 ”。 唐 元稹 《書異》詩:“洶湧潢潦濁,噴薄鯨鯢腥。” 明 顧鼎臣 《憫雨》詩:“街市潢潦集,淺深可方舟。”
涸竭
枯竭。 清 史致諤 《稟左宗堂》:“職道竊思餉源涸竭,正在藉資捐項。” 梁啓超 《外資輸入問題》第一節:“欲救此敝,惟有別趨一土地廣人民眾而母財涸竭之地,以為第二之尾閭,而全地球中最適此例者,莫 中國 若。”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三章:“一直等到他喉嚨啞了,眼淚涸竭了,才慢慢地安靜下來。”
周孔
周公 和 孔子 的並稱。 漢 張衡 《歸田賦》:“彈五絃之妙指,詠 周 孔 之圖書。” 唐 柳宗元 《覺衰》詩:“ 彭 聃 安在哉? 周 孔 亦已沉。” 宋 范仲淹 《謝公夢讀史詩序》:“公於是時,乃有正夢,特歌 周 孔 之仁義,能久澤於吾民。”
夷齊
伯夷 和 叔齊 的並稱。《孔叢子·陳士義》:“ 夷 齊 無欲,雖 文 武 不能制。” 唐 李白 《梁園吟》:“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 夷 齊 事高潔。” 廖仲愷 《有感》詩:“扣馬 夷 齊 思止暴,亡羊 臧 谷 共傷時。”參見“ 夷叔 ”。
觀魚
見“ 觀漁 ”。
文望
善為文的聲望。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 康熙 間, 查初白 學士、 聲山 宮詹 均在詞館,有文望,人皆呼為 查翰林 。” 清 鈕銹 《觚賸續編·豹仙》:“ 徐州 李蟠 以文望雄於鄉,跌宕自喜。”
岩夢
《史記·殷本紀》:“ 武丁 夜夢得聖人,名曰 説 。以夢所見視羣臣百吏,皆非也。於是迺使百工營求之野,得 説 於 傅巖 中。是時 説 為胥靡,築於 傅險 。見於 武丁 , 武丁 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 殷 國大治。”後以“巖夢”喻指君主求賢的願望。 唐 孟郊 《題韋少保靜恭宅藏書洞》詩:“洞隱諒非久,巖夢誠必通。”
諂佞
亦作“讇佞”。花言巧語,阿諛逢迎。亦指花言巧語阿諛逢迎的人。《漢書·貢禹傳》:“選賢以自輔,開進忠正,致誅姦臣,遠放讇佞。”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五:“ 天后 內史 宗楚客 性諂佞。”《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諂佞盈朝,致閭閻盡荒。”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至於他和我的往還,卻不見有‘諂佞之相’,而 徐懋庸 也沒有一次同在,我不知道他憑著什麼,來斷定和諂佞於 傅 鄭 門下者‘無異’?”
廟社
(1).宗廟和社稷。《魏書·城陽王鸞傳》:“古者,軍行必載廟社之主,所以示其威惠各有攸歸。”《宋史·寇準傳》:“奈何棄廟社,欲幸 楚 蜀 遠地?”
(2).以喻國家。 宋 文天祥 《議糾合兩淮復興》詩:“而今廟社存亡決,只看元戎進退間。”
本心
(1) 原來的心愿
(2) 舊指天生的善性;天良
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
詭說
(1).辯說之辭。《史記·太史公自序》:“能設詭説解患於圍城,輕爵祿,樂肆志。作《魯仲連鄒陽列傳》。”
(2).虛妄之辭。 宋 蘇舜欽 《上集賢文相書》:“始者,御史府與 杜少師 、 范南陽 有語言之隙,其勢相軋,內不自平,遂煽造詭説,上惑天聽。”《清史稿·選舉志三》:“時文徒空言,不適於用,墨卷房行,輾轉抄襲,膚詞詭説,蔓衍支離,苟可以取科第而止。”
(3).謊騙;假說。《後漢書·逸民傳·井丹》:“ 信陽侯 陰就 , 光烈皇后 弟也,以外戚貴盛,乃詭説五王,求錢千萬,約能致 丹 ,而別使人要劫之。”《新唐書·藩鎮傳·朱滔》:“戍還,乃謀奪 泚 兵,詭説曰:‘天下諸侯未有朝者,先至,可以得天子意,子孫安矣。’”《東周列國志》第五四回:“ 魏錡 還營,詭説‘ 楚王 不準講和,定要交鋒,決一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