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畫象原文
敝周僿於文,老子談大道。
仁義已末流,體法固行潦。
虛無抱玄珠,清淨為至寶。
掊斗息群競,死聖止大盜。
謂可愚斯民,狂瀾復既倒。
不知世大變,萬偽1一1火就燥。
欲以區區言,反俗入羲昊。
渾淪五千言,道德何浩浩。
漢嘗求其說,施用未深造。
衣食已有滋,煩苛以能埽。
惜哉衰世士,學術失探討。
流而為刑名,慘礉極枯槁。
但見多申韓,舉皆罪黃老。
聖人無常師,有善取輿皂。
問禮固有然,誰謂孔徒小。
遺貌知是非,君無論醜好。
詩詞問答
問:老子畫象的作者是誰?答:劉摯
問:老子畫象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劉摯的名句有哪些?答:劉摯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參考注釋
老子
(1) 父親
(2) 老年男子的自稱。即老夫
老子不吃你這一套
大道
(1) 寬闊的道路
(2) 正確的道理
合於大道
仁義
(1) 寬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韓非子·五蠹》
仁義之舉
(2) 〈方〉∶性情溫順,通達事理
末流
(1).水流的下游。《後漢書·傅燮傳》:“臣之所懼,在於治水不自其源,末流彌增其廣耳。”
(2).比喻事物的後來的發展狀態。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昔 周 之人,拘群飲而被之以殺刑者,以為酒之末流生害,有至於死者眾矣,故重禁其禍之所自生。”《明史·徐溥傳》:“即位以來,未嘗有內降。倖門一開,末流安底?” 清 黃宗羲 《明儒學案·師說·羅洪先趙貞吉等》:“按 王 門惟 心齋氏 盛傳其説,從不學不慮之旨,轉而標之曰‘自然’,曰‘學樂’。末流衍蔓,浸為小人之無忌憚。”
(3).末期,末世。《漢書·敘傳上》:“昔 周 立爵五等,諸侯從政,本根既微,枝葉強大,故其末流有從橫之事,其勢然也。” 元 曹之謙 《變白頭吟》:“梧桐不獨老,鴛鴦亦雙死……奈何及末流,不知再醮羞。”
(4).指後世。 宋 王安石 《和吳御史汴渠》:“ 鄭國 欲弊 秦 ,渠成 秦 富強。本始意已陋,末流功更長。”
(5).餘緒,遺業。《漢書·司馬遷傳》:“惟 漢 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絶業。” 章炳麟 《辨詩》:“極乎 王粲 、 曹植 、 阮籍 、 左思 、 劉琨 、 郭璞 諸家,其氣可以抗浮雲,其誠可以比金石…… 謝瞻 承其末流,《張子房詩》本之。”
(6).後輩,後人。亦指已經衰落而失去其原有精神實質的流派。 宋 蘇軾 《試館職策題》:“ 太公 治 齊 ,舉賢而上功,而其末流亦有爭奪之禍。”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麴糵》:“自非 炎 黃 作祖,末流聰明,烏能竟其方術哉!” 魯迅 《三閒集·流氓的變遷》:“惟俠老實,所以墨者的末流,至於以‘死’為終極的目的。”
(7).指頹風弊俗。《史記·遊俠列傳序》:“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漢書·遊俠傳序》:“惜乎不入於道德,苟放縱於末流,殺身亡宗,非不幸也!” 晉 葛洪 《抱朴子·交際》:“風成俗習,莫不逐末流,遁遂往,可慨者也。” 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啟》:“甄明大義,矯正末流。” 清 顧炎武 《朱處士彝尊過余於太原東郊贈之》詩:“詞賦雕鐫老,江山騁望頻。末流彌宇宙,大雅接新人。”
(8).後列,下等。 漢 班倢伃 《自悼賦》:“奉共養於東宮兮,託 長信 之末流。共灑埽於帷幄兮,永終死以為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杜篤 賈逵 ,亦有聲於文,跡其為才, 崔 傅 之末流也。”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二》:“均是儒也,而有君子、小人之辨……皆學之力也,末流或至叛聖人害天下而不顧,非小人而何?” 清 劉大櫆 《東皋先生時文序》:“至於賦詩作文,專以末流自待。言及於 杜甫 韓愈 ,則慚然變色,以為天人,非吾之所企。吾是以悲其志之不立也。”
體法
詩文書畫等的格局法式。 唐 張懷瓘 《書斷·蔡邕》:“工書,篆隸絶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今古。” 唐 賈躭 《賦虞書歌》:“眾書之中 虞 書巧,體法自然歸大道。”《新唐書·裴休傳》:“能文章,書楷遒媚有體法。”參見“ 體裁 ”。
行潦
(1).溝中的流水。《詩·召南·采苹》:“於以采藻?於彼行潦。” 毛 傳:“行潦,流潦也。”《孟子·公孫丑上》:“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 太山 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 趙岐 註:“行潦,道傍流潦也。” 孫奭 疏:“潦,雨水盛也。” 唐 駱賓王 《從軍中行路難》詩:“川源饒毒霧,谿谷多淫雨。行潦四時流,崩槎千歲古。” 張際春 《向贛南閩西進軍》:“有些路旁的枯草上,掛著一根一根的半透明的圓形冰柱,風吹著一搖一擺,有的被行人撞落在行潦中流動著。”一說道路上的積水。《左傳·隱公三年》:“潢、污、行潦之水。” 孔穎達 疏:“行,道也;雨水謂之潦。言道上聚流者也。 服虔 云:‘畜水謂之潢;水不流謂之污;行潦,道路之水是也。’” 郭沫若 《山中雜記·賣書》:“雨傘上滴落著的雨聲都舉著音樂的諧調,赤足上蹴觸著的行潦也覺得爽膩。”
(2).《詩·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 鄭玄 箋:“流潦,水之薄者也。遠酌取之,投大器之中,又挹之,注之於此小器,而可以沃酒食之餴者。以有忠信之德、齊絜之誠以薦之故也。”《左傳·隱公三年》:“苟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後因以“行潦”指祭祀或進獻用的酒食。《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五郊樂章》:“至德可饗,行潦斯挹。” 唐 陳子昂 《為建安王獻食表》:“而策勛飲至,頻承湛露之恩;獻壽奉觴,未申行潦之薦。”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六:“ 金 ( 高麗 使臣)之詞云:‘穆如清風,幸被餘光之照;酌彼行潦,可形將意之勤。幸被寬裕而有容,敢以菲微而廢禮。’”
(3).指渾濁的水。以喻濁世。《詩·大雅·泂酌》篇,今文三家以之為 公劉 而作。謂以戎狄濁亂之區而 公劉 居之,譬如行潦可謂濁矣。 公劉 挹而注之,則濁者不濁,清者自清。說見 清 王先謙 《詩三家義集疏》。 漢 揚雄 《百官箴·博士箴》:“ 公劉 挹行潦,而濁亂斯清,官操其業,士執其經。” 清 顧炎武 《淮北大雨》詩:“已知舉世皆行潦,且復因人賦苦匏。”自註:“匏苦不材於人,共濟而已。”按,《詩·邶風·匏有苦葉序》謂“刺 衞宣公 也。”
虛無
(1) 荒誕無稽
(2) 天空
高標連汗漫,向望接虛無。——柳宗元《省試觀慶雲圖》詩
玄珠
(1).黑色明珠。 漢 劉向 《九嘆·遠逝》:“杖玉華與朱旗兮,垂明月之玄珠。”《南齊書·張融傳》:“蟕蠵瑁蛑,綺貝繡螺。玄珠互綵,緑紫相華。” 元 王逢 《游崑山懷舊傷今》詩:“玄珠探 甓社 ,白馬飲 浙水 。”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今日所謂識時之彥,為按其實,則多數常為盲子,寳赤菽以為玄珠。”
(2).道家、佛教比喻道的實體,或教義的真諦。《莊子·天地》:“ 黃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陸德明 釋文:“玄珠, 司馬 云:‘道真也。’” 晉 支遁 《詠懷》詩之二:“道會貴冥想,罔象掇玄珠。” 唐 陸敬 《游清都觀尋沉道士》詩:“方追羽化侶,從此得玄珠。”
(3).比喻賢才或寶貴的事物。《北齊書·文苑傳序》:“辭人才子,波駭雲屬……人謂得玄珠於 赤水 ,策奔電於 崑丘 。”此喻人才。《雲笈七籤》卷六六:“夫論還丹,皆至藥而為之,即丹砂之玄珠,金汞之靈異。”此喻丹藥。 宋 黃庭堅 《和蘇子瞻》詩:“翰林貽我東南句,窗間默坐得玄珠。” 任淵 註:“玄珠,以比 東坡 之詩。”
(4).比喻葡萄。 金 元好問 《蒲桃酒賦》:“索罔象之玄珠,薦清明於玉杯。” 明 劉基 《題畫蒲萄卷子》:“迎風翠羽憣憣動,帶露玄珠纂纂垂。”
(5).指墨。 金 元好問 《賦南中楊生玉泉墨》:“萬灶玄珠一唾輕,客卿新以玉泉名。”
清淨
(1) 心境潔淨,不受外擾
清淨守節
(2) 安定,不紛擾
圖清淨
(3) 清潔純淨
清淨的山,清淨的水
(4) 簡明不繁
清淨簡易
(5) 佛教語。指遠離惡行與煩惱
出家清淨
至寶
特別稀有的珍寶
竟把普通景泰藍當成了至寶
大盜
(1) 盜竊財物眾多或盜竊活動猖獗的人
(2) 指竊國篡位者,非法奪取最高權力者
斯民
指老百姓。《孟子·萬章上》:“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管子·侈靡》:“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斯民之良也。” 晉 陸機 《答賈長淵》詩:“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宋 曾鞏 《福州上執政書》:“寇旱之餘,曾未朞歲,既安且富,至於如此, 鞏 與斯民與蒙其幸!” 魯迅 《悼楊銓》詩:“何期淚灑 江 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狂瀾
(1) 巨大的波浪
八戒見了道;“果是狂瀾,無舟可渡。”——《西遊記》
(2) 比喻動盪不定的局勢或猛烈的潮流
力挽狂瀾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欲以
即“欲以(之)”,想借(此)
侯生…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欲以動上意。(即“欲以之動上意”的省略。)——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區區
(1) 小;少。形容微不足道
區區之薛。——《戰國策·齊策四》
區區之地。——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何乃太區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區區百人。——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區區之數
區區五毛錢
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2) 猶方寸。形容人的心
區區之心
(3) 舊時謙辭,我
區區嚮往之至。——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4) (語氣不莊重)
此人非他,就是區區
(5) 誠摯
感君區區懷。——《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渾淪
形容渾沌不清
五千言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 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所終。”後以“五千言”為 老子 《道德經》的代稱。 唐 白居易 《養拙》詩:“迢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 宋 姜夔 《永遇樂·次韻辛克清先生》詞:“五千言,老來受用,肯教造物兒戲。” 魯迅 《集外集·<奔流>編校後記》:“ 老聃 作五千言, 釋迦 有 恆河 沙數說,也還是東洋人中的‘好事之徒’也。”
道德
(1)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為校長,他要求在學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標準和禮貌規矩
(2) 合乎道德的
浩浩
(1) 廣闊宏大
浩浩的宇宙
(2) 水勢很大
浩浩湯湯。——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浩浩長江水,奔流向東海
施用
使用;採用
施用一種新的操作法
深造
進一步學習和鑽研,使達到精深的程度
送他到體育學院深造
衣食
衣服和食物,泛指各種基本生活資料
煩苛
繁雜苛細。多指法令。《漢書·文帝紀》:“ 漢 興,除 秦 煩苛,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哀痛絲綸切,煩苛法令蠲。” 嚴復 《原強》:“其自由平等以觀之,其捐忌諱,去煩苛,決壅蔽,人人得其意。”
世士
(1).當世之士;文士。《尸子》卷上:“身者,璽也。舍而不治,則知行腐蠹。使賢者教子以為世士,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 漢 王充 《論衡·儒增》:“世士相激,文書傳稱之,莫謂不然。” 宋 曾鞏 《上蔡學士書》:“噫!自 漢 降戾後,世士之盛,未有若 唐 也。”
(2).世俗之士。《孔叢子·陳士義》:“夫君子之交於世士,亦取其一節而已。” 三國 吳 韋昭 《博弈論》:“假令世士移博弈之力,用之於《詩》、《書》,是有 顏 閔 之志也。” 宋 沉作喆 《<寓簡>序》:“ 莊周 氏疾夫世士之沉濁不可與 莊 語也,則託意於荒唐謬悠之説以翫世滑稽。” 明 劉基 《招隱》詩之四:“世語我不接,世士我不逢。”
學術
有系統的專門學問
探討
(1) 探索;研討;探索講求
探討一下達成協定的可能性
他們討論了罪惡之後,便探討如何消除它
(2) 探幽尋勝
探討意未窮,回艇夕陽晚。——唐· 孟浩然《登鹿門山》
刑名
(1) 古時指刑律
刑名之學
(2) 刑罰的名稱,如死刑、徒刑等
(3) 清代主管刑事的(幕僚)
刑名師爺
慘礉
亦作“ 慘覈 ”。殘酷峻刻。《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論》:“ 韓子 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 裴駰 集解:“用法慘急而鞠礉深刻。” 宋 蘇軾 《韓非論》引作“慘覈少恩”。 清 劉大櫆 《天道中》:“今夫傑猾之民……其有稍異於己則黜之,甚則夷滅其宗族,慘覈亦至矣。”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論沉藎慘死事》:“ 滿清 政府,近有一極慘礉不仁之 * ,即杖斃 沉藎 是也。”
枯槁
(1) 乾枯;枯萎
今夫徙樹者,失其陰陽之性,則莫不枯槁。——《淮南子·原道訓》
(2) 憔悴
形容枯槁。——《楚辭·漁父》
申韓
(1). 戰國 時法家 申不害 和 韓非 的並稱。後世以“申韓”代表法家。亦以稱 申 韓 之學。《史記·李斯列傳》:“若此然後可謂能明 申 韓 之術而脩 商君 之法。”《後漢書·酷吏傳·樊曄》:“政嚴猛,好 申 韓 法,善惡立斷。” 清 姚鼐 《聞香茝兄擢廣東按察使卻寄二十韻》:“政竝褒 召 杜 ,道必閉 申 韓 。”
(2).借指酷法。 清 譚嗣同 《仁學》三七:“自 秦 垂暴法,於 會稽 刻石, 宋 儒煬之,妄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瞽説,直於家施 申 韓 ,閨闥為岸獄。”
黃老
黃帝 和 老子 的並稱。後世道家奉為始祖。《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申子 之學本於 黃 老 而主刑名。” 唐 韓愈 《原道》:“ 黃 老 於 漢 ,佛於 晉 、 魏 、 梁 、 隋 之間。” 宋 陸游 《古風》詩之一:“少年慕 黃 老 ,雅志在山林。”
聖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常師
固定的老師。《論語·子張》:“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 蟠 學無常師,博覽無不通。” 唐 韓愈 《師說》:“聖人無常師。”
輿皂
亦作“ 輿皁 ”。古代十等人中兩個低微等級的名稱。因用以泛稱賤役;賤吏。《宋書·竟陵王誕傳》:“驅迫士族,役同輿皁。”《周書·文帝紀上》:“賊臣 高歡 ,器識庸下,出自輿皂,罕聞禮義。” 明 宋濂 《燕書》之九:“懇其人購以歸,驕其比鄰,矜其輿皁,自以為無敵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論排外宜有別擇》:“則今之辦外交者,出其細弱,與彼之輿皂相殷勤。”
問禮
詢問禮法;學禮。《禮記·曲禮下》:“在朝言禮,問禮,對以禮。”《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孔子 適 周 ,將問禮於 老子 。” 唐 劉長卿 《將赴南巴至餘乾別李十二》詩:“江上花催問禮人, 鄱陽 鶯報 越 鄉春。”
固有
從一開始就有的
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改造我們的學習》
遺貌
(1).猶舊貌。 宋 蘇軾 《留題峽州甘泉寺》詩:“輕舟橫江來,弔古悲純孝。逶迤尋遠跡,婉孌見遺貌。”
(2).指遺像。 清 倪瑞璿 《過凌城廟謁古戴二公忠義冢》詩:“入門捫殘碑,太息拜遺貌。”
是非
(1) 對與錯;正確和謬誤
是非問題
(2) 口舌;糾紛
搬弄是非
(3) 評論;褒貶
不屑隨人是非
無論
(1) 不論;不管
無論天氣多么冷,每天早晨他都要到江河去游泳
(2) 不要說;不用說
無論魏晉。——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無論數十輩。——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棄者無論。——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