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身騎精進。
忍辱作鞍轡。
持戒作槍幡。
慈悲為將帥。
手把禪定弓。
身破三十六軍賊。
獲得菩提勛。
無心是官職。
差作巡境使。
四方和六賊。
大丈夫自恨無道德。
虛食信施供。
假名入山谷。
忽若得道果。
歷劫相勞碌。
欲得學無為。
常須三不足。
詩詞問答
問:《行路難·其八·共住修道八首》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三
2. 君不見。行路難。行路難。道上無蹤跡。
參考注釋
精進
在某方面一心進取
努力精進
鞍轡
鞍子和駕馭牲口的嚼子、韁繩。 唐 韓愈 《招揚之罘》詩:“馬悲罷還樂,振迅矜鞍轡。”《水滸傳》第四七回:“後槽牽過一匹快馬,備上鞍轡。” 洪深 《申屠氏》第四本:“後槽刷洗了高頭駿馬,備上鞍轡,馬頭馬身也披紅掛綠。”
持戒
遵行戒律。《百喻經·毗舍闍鬼喻》:“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禪定,便得離苦,獲得道果。”《梁書·文學傳下·任孝恭》:“ 孝恭 少從蕭寺 雲法師 讀經論,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篤。” 唐 白居易 《唐江州興果寺律大德湊公塔碣銘序》:“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見性者,曰 興果律師 。”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不持戒者,居土臺外。”
慈悲
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將帥
(1).將領。《禮記·樂記》:“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 漢 徐幹 《中論·慎所從》:“若夫攻城必拔,野戰必克,將帥之事也。” 宋 蘇洵 《上皇帝書》:“今之任為將帥,卒有急難而可施者誰也?”
(2).“文將帥”之省稱。 太平天囯 每省所設的行政官。 太平天囯 洪秀全 《防守浦口詔》:“爰特詔弟統齊兵士,趕赴 天浦 省垣,協同將帥 黃連生 弟等實力鎮守。”
禪定
(1).佛教禪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審考為禪,息慮凝心為定。佛教修行者以為靜坐斂心,專注一境,久之達到身心安穩、觀照明淨的境地,即為禪定。又禪為 * 天之法,定為無 * 天之法。依其入定程度的淺深,並有四禪( * 定)、四定(無 * 定)的區分。《壇經·坐禪品》:“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為禪定。”《長阿含經·第二分十上經》:“思維觀察,分別法義,心得歡喜。得歡喜已,便得法愛。得法愛已,身心安穩。身心安穩已,則得禪定。得禪定已,得如實智。是謂初解脫入。”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番僧習禪定者,於冰合時裹一歲糧休焉。”
(2).謂坐禪習定。 唐 賈島 《贈無懷禪師》詩:“禪定石牀暖,月移山樹秋。” 唐 戴叔倫 《題武當逸禪師蘭若》詩:“經山涉水向何處,羞見竹林禪定人。” 元 馬致遠 《壽陽曲·煙寺晚鐘》:“順西風晚鐘三四聲,怎生教老僧禪定?”
三十六
約計之詞,極言其多。《文選·班固<西都賦>》:“離宮別館,三十六所。” 李善 註:“離別,非一所也。《上林賦》曰:離宮別館,彌山跨谷。” 唐 駱賓王 《帝京篇》:“ 秦 塞重關一百二, 漢 家離宮三十六。” 宋 王珪 《宮詞》:“漏永禁宮三十六,宴回爭踏月輪歸。”《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三十六家花酒店,七十二座管弦樓。”
軍賊
指軍中敗類。《尉繚子·重刑令》:“自百人已上,有戰而北,守而降,離地逃眾,命曰軍賊。”
獲得
得到,取得;捕得
獲得智慧
菩提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的境界
無心
(1) 沒有心情,沒有做某事的念頭
無心戀戰
(2) 不是存心的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官職
在政府中所任的職位
四方
(1) 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泛指各個方面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正方形或正方體
一隻四方的木頭匣子
六賊
(1).謂危害天下的六種惡人。《六韜·上賢》:“ 太公 曰:‘夫六賊者,一曰臣有大作宮室池榭,游觀倡樂者,傷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農桑,任氣遊俠,犯歷法禁,不從吏教者,傷王之化;三曰臣有結朋黨,蔽賢智,障主明者,傷王之權;四曰士有抗志高節,以為氣勢,外交諸侯,不重其主者,傷王之威;五曰臣有輕爵位,賤有司,羞為上犯難者,傷功臣之勞;六曰強宗侵奪,陵侮貧弱者,傷庶人之業。’” 元 劉壎 《隱居通義·駢儷二》引 車震卿 《啟》:“所幸社稷靈長,天王明聖,雖未築鯨鯢而誅六賊,然已御螭魅而去四凶。”
(2).指 北宋 末之 蔡京 、 朱勔 、 王黼 、 李彥 、 童貫 、 梁師成 六人。他們結黨營私,危害國家,被太學生 陳東 等斥為“六賊”。見《宋史·欽宗紀》。
(3).佛教語。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謂此六塵能以眼、耳等六根為媒介,劫掠“法財”,損害善性,故稱。見《楞嚴經》卷四。 唐 白居易 《齋戒》詩:“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六賊定知無氣色,三屍應恨少恩情。” 金 邊元鼎 《自嘆》詩:“久貧自沃三彭熾,一醉齊休六賊狂。”
(4).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謂此六根妄逐塵境,如賊劫財。《雜阿含經》卷四三:“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 明 劉元卿 《賢奕編·仙釋·囚持杯水》:“真如有變易,豈不聞善知識能迴三毒為三昧,浄戒能迴六賊為六神,迴煩惱作菩提,迴無明為大智。”參見“ 六塵 ”。
大丈夫
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
無道
暴虐,沒有德政
伐無道。——《史記·陳涉世家》
假名
(1) 日文的字母,多借用漢字的偏旁。楷書叫“片假名”,草書叫“平假名”
(2) 偽裝的名字
一個用假名的間諜
入山
(1).進入山里。《史記·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歲時,家貧……為其主人入山作炭。” 宋 蘇軾 《與林天和長官》之二十:“知入山未還,即日想已還治。起居佳否?往來衝冒,然勝游計不為勞也。”《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又大興土木,作 昭明宮 ,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
(2).指隱居。《三國志·蜀志·先主傳》“遷 觀 為別駕從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袁暐 《獻帝春秋》:“汝欲取 蜀 ,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十四:“入山燒黃白,一旦化為灰。” 許傑 《<文藝批評與人生>自序》:“我既然還生活在人類社會裡,也並不想出世,也不想入山。”
忽若
(1).恍若,好像。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於是處子怳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於是逍遙暇豫,忽若忘歸。”
(2).倘或,假使。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冥跡》:“其子聽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 顧 家子。”《敦煌變文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可中修善到諸天,居處生涯一切全……忽若共君生那裡,尋常自在免憂煎。” 蔣禮鴻 通釋:“這段文章,‘可中’和‘忽若’並用,都是‘倘或’的意思。”《敦煌變文集·目連緣起》:“伏願世尊慈悲,少借威光,忽若得見慈親,生死不辜恩德。”
道果
佛道的正果。《百喻經·寶篋鏡喻》:“禪定道品,無漏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宋 洪邁 《夷堅丙志·黃十翁》:“後二日,陰府會善男女於無憂閣下,隨其善行,俾證道果。”《西遊記》第一回:“祖師喝令:‘趕出去!他本是個撒詐搗虛之徒,那裡修甚么道果!’”
歷劫
佛教語。謂宇宙在時間上一成一毀叫“劫”。經歷宇宙的成毀為“歷劫”。後統謂經歷各種災難。 南朝 梁 沉約 《為文惠太子禮佛願疏》:“歷劫多幸,夙世善緣。” 金 劉迎 《連日雪惡用聚星堂雪詩韻》:“後生曠世安敢望,故事歷劫徒能説。”《紅樓夢》第一二○回:“豈知 寶玉 是下凡歷劫的,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 清 譚嗣同 《<仁學>自序》:“歷劫之下,度盡諸苦厄。” 金一 《文學上之美術觀》:“歷劫而久者,金石之所以貴。”
勞碌
辛勞忙碌。 唐 牟融 《處厚游杭作詩寄之》:“念我故人勞碌久,不如投老臥滄洲。”《西遊記》第六一回:“哥哥勞碌太甚,可把扇子我拿。”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年紀不算大,然而經年的憂慮和勞碌,逼得他幾乎象一個衰弱的老人了。”
欲得
(1).貪得。《老子》:“咎莫大於欲得。”《韓非子·解老》:“聖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虛,則不憂矣。眾人則不然,大為諸侯,小餘千金之資,其欲得之憂不除也。”
(2).想要;願意得到。 唐 高適 《漁父歌》:“世人慾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醒世恆言·張廷秀逃生救父》:“就是 廷秀 見説要請先生教他讀書,也甚欲得。”
(3).須要。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桑柘》:“種禾豆,欲得逼樹。”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素食》:“蔥白欲得多於菜;無蔥,薤白代之。”
無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順其自然,沒必要有所作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罰
(3) 不要,不用
無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不足
(1)
不充足,不夠,滿足不了需要
二十尚不足。——《樂府詩集·陌上桑》
最愛湖東行不足。——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
缺少或沒有
信心不足
(3)
少於,不到
不足一千
(4)
不能;不可以
此中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5)
不值得,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