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寄原文
趙郎趁我弛擔初,為寄肘後楊炎書。
盈編專備瘴嶺病,仁及來世功誰如。
城南老廬有別舍,我來埽榻成燕居。
坐忘不復一念起,寸田自治何須鋤。
養生防患不知此,從事方藥亦已疏。
飛鳶未妨隨溪水,黃茅正使侵庭除。
玄膺晨漱已可飽,脯膳況復餘米魚。
聊將此書一過讀,寄語庶不憂鄉閭。
詩詞問答
問:酬寄的作者是誰?答:劉摯
問:酬寄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劉摯的名句有哪些?答:劉摯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魚韻
參考注釋
弛擔
(1).放下擔子,息肩。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張道人異事》:“一日樵歸,於山道遇二道人對棊,弛擔就觀。”
(2).指推卸責任。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掣籤授官》:“初行時,主者既以權衡弛擔,幸謝揣摩,得者亦以義命自安,稍減怨懟,亦便計也。”
(3).指棲息。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追先寺》:“往雖弛擔為 梁 ,今便言旋闕下,有志有節,能始能終。” 元 黃溍 《杭州送兒侄歸里》詩:“息肩弛擔今何處?明朝過我 三釜山 。” 蔡有守 《師子林》詩:“今日嫁 吳門 ,弛擔輒訪尋。”
肘後
謂隨身攜帶的。指醫書或藥方。 唐 杜甫 《寄張十二山人》詩:“肘後符應驗,囊中藥未陳。” 前蜀 貫休 《宿赤松山觀題道人水閣兼寄郡守》詩:“珠殿香軿倚翠稜,寒棲吾道寄 孫登 ,豈應肘後終無分,見説仙中亦有僧。” 明 唐順之 《題贈施心菊醫士》詩:“肘後傳方多已試,鼎中留藥不嫌貧。” 清 方文 《京口訪鄔沂公感舊》詩:“獨憐肘後方書在,我欲從君隱市門。”參見“ 肘後方 ”。
來世
(1) 來生
(2) 死後的存在狀態
佛教有來世的說法
別舍
別第。《隋書·列女傳·華陽王楷妃》:“及 江都 之亂, 楷 遇 宇文化及 之逆,以妃賜其黨 元武達 。 武達 初以宗族之禮,置之別舍。” 唐 王勃 《春思賦》:“ 河陽 別舍抵長 河 ,丹輪紺幰相經過。”
燕居
(1).退朝而處;閒居。《禮記·仲尼燕居》:“ 仲尼 燕居, 子張 、 子貢 、 言游 侍。” 鄭玄 註:“退朝而處曰燕居。”《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居必冠,申申如也。” 司馬貞 索隱:“燕謂閒燕之時。” 宋 蘇軾 《四菩薩閣記》:“始吾先君於物無所好,燕居如齋,言笑有時。” 清 沉初 《<西清筆記>自序》:“入春雨雪匝旬,燕居多暇。”
(2).閒居之所。 唐 陸贄 《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之一:“假欲崇飾燕居,儲備賜與,天子之貴,寧憂乏財?” 明 宋濂 《淨慈山報恩光孝禪寺住持仁公塔銘》:“別築燕居於寺之西麓,曰 潛庵 ,將有終焉之志。”《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南一間算個燕居,北一間作為臥室。”
坐忘
道家謂物我兩忘、與道合一的精神境界。《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郭象 註:“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唐 孟浩然 《游精思題觀主山房》詩:“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清 錢謙益 《<顏子疏解>敘》:“不違仁者三月也,不違如愚者終身也。忘仁義,忘禮樂,而至於坐忘也。”
一念
(1).一動念間;一個念頭。 南朝 梁 沉約 《卻出東西門行》:“一念起關山,千里顧兵窟。” 唐 陳鴻 《長恨歌傳》:“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墮下界。” 宋 陸游 《自規》詩:“忿慾俱生一念中,聖賢亦本與人同。”《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可曉得一念不違天理人情,天地鬼神會暗中呵護,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會立刻不容。”
(2).佛家語。指極短促的時間。《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觀空品》:“九十剎那為一念。” 北魏 曇鸞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六十剎那為一念。”《翻譯名義集·時分》:“一念中有九十剎那。”
寸田
(1).道教語。指三丹田。 宋 蘇轍 《舟中風雪》詩之三:“幽人永夜歌《黃竹》,賴有丹砂暖寸田。”參見“ 寸田尺宅 ”。
(2).心田,心。 宋 蘇軾 《和飲酒》詩:“寸田無荊棘,佳處正在茲。”
自治
行政上相對獨立,有權自己處理自己的事務
自治領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養生
保養身體
養生之道
得養生焉。——《莊子·養生主》
防患
防止禍患。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俞序》:“故次以言怨人不可邇,敵國不可狎,攘竊之國不可使久親,皆防患為民除患之意也。” 明 葉憲祖 《鸞鎞記·合譖》:“一朝得勢便擬包彈,乘其未發急宜防患。”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從事
(1) 乾某項事業
他已經從事貿易工作多年
(2) 處理;處置
而行之既久,是又以軍法從事。——蘇軾《教戰守》
慎重從事
(3) 辦事;辦理事務
朝夕從事
(4) 官職名
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資治通鑑》
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方藥
中醫藥方中開的藥。也指方劑
飛鳶
(1).飛翔的鳶。《後漢書·馬援傳》:“仰視飛鳶砧砧墮水中。”
(2).古代的飛行器。《列子·湯問》:“夫 班輸 之雲梯, 墨翟 之飛鳶,自謂能之極也。”
未妨
不妨。表示可以這樣做。 宋 陸游 《夜聞雨聲》詩:“未妨剩擁寒衾臥,贏取孤吟入斷編。”
溪水
指從山裡流出來的水流。《三國志·吳志·朱桓傳》:“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廣三十餘丈,深者八九尺,淺者半之,諸軍勒兵渡去, 桓 自斷後。” 唐 王建 《贈華州鄭大夫》詩:“ 少華 山雲當驛起,小敷溪水入城流。” 丁玲 《夢珂》:“從山頂流下許多條溪水,又清,又亮,又甜。”
黃茅
(1).茅草名。 唐 白居易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官舍黃茅屋,人家苦竹籬。”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黃茅似菅茅,而莖上開葉,莖下有 * ,根頭有黃毛,根亦短而細硬無節,秋深開花穗如菅。可為索綯,古名黃菅。”
(2).本謂長有黃茅的荒冢,借指死亡。 宋 楊萬里 《曾伯貢主簿輓詩》之二:“即今俱白首,赴告忽黃茅。”
正使
(1).縱使;即使。《東觀漢記·光武帝紀》:“正使 成帝 復生,天下不可復得也。”《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 高貴鄉公 卒” 裴松之 注引《漢晉春秋》:“帝乃出懷中版令投地,曰:‘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邪!’” 宋 蘇軾 《奏浙西災傷第一狀》:“正使自今雨止,已非豐歲。”
(2).外國派來或派往外國的正式使臣。對副使而言。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六:“ 嘉慶 十年,女汗之子嗣立,特遣正使來至邊界議禮,不合而返。”
庭除
庭前階下,庭院
不獨春光堪醉客,庭除長見好花開。——李鹹用《題陳將軍別墅》
玄膺
(1).道教指咽頭和喉頭的中央部位。《黃庭內景經·天中》:“舌下玄膺生死岸。” 梁丘子 註:“玄膺者,通津液之岸也。”《黃庭外景經·上部經》:“玄膺氣管受精府。” 務成子 註:“喉中之央則為玄膺。” 宋 蘇軾 《歲暮作和張常侍》詩:“我生有天祿,玄膺流玉泉。”
(2).黑胸。 宋 張耒 《鳴雞賦》:“峨峨朱冠,丹頸玄膺。蒼距矯攫,秀尾翹騰。”
況復
亦作“況復”。1.更加;加上。 隋煬帝 《白馬篇》:“本持身許國,況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詩:“干戈況復塵隨眼,鬢髮還應雪滿頭。” 明 梁辰魚 《於虎丘殿階遇張月容》曲:“眼波橫,況復香肩偷憑。”
(2).何況,況且。《陳書·江總傳》:“況復才未半古,屍素若茲。” 唐 馬總 《意林·傅子》:“蜘蛛作羅,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況復人乎?” 唐 劉駕 《寄遠》詩:“得書喜猶甚,況復見君時。”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詩》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視,況復不相識。”
寄語
傳話給某人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陸游《漁家傲·寄仲高》
寄語故人
鄉閭
亦作“鄊閭”。1.古以二十五家為閭,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因以“鄉閭”泛指民眾聚居之處。《管子·幼官》:“閒男女之畜,修鄉閭之什伍。”《南齊書·禮志上》:“郡縣有學,鄉閭立教。” 宋 王安石 《原教》:“夫婦者無失其為夫婦也,率是也有賞,不然則罪,鄉閭之師,族酇之長。”
(2).家鄉;故里。 三國 魏 阮籍 《大人先生傳》:“少稱鄉閭,長聞邦國。” 宋 曾鞏 《應舉啟》:“足跡不游於場屋,姓名不署於鄉閭。” 元 秦竹村 《行香子·知足》曲:“壯歲鄉閭,養志閒居。” 清 朱彝尊 《題張上舍劭竹林獨坐圖》詩:“十年不對鄉閭竹,垞北垞南思 * 。” 清 汪文桂 《秋日同季弟歸里和韻》:“秋深才得返鄊閭,弱弟偕行賦《遂初》。”
(3).鄉親;同鄉。《後漢書·朱儁傳》:“ 儁 以孝致名,為縣門下書佐,好義輕財,鄉閭敬之。”《舊唐書·高季輔傳》:“醜言過行,見嗤於鄉閭;忘義私昵,取擯於親族。” 宋 蘇轍 《巢谷傳》:“予以鄉閭,故幼而識之。” 明 無名氏 《白兔記·祭賽》:“鄉閭來朝賀,社戶保災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