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其四

作者:沈光文 朝代:明代

感懷·其四原文

蓬蒿老仲蔚,卜亦賣成都。

獨釣絲千尺,分耕雲半區。

樂飢水有泌,行乞市非吳。

但是棲依者,相將莫問途。

詩詞問答

問:感懷·其四的作者是誰?答:沈光文
問:感懷·其四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感懷·其四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虞韻 出處:此組詩收於范鹹《重修台灣府志》〈藝文〉,又載王瑛曾《重修鳳山縣誌》〈藝文〉、連橫《台灣詩薈》、連橫《台灣詩乘》、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陳漢光《台灣詩錄》、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

2. 此組詩收於范鹹《重修台灣府志》〈藝文〉,又載王瑛曾《重修鳳山縣誌》〈藝文〉、連橫《台灣詩薈》、連橫《台灣詩乘》、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專集》、陳漢光《台灣詩錄》、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

參考注釋

蓬蒿

(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叢;草莽。《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並興。”《莊子·逍遙遊》:“﹝斥鴳﹞翱翔蓬蒿之間。” 晉 葛洪 《抱朴子·安貧》:“是以俟扶搖而登蒼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夢陽 《漢京篇》:“ 霍氏 門前狐夜號, 魏其 池館長蓬蒿。” 峻青 《秋色賦·夜宿靈山》:“看到的是滿地荒草,遍野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處。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山居澤處,蓬蒿墝埆,財物流通,有以均之。” 唐 李白 《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並世奇男淑女,慧業天生,湮沒蓬蒿,姓名翳寂,豈少也哉!”

(3).茼蒿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茼蒿》。

成都

中國四川省省會和西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之一。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成都平原中心。面積3861平方公里。人口401萬(1982)

釣絲

釣竿上的垂線。 唐 杜甫 《重過何氏》詩之三:“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宋 陸游 《舟中對舟》詩:“江空裊裊釣絲風,人靜翩翩葛巾影。” 清 顧貞觀 《石州慢·御河為漕艘所阻》詞:“不如歸去,從教錦纜牙檣,釣絲莫負秋江碧。”

千尺

極言其深、高、長。 唐 李白 《贈汪倫》詩:“ 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 汪倫 送我情。”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虬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 南山 。”

雲半

猶天半。半空中。 唐 宋之問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屠應制》:“鳳剎侵雲半,紅旌倚日邊。”

樂飢

亦作“ 樂飢 ”。療飢;充飢。樂,通“ 療 ”。《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泌 之洋洋,可以樂飢。” 高亨 註:“樂,借為療。《列女傳·賢明》引作療。” 宋 蘇軾 《十二琴銘·玉磬》:“其清越以長者,玉也;聽萬物之秋者,磬也。寶如是,中藜藿,不再食。以是樂飢,不以告糴。” 清 顏光敏 《顏氏家藏尺牘·孫侍讀一致》:“縱放意於山水,山水果可樂飢,即肆力於詩文。”一說“樂”音lè,“樂飢”謂樂道而忘飢。參閱《詩·陳風·衡門》 毛 傳。

見“ 樂飢 ”。

行乞

乞討;又佛教語。謂僧人托缽以求布施

但是

用在後半句,表示轉折的語氣;可是

雖然困難很多,但是他一點也不怕

相將

(1) 相隨,相伴

兩個相將旅遊

(2) 將近,行將

有秦兵二十萬圍了 晉城 韓國,相將半月有餘。——《秦併六國平話》

問途

亦作“ 問塗 ”。詢問路徑;探索門徑。《莊子·徐無鬼》:“至於 襄城 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 宋 何薳 《春渚紀聞·何張遺句南金錄》:“逮其知學,復觀其所以因材自勵期於至遠者,亦若 王良 造父 秣驥騄而問途。” 嚴復 《譯<天演論>自序》:“西學之事,問塗日多。”

詩詞推薦

感懷·其四原文_感懷·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