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成·其四

作者:何吾騶 朝代:明代

元氣堂成·其四原文

海島為巢野鶴蹤,逃虛何用況登龍。

半堂積雪時鳴磬,上客停車一鼓鍾。

小可臨池留水墨,每偕刻燭賦雲松。

匡山供奉誰應識,頭白歸來第幾峰。

詩詞問答

問:元氣堂成·其四的作者是誰?答:何吾騶
問:元氣堂成·其四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元氣堂成·其四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冬韻

參考注釋

海島

被海水環繞的小片陸地

野鶴

鶴居林野,性孤高,常喻隱士。 唐 劉長卿 《送方外上人》詩:“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唐 韋應物 《贈王侍御》詩:“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見底清。”

逃虛

逃避世俗,尋求清靜無欲的境界。 宋 王安石 《次韻酬吳彥珍見寄》之二:“白日憶君聊遠望,青林嗟我似逃虛。” 宋 王十朋 《自鄂渚至夔府途中記所見一百十韻》:“孺子《滄浪曲》,漁人《欸乃謡》。逃虛音可喜,得雋語同囂。” 明 文徵明 《次韻施膚庵先生夏日讀佛書》:“解脫煩勞初見性,悟空諸妄欲逃虛。”

何用

(1).為什麼。《詩·小雅·節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 孔穎達 疏:“何以不監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傳·莊公六年》:“何用弗受也?為以王命絶之也。”

(2).憑什麼;用什麼。《穀梁傳·僖公元年》:“是 齊侯 與? 齊侯 也。何用見其是 齊侯 也?” 漢 王充 《論衡·骨相》:“人曰命難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體。” 唐 韓愈 《食曲河驛》詩:“殺身諒無補,何用答生成?”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用、不須。《後漢書·孔融傳》:“ 文舉 舍我死,吾何用生為?” 唐 王泠然 《題河邊枯柳》詩:“今日摧殘何用道!數里曾無一株好。”《續資治通鑑·帝顯德元年》:“今皆國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韻雲……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如果那時不去射殺它,留到現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飯菜?”

登龍

(1).登天的龍。《史記·孝武本紀》:“其秋,為伐 南越 ,告禱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天一三星,為泰一鋒,名曰‘靈旗’。”

(2).乘龍。 唐 李白 《箜篌謠》:“攀天莫登龍,走山莫騎虎。”

(3).同“ 登龍門 ”。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岐》詩:“於何車馬日憧憧, 李膺 門館爭登龍。” 宋 蘇轍 《歐陽太師輓詞》:“推轂誠多士,登龍盛一時。”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這恩榮錫袞封圭,不比那登龍御 李 。” 魯迅 《花邊文學·小品文的生機》:“其中固然有雖曾附驥,終未登龍的‘名人’,或扮作黑頭,而實是真正的醜腳的打諢,但也有熱心人的讜論。” 唐 李端 《元丞宅送胡濬及第東歸覲省》詩:“登龍兼折桂,歸去當高車。”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敕賜及第》:“仰溫樹之煙,何人折桂?泝甘泉之水,獨我登龍。” 宋 王禹偁 《杏花》詩之五:“登龍曾入少年場,錫宴瓊林醉御觴。” 清 鈕琇 《觚賸·河東君》:“登龍之客,杳至高閭。”

(4).泛指升官。 阿英 《晚清小說史》第二章:“至於為謀升官,上維新條陳,東抄西襲,以盼一顧的,更所在多有,實質上,不過是藉以登龍而已。”

積雪

(1).堆積如雪;堆積起來的雪。《楚辭·九歌·湘君》:“桂櫂兮蘭枻,斲冰兮積雪。” 王逸 註:“言己乘船,遭天盛寒,舉其櫂楫,斲斫冰凍,紛然如積雪。” 晉 陶潛 《詠貧士》之五:“ 袁安 困積雪,邈然不可乾。” 唐 皇甫冉 《送令狐明府》詩:“荒林藏積雪,亂石起驚湍。” 宋 徐鉉 《木蘭賦》:“伊庭中之奇樹,有木蘭之可悅。外爛爛以凝紫,內英英而積雪。” 巴金 《答井上靖先生》:“在那個寒冷的夜晚,您的庭院中積雪未化。”

(2).積久下雪。《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鹹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廳事前餘雪猶濕,於是以屑布地。”

鳴磬

擊磬發聲。 唐 王維 《過乘如禪師蕭居士嵩邱蘭若》詩:“食隨鳴磬巢烏下,行踏空林落葉聲。” 唐 薛能 《贈禪師》詩:“鳴磬微塵落,移缾溼地圓。”

上客

上賓;尊貴的客人

侯生遂為上客。——《史記·魏公子列傳》

停車

(1) 按正常時刻錶停留(如搭運或卸下乘客);車輛停止行駛

(2) 停放車輛

此處不許停車!

(3) 機器停止轉動

機器停車了,快找人來修理

一鼓

(1).古以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四石為一鼓,合四百八十斤。《左傳·昭公二十九年》:“ 晉 趙鞅 、 荀寅 帥師城 汝 濱,遂賦 晉國 一鼓鐵,以鑄刑鼎,著 范宣子 所為刑書焉。”《孔子家語·正論解》:“ 趙簡子 賦 晉國 一鼓鐘,以鑄刑鼎,著 范宣子 所為刑書。” 王肅 註:“三十斤謂之鐘,鐘四謂之石,石四謂之鼓。”

(2).擊鼓一次。引申謂一舉,一戰。《晉書·溫嶠傳》:“ 峻 ( 蘇峻 )勇而無謀,藉驕勝之勢,自謂無前,今挑之戰,可一鼓而擒也。”《三國演義》第十九回:“ 操 若攻將軍, 宮 引兵擊其背;若來攻城,將軍為救於後;不過旬日, 操 軍食盡,可一鼓而破。” 碧野 《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第二章:“一鼓打下 太原 ,不令敵人跑掉一個!”參見“ 一鼓作氣 ”。

小可

(1) 自稱,謙稱(多見於早期白話)

小可每還疑心,不敢輕信。——《二刻拍案驚奇》

(2) 尋常,不重要

非同小可

臨池

《晉書·衛恆傳》:“ 漢 興而有草書…… 弘農 張伯英 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後因以“臨池”指學習書法,或作為書法的代稱。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有練實先書,臨池真盡墨。” 宋 蘇軾 《石蒼舒醉墨堂》詩:“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名臣通畫學》:“前代名臣能臨池者多矣,鮮有以畫名者。”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黃忠端書孝經卷》:“夫人善臨池,代公作行草,幾奪真。” 呂叔湘 《漢字和拼音字的比較》:“書法一項,確是一種藝術。但是這是要有寫字的天分的人,再加上十年臨池的工夫,才會有成就的。”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三:“日記抄得很工整,字型遒勁,也可作臨池之用。”

水墨

(1).水和墨。多用以指一種不著彩色,純以水墨點染的繪畫法。 唐 鄭谷 《所知從事近藩偶有懷寄》詩:“水墨畫松清睡眼,雲霞仙氅掛吟身。” 宋 周紫芝 《西江月》詞:“晚來秋水映殘霞,水墨新描圖畫。” 元 湯垕 《畫鑒·唐畫》:“ 董元 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礬頭,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樣,著色,皴紋甚少,用色穠古。”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八·婦人畫》:“ 海寧 李因 是菴 ,善畫松鷹及水墨花竹翎毛。”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後者是一個闊才半尺,長約六尺余的條幅,水墨濃淡,點綴生動。”

(2).水墨畫的簡稱。 唐 張碧 《題祖山人池上怪石》詩:“我聞 吳 中 項容 水墨有高價,邀得將來倚松下。” 金 元好問 《中州集·吳學士激詩序》:“ 悆甫 索水墨,以詩寄之云:‘煙拂雲梢留淡白,雲蒸山腹出深青。’”

(3).淺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煙雲。 宋 范成大 《晚步東郊》詩:“水墨依林寺,青黃負郭田。” 周立波 《桐花沒有開》六:“天上還有水墨色的雲,但有經驗的農民都說這一回要晴一晌了。”

刻燭

(1).《南史·王僧孺傳》:“ 竟陵王 子良 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則刻一寸,以此為率。 文琰 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後因以喻詩才敏捷。 唐 潘述 《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詩教刻燭賦,酒任連盤酌。” 宋 秦觀 《同子瞻端午日游諸寺》詩:“愧無刻燭敏,續此金玉音。” 明 李東陽 《原博席上用擊鼓催花令戲成一首》:“未夸刻燭多才思,一遍須教八韻成。” 謝覺哉 《贈沉衡老》詩:“駕游尚可騰空去,聯句猶能刻燭工。”

(2).古人刻度數於燭,燒以計時。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應令》:“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

雲松

(1).高大的松樹。 南朝 宋 江智淵 《宣貴妃輓歌》:“雲松方靄露,風草已聲原。” 唐 韋應物 《因省風俗與從侄成緒游山水》詩:“陰壑雲松埋,陽崖煙花媚。” 元 吳澄 《立春日寓北方賦雪詩》:“風竹婆娑銀鳳舞,雲松偃蹇玉龍寒。”

(2).白雲和松樹。古時多為隱居者視作伴侶。 唐 陳子昂 《續唐故中嶽體玄先生潘尊師碑頌》:“尊師有弟子十人,並仙階之秀。然鸞姿鳳骨,眇愛雲松者,惟 潁川 韓法昭 、 河內 司馬子微 。” 宋 張輯 《臨江仙·望廬山》詞:“何須魂夢覓 瀛洲 。雲松終可卜,我與 謫仙 儔。” 明 宋濂 《贈劉俊民先輩》詩:“寸祿焉能就,即將巢雲松。”

匡山

(1).山名。即 江西省 的 廬山 。《梁書·處士傳·劉慧斐》:“嘗還都,途經 尋陽 ,游於 匡山 。” 唐 韓愈 《游西林寺題蕭二兄郎中舊堂》詩:“偶到 匡山 曾住處,幾行衰淚落煙霞。” 宋 葉適 《送趙季清兼謝所惠詩》:“又言謫 匡山 , 五老 煙霞鮮。” 明 徐復祚 《投梭記·魔見》:“廟食 匡山 已百春,威靈顯赫四方聞。”參見“ 匡廬 ”。

(2).山名。在 四川省 江油縣 西,亦名 大匡山 、 大康山 。 唐 杜甫 《不見》詩:“ 匡山 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3).山名。在 浙江省 龍泉縣 。此山四旁奮起,而中部低下,狀如箕匡,故名。

供奉

(1) 祭祀神佛、祖先

(2) 唐代有高深修養的文人及藝術家,皆被皇帝羅致左右,以某種技藝侍奉帝王

樂工羅程者,善彈琵琶,為第一,…… 宣宗初亦召供奉。—— 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詩詞推薦

元氣堂成·其四原文_元氣堂成·其四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