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錢穆父舍人

作者:畢仲游 朝代:宋代

和錢穆父舍人原文

簪笏三人共一班,仙凡回首不相關。

連名花判圍宮硯,隔坐香焚暗博山。

紅藥對開階兩畔,紫宸入侍殿中間。

更知外省文書少,草罷詞頭閣老閒。

詩詞問答

問:和錢穆父舍人的作者是誰?答:畢仲游
問:和錢穆父舍人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和錢穆父舍人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畢仲游的名句有哪些?答:畢仲游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刪韻

參考注釋

簪笏

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員或官職。 南朝 梁簡文帝 《馬寶頌》序:“簪笏成行,貂纓在席。” 唐 杜甫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詩之三:“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宋 曾季貍 《艇齋詩話》:“ 山谷 ‘簡編自襁褓,簪笏到仍昆’,取 退之 聯句‘爵勛逮僮隸,簪笏自懷繃’。” 清 方文 《壽姊氏姚夫人六十》詩之二:“簪笏夫家貴, 河 山嫂氏賢。”

一班

(1).表數量。用於人群。常含貶意。《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也有一班妒忌 魏生 少年登高科的,將這樁事,只當做風聞言事的一個小小新聞,奏上一本。” 元 無名氏 《度翠柳》第二折:“待我辭別那一班兒姊妹兄弟,就跟的去。”《儒林外史》第十九回:“進到廳上,一夥人在那裡圍著一張桌子 * , 潘三 駡道:‘你這一班狗才,無事便在我這裡胡鬧!’” 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可是一班別有心腸的人們,便竭力來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沒有一絲樂趣。”

(2).古代官吏等級,品以下又分若干班,以班多者為貴;轉則進一班,黜則退一班。見《隋書·百官志上》。

(3).謂同一朝列。一列為一班。 宋 秦觀 《次韻宋履中近謁大慶退食館中》:“翠華初到殿中間,三館諸儒共一班。”《宋史·禮志十五》:“同天節上壽班,自今樞密使副、宣徽、三司使、殿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以上共作一班,進酒一醆。”

(4).同一批。《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那時同 安老爺 一班兒揀發的十二人。”

(5).一斑。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宋 蘇軾 《洞庭春色賦》:“悟此生之泡幻,藏千里於一班。”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四·上楊提台稟帖》:“某把總自到汛以來,既未嘗郭外查點,且終月不聞夜出,此耽逸之一班矣。”

(6).一般,一樣。 宋 蘇軾 《九日袁公濟有詩次其韻》:“古來靜治得清閒,我愧真常也一班。”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海淀》:“燈與名園總一班,峰巒層疊水潺湲。” 清 萬玉卿 《瀟湘怨·醒玉》:“一半是有情兒,一半是無情鬼,一班兒形骸髮齒,一班兒胎卵毛皮。”

(7).猶一番。《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 馮公 見他説出一班道理,也不去逼他了。”《警世通言·范鰍兒雙鏡重圓》:“ 呂公 見他説出一班道理,也不去逼他了。”

(8).指軍隊中的一個基層單位、學校中的一個班級,或因工作與學習而編成的一個班組。舊時亦指一個戲劇團體。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每學量童生多寡,分四班,每日輪一班歌詩。”

仙凡

(1).仙境與人間。 元 劉因 《游天城》詩:“天設限仙凡,雲生失昏曉。”

(2).謂仙人與凡人。 明 朱有燉 《風月牡丹仙》第三折:“秀才,你讀書人,豈不知幽冥之理,仙凡之道,不可如此!”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六朝小說和唐代傳奇文有怎樣的區別》:“那時還相信神仙和鬼神,並不以為虛造,所以所記雖有仙凡和幽明之殊,卻都是史的一類。”

(3).借喻皇宮內苑與宮外。 宋 王辟之 《澠水燕談錄·歌詠》:“ 楊文公 初為光祿丞, 太宗 頗愛其才。一日,後苑賞花宴詞臣,公不得預,以詩貽諸館閣曰:‘聞戴宮花滿鬢紅 上林 絲筦待重瞳, 蓬萊 咫尺無因到,始信仙凡迥不同。’”

(4).比喻朝廷與地方。 宋 蘇軾 《贈人》詩:“別後休論信息疎,仙凡自古亦殊途……誰憐澤畔行吟者,目斷 長安 貌欲枯。” 馮應榴 註:“其人由官 荊 楚 而內召入 汴 者。”

回首

(1) 把頭轉向後方

(2) 回顧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婉辭。死亡

回首之日

相關

彼此關連;相互牽涉;互相關心

連名

(1).幾個人在同一文書上聯合簽名,表示共同負責。《漢書·霍光傳》:“羣臣以次上殿,召 昌邑王 伏前聽詔, 光 與羣臣連名奏王。”《宋書·蔡廓傳》:“選案黃紙,録尚書與吏部尚書連名,故 廓 雲‘署紙尾’也。”《娛目醒心編》卷三第二回:“二人依允,便去查明欠數,連名具呈。”

(2).猶齊名。 明 馮夢龍 《情史·情緣·單飛英》:“有 李英 者,本與 春娘 連名,其樂色皆 春娘 教之,常呼為姊。”

花判

(1).舊時官吏用駢體文寫成的語帶滑稽的判詞。 宋 洪邁 《容齋隨筆·唐書判》:“ 唐 人判語必駢儷,今所傳《龍筋鳳髓判》及《白樂天集·甲乙判》是也……世俗喜道瑣屑遺事,參以滑稽,目為花判。” 宋 劉克莊 《送趙司理歸永嘉》詩:“客談花判健,民道李官清。”

(2).引申為判決。 元 石子章 《竹塢聽琴》第三折:“你可甚端冕臨三輔,調弦理萬民,剗的點檢他這姻緣簿,花判他這有情人。”

(3).猶評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謝》:“ 秋容 素不解讀,塗鴉不可辨認,花判已,自顧不如 小謝 ,有慚色。” 何垠 註:“花判,如五花判事,猶言判其好醜也。”

宮硯

帝王宮中所用的硯台。 唐 杜甫 《贈李八秘書別三十韻》:“御鞍金騕褭,宮硯玉蟾蜍。” 元 范梈 《秋日集詠奉和潘李二使君浦編修諸公》之六:“期接仙舟應少便,偶分宮硯亦多情。” 元 傅若金 《經採石》詩:“其旁有仙冢,雲是 李太白 ,生為 長庚 精,沒與大塊息。因思 開元 中,出入蒙帝澤。御羹白瑤杯,宮硯青玉滴。”

博山

博山爐的簡稱。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詩之二:“ 洛陽 名工鑄為金博山,千斲復萬鏤,上刻 秦 女攜手仙。” 宋 楊萬里 《和羅巨濟山居十詠》之七:“共聽茅屋雨,添炷博山雲。” 清 趙翼 《七十自述》詩:“半篝殘火聽譙鼓,一縷名香裊博山。”

紅藥

芍藥花

對開

(1) 由兩個地點相向行駛

(2) 印刷上指相當於整張紙的一半

(3) 對半分配,即雙方各占一半

紫宸

(1).宮殿名,天子所居。 唐 宋 時為接見群臣及外國使者朝見慶賀的內朝正殿,在 大明宮 內。 唐 杜甫 《冬至》詩:“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 紫宸 。”

(2).泛指宮廷。 明 沉鯨 《雙珠記·郵亭失珠》:“纔離 紫宸 ,平步蓮鞋穩。” 清 孫枝蔚 《北山》詩:“戰士從來苦,誰曾達 紫宸 。”參閱《唐六典·尚書工部》、 宋 王應麟 《玉海·宮室·唐紫宸殿》。

(3).借指帝王、帝位。《晉書·后妃傳序》:“若乃作配皇極,齊體紫宸,象玉牀之連後星,喻金波之合羲璧。”《梁書·元帝紀》:“紫宸曠位,赤縣無主,百靈聳動,萬國回皇。”

入侍

入朝奉侍。《漢書·曹參傳》:“ 參 怒而笞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乃所當言也。’”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追慕 南越 、 嬰齊 入侍,北面稱臣,伏聽告策。”

中間

(1) 中心

中間突破

(2) 在事物兩端之間或兩個事物之間

中間馳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傳》

坐在他們兩個中間

(3) 在裡面

生活在人民民眾中間。

省文

(1).省略其文字。亦指簡稱或略語。《晉書·禮志上》:“今禮儀事同而名異者,輒別為篇,卷煩而不典。皆宜省文通事,隨類合之,事有不同,乃列其異。”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四:“《春秋》載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其為簡冊無幾耳,故多從省文。”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易·繫辭》云:‘潤之以風雨。’《論語》云:‘沽酒市脯不食。’《玉藻》云:‘大夫不得造車馬。’皆從一而省文也。”

(2).減少字的筆畫。

詞頭

構詞成分之一,指詞的前綴

閣老

唐 代對中書舍人中年資深久者及中書省、門下省屬官的敬稱。 五代 、 宋 以後亦用為對宰相的稱呼。 明 清 又用為對翰林中掌誥敕的學士的稱呼。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下:“兩省(中書省、門下省)相呼為閣老,尚書丞郎、郎中相呼為曹長。”《舊唐書·楊綰傳》:“故事,舍人年深者謂之閣老,公廨雜科,歸閣老者五之四。” 宋 鄭文寶 《南唐近事》:“一日諸閣老待漏朝堂,語及林泉之事。” 明 李贄 《復焦弱侯書》:“ 趙文肅 先生云:‘我這個嘴, 張子 這個臉,也做了閣老,始信萬事有前定。’” 清 趙翼 《陔餘叢考·閣老》:“ 蘇州 有 閣老坊 ,乃 吳匏庵 為學士時所建,則翰林之在 文淵 掌誥敕者,亦得稱閣老矣。”

詩詞推薦

和錢穆父舍人原文_和錢穆父舍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