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彼呱呱者,其孰棄之。
彼嬛嬛者,其孰收之。
彼禽何知,能字其雛。
飛前則顧,飢啄則呼。
孰謂斯人,禽之不如。
彼雛之微,皆得所依。
婉娩其音,婆娑其衣。
孰謂斯人,乃獨無歸。
我號斯言,以告采詩。
詩詞問答
問:《路人有棄其子者因作是詩予時奉使湖外》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四言詩
注釋
1. 四言詩
參考注釋
呱呱
(1) 發自喉部的粗而沙啞的叫聲;典型指烏鴉、渡鳥或白嘴鴉的天然叫聲
(2) 蛙或渡鴉的粗叫聲或相類似的聲音
嬛嬛
輕柔美麗貌。
孤獨無依貌。 清 吳定 《王節母傳贊》:“ 劉氏 一嬛嬛女子,無衣食以鞠其孤。”
斯人
(1).此人。《論語·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 明 劉基 《郁離子·虞孚》:“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斯人之謂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說來說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蒼生何之概。”
(2).猶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結 《與瀼溪鄰里》詩:“斯人轉貧弱,力役非無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軍次實錄>序》:“小官等佩讀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啟斯人之聾瞶。”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後面所說的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自以為不如。——《戰國策·齊策》
得所
(1).謂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適的位置。語出《詩·魏風·碩鼠》:“樂土樂土,爰得我所。”《漢書·王莽傳上》:“四海輻湊,靡不得所。”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贈鄭諫議十韻》:“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贄 《答耿中丞書》:“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貪暴者擾之,而‘仁者’害之也。”
(2).適當;適宜。 北魏 高湛 《養生論》:“尋常飲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氣,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虛 《寧晉縣令吳君遺愛碑》:“蓋其剛柔適中,緩急得所,勤故不廢事,簡故不擾民,明無不察,毫髮莫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 錢敦堂 編修歿,其門生為經紀棺衾,贍恤妻子,事事得所。”
婉娩
儀容柔順
姆教婉娩聽從。——《禮記·內則》
揚綽約之麗姿,懷婉娩之柔情。——張華《永懷賦》
婆娑
(1) 形容盤旋和舞動的樣子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詩·陳風·東門之枌》。毛傳:“婆娑,舞也。”
(2) 枝葉紛披的樣子
無歸
(1).不回去;不回歸。《詩·小雅·湛露》:“厭厭夜飲,不醉無歸。” 唐 李洞 《和劉駕博士贈莊嚴律禪師》:“塵刼自營還自壞,禪門無住亦無歸。”
(2).無所歸宿。 漢 劉向 《說苑·貴德》:“ 景公 覩嬰兒有乞於途者。公曰:‘是無歸夫。’ 晏子 對曰:‘君存,何為無歸!’”
(3).指不出嫁。 宋 葉適 《陳處士姚夫人墓志銘》:“終以豫治,而不使其女之無歸也。”
采詩
蒐集民歌。 唐 皮日休 《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歌》:“若遇採詩人,無辭收鄙陋。” 宋 梅堯臣 《田家語》詩序:“因録田家之言次為文,以俟採詩者雲。”
採集民間歌謠。古代有專門機構采詩,為統治階級觀風俗、知得失的一項政治措施。《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食貨志上》:“孟春之月,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今刺史質敏以流惠,舒化以揚名,采詩以顯至德,歌詠以董其文。” 章炳麟 《國故論衡·辨詩》:“ 五季 以降,雖四言之銘,且拱手謝不敏,豈獨采詩可以觀政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