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地盡南溟萬里遙,九重天闕隔冥寥。
誰移鰲柱來滄海,遂接龍光上紫霄。
入夜星文乾象緯,迎風露掌散瓊瑤。
更看岳帝端居處,玉燭無為萬祀調。
詩詞問答
問:《賦得粵南四景壽湯學憲·其二·五指擎天》的作者是誰?答:李孫宸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孫宸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孫宸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蕭韻
參考注釋
南溟
見“ 南冥 ”。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九重天
(1).古人認為天有九層,因泛言天為“九重天”。《淮南子·天文訓》:“天有九重。”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六引 宋善威 詩:“月落三株樹,日映九重天。”《封神演義》第二回:“愁雲直上九重天,一派敗兵隨地擁。” 李瑛 《我們的飛機》詩:“等信號,一步跨上九重天,回頭看,全國人民望著你!”
(2).指帝王或朝廷。 唐 韓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 潮陽 路八千。” 宋 晏殊 《浣溪沙》詞:“可惜異香珠箔外,不辭清唱玉尊前。使星歸覲九重天。” 元 吳昌齡 《張天師》第一折:“穩請受著九重天雨露恩和寵。” 清 李漁 《風箏誤·請兵》:“羽書飛上九重天,佇望旌旗自日邊。”
鰲柱
傳說中指天柱。 宋 吳萊 《觀孫太古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像圖》詩:“大圜杳何極,鼇柱屹不頃。” 王闓運 《貴州布政司使王君墓志銘》:“龍淵始化,鼇柱忽移。”參見“ 鼇足 ”。
滄海
大海。以其一望無際、水深呈青蒼色,故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接龍
見〖頂牛兒〗。
紫霄
(1).高空。 晉 曹毗 《馬射賦》:“狀若騰虬而登紫霄,目似晨景之駭扶木。” 南朝 宋 鮑照 《登大雷岸與妹書》:“左右青靄,表里紫霄。” 明 顧大典 《青衫記·劉白謁元》:“ 匡廬 近,瀑布高,銀河半落界紫霄。”
(2).指帝王所居。 南朝 梁簡文帝 《圍城賦》:“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 唐 李白 《東武吟》:“清切紫霄迥,優遊丹禁通。” 明 張居正 《送朱文石使楚》詩之一:“起草違丹陛,銜綸降紫霄。”
入夜
到了晚上
入夜,工地上燈火通明
星文
(1).星象。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雜藝》:“及星文風氣,率不勞為之。” 唐 沉彬 《入塞》詩之二:“苦戰沙門臥箭痕,戍樓閒上望星文。”
(2).指星神。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六:“ 苕生 答之……客路偶然攜眷屬,遊蹤未必感星文。”
(3).借指劍。 唐 劉長川 《寶劍篇》:“匣里星文動,環邊月影殘。”
(4).指佩劍的人。 唐 劉禹錫 《酬楊八庶子喜韓吳興與余同遷見贈》詩:“星文辭北極,旗影度 東遼 。”
(5).星光。 明 孫默 《舟泊富春》詩:“垂釣今何在,星文照旅魂。”
象緯
象數讖緯。亦指星象經緯,謂日月五星。 晉 王嘉 《拾遺記·殷湯》:“ 師延 者, 殷 之樂人也。設樂以來,世遵此職。至 師延 ,精述陰陽,曉明象緯,莫測其為人。” 齊治平 註:“象緯,象數讖緯。象數謂龜筮之類;讖緯謂讖録圖緯、占驗術數之書。” 唐 杜甫 《游龍門奉先寺》詩:“天闕象緯逼,雲臥衣裳冷。” 仇兆鰲 註:“象緯,星象經緯也。” 明 唐順之 《答周約庵中丞》:“ 淮陰 、 南陽 之事,固萬不敢一冀焉,至如象緯、地形諸家之學,如來書所稱 管 鄧 所長,亦何敢不自量而攬焉。” 清 顧炎武 《題李先生矩亭序》:“ 天啟 中,權閹柄國,聞君通陰陽象緯之學,遣使徵之,辭疾不就,潔志以終。”
風露
(1).風和露。《韓非子·解老》:“時雨降集,曠野閒靜,而以昏晨犯山川,則風露之爪角害之。” 唐 王昌齡 《東溪翫月》詩:“光連虛象白,氣與風露寒。” 郁達夫 《采石磯》二:“昨天晚上,因為月亮好得很, 仲則 竟犯了風露,在園裡看了一晚的月亮。”
(2).猶風寒。《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那老媽又是高年,船上早晚感冒些風露,一病不起。”
瓊瑤
(1) 美玉
身居錦秀心無愛,足步瓊瑤意不迷。——《西遊記》
(2) 比喻別人酬答的禮物、詩文、書信等
瓊瑤滿匣
(3) 比喻似玉的雪
只見朔風凜凜,冷氣嗖嗖,卻已瓊瑤密布,飄下一天雪來。——《鏡花緣》
岳帝
東嶽 泰山 之神,東嶽大帝的簡稱。《剪燈餘話·泰山御史傳》:“ 岳帝 聞子經明行修,不偶於世,特召子為 泰山 司憲御史。”
端居
謂平常居處。 唐 孟浩然 《臨洞庭贈張丞相》詩:“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明 雷士俊 《寄王築夫》詩:“寂寞荒村靜,端居念遠朋。”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淄川小聖人》:“先生端居緘默;遇有問難,輒指畫談議,袞袞滔滔,竟晷不倦。”
玉燭
(1).謂四時之氣和暢。形容太平盛世。《尸子》卷上:“四氣和,正光照,此之謂玉燭。”《爾雅·釋天》:“四氣和謂之玉燭。” 郭璞 註:“道光照。” 邢昺 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時和氣,溫潤明照,故曰玉燭。”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玉燭表昇平之徵,澄醴彰德洽之符。” 元 雅琥 《上執政四十韻》:“玉燭調元氣,金樞運大鈞。”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設朝》:“金甌仍未缺,玉燭又新調。”
(2).燭的美稱。 唐僖宗 宮人《金鎖》詩:“玉燭製袍夜,金刀呵手裁。”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六七:“昭儀侍宴足精神,玉燭抽看記飲巡。”
(3).比喻目光。 唐 曹唐 《病馬》詩之一:“四蹄不鑿金砧裂,雙眼慵開玉燭斜。”
(4).樂律名。《隋書·律曆志上》:“黃鐘:包育、含微、帝德……玄中、玉燭、調風。右黃鐘一部,三十四律。”《舊唐書·音樂志三》:“黃鐘既陳玉燭,紅粒方殷稔歲。”
無為
(1) 道家思想,指要依天命,順其自然,沒必要有所作為
(2) 儒家指用德政感化人民,不施行刑罰
(3) 不要,不用
無為在歧路。——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