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巨山著作使閩分韻得我字(嵲)

作者:陳淵 朝代:宋代

原文

道山仙者居,是中乃置我。

白前英俊前,糠秕出揚簸。

同寮事闊略,未忍棄衰惰。

日聞所不聞,更欲學其可。

張侯廊廟器,文字粲藻火。

一班見餘論,已足踐青瑣。

欣然取使節,去我何其果。

無乃萬斛舟,未授濟川柁。

相攜湖上別,酒盡重城鎖。

分離情已重,去住計誰左。

從來洞庭野,乘雁不加夥。

何日西江潮,送我東歸舸。

詩詞問答

問:《送張巨山著作使閩分韻得我字(嵲)》的作者是誰?答:陳淵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陳淵的名句有哪些?答:陳淵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哿韻

2. 嵲

參考注釋

道山

(1).指儒林、文苑。文人聚集的地方。語出《後漢書·竇章傳》:“是時學者稱 東觀 為 老氏 臧室,道家 蓬萊山 。” 宋 張耒 《答林學士啟》:“攬轡按行,窾竇已解,已進登於卿棘,復宜入於道山。” 清 朱彝尊 《送葉參議映榴督儲楚中》詩:“道山槖筆入,粉署含香趨。”

(2).傳說中的仙山。 宋 蘇軾 《上虢州太守啟》:“至於事簡訟稀,瀟灑有道山之況。” 清 趙翼 《題蔣心餘攜子游廬山圖》詩:“事往空思寫木蓮,道山人已騎白鳳。”

(3).舊時稱人死為歸道山。 宋 惠洪 《冷齋夜話》卷七:“世傳 端明 已歸道山,今尚爾遊戲人間邪?”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下·文字凝鍊》:“ 吳 楊 二家,不知存亡,殆亦歸道山矣。”

(4).指 宋 無名氏所著之筆記小說《道山清話》。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小説家一類,又自分數種。一曰志怪,《搜神》、《述異》、《宣室》、《酉陽》之類是也。一曰傳奇,《飛燕》、《太真》、《崔鶯》、《霍玉》之類是也。一曰雜録,《世説》、《語林》、《瑣言》、《因話》之類是也。一曰叢談,《容齋》、《夢溪》、《東谷》、《道山》之類是也。”

仙者

仙人。 晉 葛洪 《抱朴子·辨問》:“至於仙者,唯須篤志至信,勤而不怠,能恬能靜,便可得之。” 宋 朱處約 《蓬萊閣記》:“﹝方士﹞又言仙者宮室偉大、氣序和平之狀;餐其草木,則可以長生不死。”

英俊

(1) 才智過人的

英俊青年

(2) 容貌俊秀又有風度的

英俊的小伙子

糠秕

(1) 在打穀或加工過程中從種子上分離出來的皮或殼

(2) 比喻瑣碎的事或沒有價值的東西

揚簸

反覆播動揚去穀物中的糠粃雜質。 宋 王禹偁 《七夕》詩:“匏瓜從繫滯,糠粃任揚簸。” 趙樹理 《三里灣·老五園》:“他說那傢伙好像個小樓房,開過去一趟就能割四五耙寬,割下來就帶到一層層的小屋子裡去,把麥子打下來,揚簸得乾乾淨淨。”

同寮

見“ 同僚 ”。

闊略

(1).寬恕;寬容。《漢書·王嘉傳》:“人情不能不有過差,宜可闊略,令盡力者有所勸。” 顏師古 註:“當寬恕其小罪也。”《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苟令性不 * ,志有陳力,便可奬就,騁其所任。若於小小宜適,私行不足,皆宜闊略,不足縷責。”《金史·完顏匡傳》:“稱臣割地尚且闊略,區區小節何足深較。”

(2).寬簡;簡省。《漢書·王莽傳上》:“願陛下愛精休神,闊略思慮。” 顏師古 註:“闊,寬也。略,簡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誄碑》:“安有累德述尊,而闊略四句乎!” 詹鍈 義證:“闊略,疏略。” 唐 劉知幾 《史通·敘事》:“此皆文如闊略,而語實周贍。故覽之者初疑其易,而為之者方覺其難。”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二:“《明史》 成祖 追 阿魯台 至 捕魚兒海 ……此追寇漠北,故闊略不詳。”

(3).粗疏;不講究。 漢 王充 《論衡·實知》:“眾人闊略,寡所意識。” 宋 蘇軾 《與人書》之四:“某疲病加乏,使令輙用手啟通問。恃公雅度闊略細謹耳,然亦皇恐不可言也。” 清 顧炎武 《哭顧推官》詩:“君才本恢宏,闊略人事細。”

(4).疏放,不拘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練才洞鑒,剖字鑽響;疎識闊略,隨音所遇。” 宋 歐陽修 《論葛仲古等不當減法札子》:“或其本性闊略,偶不檢點,誤用於私家,原其本情,亦可輕恕。”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張飛》:“ 超 ( 馬超 )見 先主 待之厚也,闊略無上下禮,與 先主 言,常呼字。”

(5).空乏缺略。 明 李東陽 《山陰陳氏祠堂記》:“蓋其家生產闊略,而祭祀之禮未嘗少闕。”

衰惰

猶怠惰。 漢 劉向 《列女傳·齊女傅母》:“ 姜 交好,始往操行衰惰,心淫泆冶容。”《後漢書·北海靖王興傳》:“大夫其對以孤襲爵以來,志意衰惰,聲色是娛,犬馬是好。” 宋 葉適 《夫人林氏墓志銘》:“余既衰惰不與世接,而友朋之念已矣。”

聞所不聞

聽到從未聽到過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越 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 * 聞所不聞。” 漢 揚雄 《法言·淵騫》:“七十子之於 仲尼 也,日聞所不聞,見所不見,文章亦不足為矣。”亦作“ 聞所未聞 ”。 唐 元稹 《授王播中書侍郎平章事兼鹽鐵使制》:“得所未得,聞所未聞,昭然發矇,幾至前席。”《紅樓夢》第一一八回:“那 襲人 此時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葉聖陶 《倪煥之》二:“從英文讀本里得知聞所未聞的故事,從國文課里讀到經義策論以外的古人的詩篇:在 煥之 都覺得十二分醉心。”

廊廟器

稱能肩負朝廷重任者。《三國志·蜀志·許靖傳論》:“許靖夙有名譽……雖行事舉動,未悉允當, 蔣濟 以為‘大較廊廟器’也。” 唐 孟棨 《本事詩·高逸》:“上亦以非廊廟器,優詔罷遣之。”

文字

(1) 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敘》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順

(3) 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漢文、俄文

(4) 文書;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藻火

(1).古代官員衣服上所繡作為等差標誌用的水藻及火焰形圖紋。《書·益稷》:“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 孔 傳:“藻,水草有文者。火為火字。” 孔穎達 疏引 鄭玄 曰:“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紩以為綉,施於裳也。” 唐 韓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會聯句》:“命衣備藻火,賜樂兼拊搏。”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米芾 ﹞有好潔之癖,任太常博士,奉祠太廟,乃洗去祭服藻火,而坐是被黜。” 清 鄭任鑰 《春蠶詞》:“不辭小婦閨中苦,願作山龍藻火裳。”

(2).借指官服。 宋 葉適 《題賈儼不忘室》詩:“子質復粹美,藻火兼佩珂。” 康有為 《故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預新政刑部主事劉君光第》詩:“改元設參謀,明堂燦藻火。”

班見

列班進見。《新唐書·孔緯傳》:“臺史白:‘已謝,當班見百官。’” 宋 岳珂 《桯史·部胥增損文書》:“既而班見如彝,得宰 福 之 永福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八回:“太爺們見太尊,向來是班見,沒有坐位的。”

青瑣

亦作“ 青鎖 ”。亦作“ 青璅 ”。1.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花紋。《漢書·元後傳》:“ 曲陽侯 根 驕奢僭上,赤墀青瑣。” 顏師古 註:“ 孟康 曰:‘以青畫戶邊鏤中,天子之制也。’…… 孟 説是。青瑣者,刻為連環文,而青塗之也。”後華貴的宅第、寺院等門窗亦用此種裝飾。《後漢書·梁冀傳》:“ 冀 乃大起第宅……窗牖皆有綺疎青瑣。”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僧房樓觀一千餘間,雕梁粉壁,青璅綺疏。” 五代 張昭 《觀德舞》詩:“氤氳龍麝交青瑣,彷佛錫鑾下蕊珠。”

(2).借指宮廷。《晉書·夏侯湛傳》:“出草苗,起林藪,御青瑣,入金墉者,無日不有。” 唐 陳子昂 《為陳舍人讓官表》:“臣聞紫機務重,青鎖任隆。”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一折:“則為我五行差,沒亂的難迭辦,幾能勾青瑣點朝班。” 清 姚鼐 《鄭前邨以辰州守被議授員外郎》詩:“青瑣幾人憐故侶,白頭相遇數銜桮。”

(3).泛指豪華富麗的房屋建築。 南朝 梁 沉約 《八詠詩·登台望秋月》:“散朱庭之奕奕,入青瑣而玲瓏。” 唐 楊炯 《後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黃扉藹藹,青瑣沉沉,有若 張公 之萬戶千門。” 元 李致遠 《新水令·離別》曲:“青瑣畔,綉幃前,少箇嬋娟,酬不了少年願。”

(4).刻鏤成格的窗戶。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惑溺》:“ 韓壽 美姿容, 賈充 辟以為掾。 充 每聚會, 賈 女於青璅中看,見 壽 ,説之。”喻指籬笆。 唐 元稹 《紅芍藥》詩:“芍藥綻紅綃,巴籬織青瑣。” 南唐 張泌 《芍藥》詩:“休將薜荔為青瑣,好與玫瑰作近鄰。”

欣然

非常愉快地

欣然受邀

欣然規往。——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宋將軍欣然曰。—— 明· 魏禧《大鐵椎傳》

使節

(1) 一國派駐另一國的外交代表;一國派往另一國辦事的代表

得任命大使、其他政府使節和領事

(2) 古時指使者所持的符節

何其

多么(多帶有不以為然的口氣)

何其壯也。——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何其衰也。——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何其糊塗

無乃

表示委婉反問。不是;豈不是

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

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

斛舟

小船。《新唐書·韋堅傳》:“ 堅 豫取 洛 、 汴 、 宋 山東 小斛舟三百首貯之潭,篙工柁師皆大笠、侈袖、芒屨,為 吳 楚 服。”

濟川

猶渡河。語出《書·說命上》:“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後多以“濟川”比喻輔佐帝王。 唐 獨孤及 《庚子歲避地至玉山酬韓司馬所贈》詩:“已無濟川分,甘作乘桴人。” 明 張居正 《再謝御書疏》:“期少效濟川調鼎之用,庶以答天高地厚之恩。” 清 顧炎武 《贈黃職方師正》詩:“ 黃君 濟川才,大器晚成就。”

相攜

亦作“相擕”。互相攙扶;相伴。《東觀漢記·鄧禹傳》:“ 禹 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攜以迎,降者日以千數,眾號百萬。” 宋 蘇軾 《甘露寺》詩:“但有相攜人,何必素所歡。”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採蕋的游蜂,兩兩相攜;弄巧的黃鸝,雙雙作對。”《儒林外史》第八回:“當下會了帳,兩人相攜著下了船坐下。”

見“ 相攜 ”。

重城

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城市。 宋 蘇軾 《荊州》詩之一:“欲問興亡意,重城自古堅。”

(1).古代城市在外城中又建內城,故稱。《文選·左思<吳都賦>》:“郛郭周匝,重城結隅。” 劉逵 註:“大城中有小城,周十二里。”

(2).泛指城市。 宋 柳永 《採蓮令》詞:“更回首、重城不見,寒江天外,隱隱兩三煙樹。” 清 黃遵憲 《不忍池晚游詩》:“蜃樓海氣隱重城,浩浩風停遠市聲。”

(3).指宮城、都城。 唐 李白 《鼓吹入朝曲》:“搥鐘速嚴妝,伐鼓啟重城。” 宋 王禹偁 《李氏園亭記》:“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其來舊矣。” 明 何景明 《入朝遇雨》詩:“柳拂重城鎖,花籠復道迴。”

(4).指城牆。 唐 於鄴 《揚州夢記》:“ 牧 供職之外,唯以宴遊為事, 揚州 ,勝地也。每重城向夕,娼樓之上,常有絳紗燈萬數,輝羅燿列空中。” 宋 王安石 《示元度》詩:“思君攜手安能得,上盡重城更上樓。”

離情

(1).絕離 * 。《管子·國蓄》:“以正人籍謂之離情,以正戶籍謂之養贏。” 郭沫若 等集校:“《海王篇》‘藉於人,此隱情也’,《輕重甲篇》‘藉於萬民,是隱情也’,彼二篇言‘隱情’,此言‘離情’,離與隱可為互訓。蓋隱則離,離則隱矣。意謂使人絶離 * 也。”

(2).別離的情緒。《文選·任昉<出郡傳舍哭范僕射>詩》:“將乖不忍別,欲以遣離情。” 李善 註:“言將乖之初,不忍便訣;欲離少選之頃,以遣離曠之情也。” 唐 謝逸 《柳梢青》詞:“無限離情,無窮江水,無邊山色。” 魏巍 《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在志願軍就要跟他們分手的日子,深深的離情卻牽著他們的心。”

去住

猶去留。 漢 蔡琰 《胡笳十八拍》:“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唐 司空曙 《峽口送友人》詩:“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霑巾。” 龐樹柏 《鶼鶼引為邑中貞烈嚴毛氏作》:“此心似磐石,去住終難移。”

從來

向來,一向——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

從來如此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不加

(1).不能超過。 三國 魏 嵇康 《明膽論》:“敬覽來論,可謂誨亦不加者矣。”

(2).不能支撐。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二:“縱 聰 獨力不加,走出陣去。”《東周列國志》第五回:“眾人自度氣力不加,只得降順。”

(3).不予。 毛 * 《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凡不持槍抵抗,不陰謀破壞者,人民解放軍和人民政府一律不加俘虜,不加逮捕,不加侮辱。”

何日

哪一天;什麼時候。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 仲仙 ﹞又吟曰:‘儂別去,淚雙流,使我揉斷離腸何日休。’” 劉大白 《各各作工》詩:“各各作工,各各作工!什麼財東,什麼僱傭,一樣的人,階級重重!無人不工,何日成功!”

江潮

江河下游的潮汐現象。因外海潮波沿江河上溯,致使水位定時漲落。亦泛指江河中的波濤。 唐 劉長卿 《餞王相公出牧括州》詩:“江潮淼淼連天遠,旌旆悠悠上嶺翻。” 宋 張先 《浣溪沙》詞:“樓倚春江百尺高,煙中還未見歸橈,幾時期信似江潮?” 郁達夫 《采石磯》:“﹝他﹞心裡的一種悲感,竟同江潮似的涌了起來。”

東歸

指回故鄉。因 漢 唐 皆都 長安 ,中原、 江 南人士辭京返里多言東歸。 三國 魏 曹操 《苦寒行》:“我心何怫鬱,思欲一東歸。” 唐 鄭谷 《送京參翁先輩歸閩中》詩:“解印東歸去,人情此際多。” 唐 鄭谷 《賀進士駱用錫登第》詩:“春榜到春晚,一家榮一鄉……好是東歸日,高槐蕊半黃。”

詩詞推薦

送張巨山著作使閩分韻得我字(嵲)原文_送張巨山著作使閩分韻得我字(嵲)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