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四朝選藻冊每十,四冊題詩各不倫。
或以裝池失款識,猶疑入鑒半訛真。
花溪漁隱誠非贗,陸治叔平豈為貧。
近體七言殿全部,消幾暇匪費精神。
詩詞問答
問:《四朝選藻冊十首(貞)·其十·陸治花溪漁隱》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餘集卷十一
2. 貞
參考注釋
題詩
(1).就一事一物或一書一畫等,抒發感受,題寫詩句。多寫於柱壁、書畫、器皿之上。 唐 高適 《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崔顥》:“後游 武昌 ,登 黃鶴樓 ,感慨賦詩。及 李白 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 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 清 金埴 《不下帶編》卷二:“頃見一士題詩隣壁,甚佳。”
(2).指所題寫的詩句。 魯迅 《南腔北調集·“連環圖畫”辯護》:“《你的姊妹》木刻七幅,題詩一幅。”
不倫
(1).不倫不類。《韓非子·難言》:“敦祗恭厚,鯁固慎完,則見以為掘而不倫。” 陳奇猷 集釋:“倫,類也。不倫,即今語不倫不類。”《儒林外史》第三四回:“古人解經,也有穿鑿的,先生這話就太不倫了。”詳“ 不倫不類 ”。
(2).不相當;不相類。《漢書·梁懷王劉揖傳》:“臣愚以為王少,而父同產長,年齒不倫。”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上下文變換虛字例》:“《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篇》:‘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按下句本作‘志不而邑邑’與上句‘口不能道善言’一律,特虛字不同耳。而,即能也……淺人不知‘而’與‘能’通,改作‘而志不邑邑’,則與上句不倫矣。”
(3).猶言超凡拔俗。《後漢書·獨行傳·向栩》:“﹝ 向栩 ﹞少為書生,性卓詭不倫。”《魏書·桓玄傳》:“ 玄 志氣不倫,欲以雄豪自許。”《北史·魏汝南王悅傳》:“ 汝南 王悅 ,好讀佛經,覽書史,為性不倫,俶儻難測。”
裝池
(1).裝裱古籍或書畫。 明 文徵明 《跋吳中三大老詩石刻》:“ 邢君 麗文 得拓本,裝池成軸。”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五:“余得拓本,珍弆久之,檢付裝池。”
(2).指古籍書畫的裝潢。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予有 懷仁 真跡,持以程量石刻,定為致佳本,裝池亦 宋 大內物。”
款識
(1).古代鐘鼎彝器上鑄刻的文字。《史記·孝武本紀》:“鼎大異於眾鼎,文鏤毋款識。” 非駰 集解引 韋昭 曰:“款,刻也。” 司馬貞 索隱:“按:識猶表識也。”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一夜,雷電風雨暴作,翼旦山折泉涌,急流中得一古器,篆文款識甚奇。”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古銅器》:“所謂款識,乃分二義:款,謂陰字,是凹入者,刻畫成之;識,謂陽字,是挺出者。”另有二說:(1)款在外,識在內。(2)花紋為款,篆刻為識。參閱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八》。
(2).在書畫上的題名。 清 龔自珍 《觀“邃園修禊”卷子同年生徐編修屬書卷尾》詩:“一花一石有款識,袖中拓本春煙昏。” 許地山 《銀翎底使命》:“但那上頭不特地址沒有,甚至上下的款識也沒有。”
猶疑
見“猶豫”
近體
(1).即近體詩。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卷上:“ 李嶠 、 沉 、 宋 之流,方為律詩,謂之近體。”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體凡》:“其所變詩體,則聲律之葉者,不論長句、絶句,概名為律詩、為近體。” 章炳麟 《辨詩》:“物極則變,今宜取近體一切斷之, 唐 以後詩,但以參考史事存之可也。”參見“ 近體詩 ”。
(2).貼身,緊挨身體。 明 陸容 《菽園雜記》卷一:“嘗聞尚衣縫人云:‘上近體衣俱 松江 三梭布所製。’”
七言
(1).指七字詩句。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六言七言,雜出《詩》、《騷》。”《隋書·音樂志上》:“《需雅》,八曲,七言。” 清 沉復 《浮生六記·閒情記趣》:“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為限,行立構思……十六對中取七言三聯,五言三聯。” 清 趙翼 《甌北詩話·杜少陵詩》:“凡七言多上四字相連,而下三字足之。”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2).指七言詩。《漢書·東方朔傳》:“ 朔 之文辭,此二篇最善。其餘有《封泰山》……八言、七言上下,《從公孫弘借車》,凡 向 所録 朔 書具是矣。” 顏師古 注引 晉灼 曰:“八言、七言詩,各有上下篇。”《陳書·江總傳》:“好學,能屬文,於五言七言尤善。”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七言起於 漢武 柏梁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十:“不知 唐 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也;古體工,不必再工近體也。”
全部
完全
全部遷走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